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76|回复: 0

木心作品在台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16 09: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木心作品在台湾

木心作品在台湾


    木心恢复写作是在1983年。这一年的12月,木心自1949年以来公开发表的第一篇作品——《街头三女人》(散文),发表于旅美台湾诗人王渝任主编的《美洲华侨日报》文学副刊上。就目前可知,木心写于1983年的作品,还有散文《7克》、《在日本的第一次讲演》、《林肯中心的鼓声》和小说《一车十八人》等。《街头三女人》在《美洲华侨日报》发表后,被陈丹青意外读到,从此,两人“密集交往,剧谈痛聊”,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木心恢复写作的契机十分偶然,话要从其结识旅法台湾画家陈英德说起。

  1983年夏天,身在纽约的陈英德与台湾旅美画家姚庆章等几位朋友相约去看望从大陆抵美不满一年的木心。木心的绘画作品,在这些台湾画家的印象里,有着“成熟的特异的风格”。在他们眼里,木心是上海“极少数韬光养晦、苦心孤诣的画家”。对木心的文学才华,他们则一无所知。

  初次见面,无论是木心的为人,还是他的画作,都给陈英德留下了特别的印象。不久,陈英德就为木心的绘画撰写了评论《看木心的超自然风景画》(1983年9月16日写成),发表于台北《艺术家》杂志。此为木心留美后美术界对其绘画的第一篇正式评论。据陈英德讲述,他在写该文时,曾要求木心帮忙提供一点书面资料。就在木心随意写成的片断中,陈英德惊见木心文笔超凡,于是力劝其写作。到了1984年,陈英德夫妇又特意专程拜访木心,显然,他们的劝说产生了积极的效果,木心重新焕发出了写作的激情。

  陈英德夫妇的鼓动,促发了木心重拾文学创作的信心,而木心的作品被介绍到台湾,也与陈英德有关。

  就在陈英德回巴黎后不久,他接到木心寄去的一叠稿件,随后把它们转寄给了痖弦。“痖弦热烈的反应,让我高兴自己的文学嗅觉。痖弦在‘联副’(按:《联合报》文学副刊的简称)陆续以重要的版面刊登了那些文章,海内外呼声随即四起。就这样,我所认识的‘画家’木心,成了众人瞩目的‘文学家’木心。”陈英德对木心的推介对木心恢复写作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令木心一直铭感于心。

  痖弦是台湾著名诗人,为那个时候台湾文坛上呼风唤雨的领军人物。1977年10月起,他担任台湾《联合报》副刊(简称联副)主编,很多举动都能给台湾文坛带来不小的震动。除了陈英德向痖弦推荐过木心外,王渝也曾建议木心投稿给痖弦。她的理由是:“我向他保证:他的作品正是痖弦在等待着的……纽约的华人读者到底太少,我为木心的作品感到委屈,希望更多人读到。当时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台湾了。”

  1984年4月,《大西洋赌城之夜》在联副登出。这是年近花甲的木心在台湾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紧跟《联合报》之后,因杨泽的推介,台湾《中国时报》也开始陆续刊登木心作品。当时,杨泽是《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和编辑,在木心恢复写作后,他主动将木心的文章推荐给台湾版《中国时报》“人间副刊”的编辑兼作家刘克襄。至此,木心开辟了纽约之外的又一处文学园地,其文学在台湾扎根,持续发酵至今,达三十年之久。

  但似乎痖弦与木心之间的沟通来得更为自然而顺畅。1984年,木心写成《九月初九》,起初投《中国时报》,居然一年未发表。无奈之下,木心只好要求退稿,编辑给的答复是:文章里的观点有不对之处。随后,转寄痖弦,《联合报》马上发出。痖弦和木心一直频繁通信——据陈丹青说,他见过痖弦给木心的信,木心还直夸痖弦的字写得很不错。

  那个年代,台湾尚未解禁,文学刊物有限,在台湾本土作者发表文章尚且困难的情况下,木心作品却频频见报,就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如今,已是台湾中生代代表诗人的陈克华对此有过一番描述:

  木心一出来,出手就那么高,我们从他身上看不出一个作者的所谓“正常历程”。那个年代,在“解严”之前,两大报的副刊,简直就是文坛的一个缩影。当时,你的文章如果能在《联副》或者《中时》发表那么一小块(版面),都是不得了的事情,表示你已经敲开了文坛的大门。可木心从来都是那么一大块(版面),表示他几乎已经坐上那个宝座了。那时候,我们都羡慕死了,木心永远都是主角。所以,我们那个时代的文学青年,都觉得木心很了不起,他能写出那些东西。他要读多少书,走过多少地方,有多少的历练,才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他好像设置了一个高度,文学上的,也是人格上的——让我们试试看,你要不要写作,你能不能超越。

  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索寻、追读《联合报》副刊上的木心文字,成了陈克华‘文学功课’中的必要一项”。可以说,木心的文章初到台湾就受到了主要文学阵地高规格的礼遇,并受到读者的追捧。而紧随零篇之后集中推出的《联合文学·木心专卷》和一系列书籍,则给台湾文坛留下了“深切记忆与持久的影响”。


来源: 嘉兴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24 1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