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24|回复: 0

孩子留学越早越容易融入当地生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4 19: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孩子留学越早越容易融入当地生活?

孩子留学越早越容易融入当地生活?


       不少家长有种想法:就是觉得让孩子尽早去留学,就越容易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文化。然而,事实并非如家长们希望的那样。根据新浪教育近期对小留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发现,有47%的小留学生在国外上学期间会感到焦虑,其中最大问题是难以融入周围的朋友圈、比较孤独。

  近日,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发布的《2014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已连续五年成美国最大留学生源国,同时,中国留学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高中生已经成为继研究生、本科生之后的第三大出国留学人群。在过去7年里,最受男生欢迎的高中留学目的国是美国(33%),最受女生欢迎的高中留学目的国是加拿大(34%)。在美国公立和私立中学中持F-1签证的中国留学生数量10年来增长了60多倍。

  不少家长中普遍有一种想法:就是让孩子尽早留学,能更容易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与文化。然而,事实并非如家长们希望的那样,小留学生们在异国他乡,常常会找不到倾诉的对象,孤独成了他们心中长久的“痛”。

  深受孤独困扰

  郑果曾是北京市海淀区一所不错中学的学生,去年1月,读初三的她去美国威斯康星州麦迪逊市的一所寄宿私立学校读9年级。留学一年,除了美国历史和美国语文两门课程学起来比较吃力外,其他课程她并没感到有太大的障碍。然而,令她感到困扰的是没有好朋友,也很难融入美国同学的圈子。

  美国同学一般都是4、5个人就组成了一个小团体,文化上的差异,使她很少主动参与美国同学之间的活动。而且,即便她勉强加入其中,也往往感到话不投机,再加上口语基础弱,不知如何开口,或因为很少有说话的机会,“简直是没有存在感”。郑果选择了独来独往,就连宿舍,她也向学校申请,由原来的和台湾同学合住换成了自己一个人住。

  郑果觉得自己很难融进美国学校这个新环境,常常想家,一拿起电话听到妈妈的声音鼻子立刻就酸了,但她不敢哭。

  同样是小留学生的蒋维宇到美国已经快两年了,目前读11年级,居住的寄宿家庭的他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对周围环境和人的恐惧,到慢慢适应了当地生活的过程。他表示,为了申请到好大学,美国高中生的压力并不比国内高中生的压力小,尤其对国际学生来说。他最郁闷的是在这里没有朋友,这比在功课上遇到障碍更令他烦恼。

  蒋维宇介绍,在学校,他的班上还有一个大陆学生,有一个香港学生、一个印度学生、两名美国出生的华裔学生,其他全是白人学生。那个大陆学生属于学霸型,整天闷头学习;自己跟同学的交往仅仅限于课堂讨论和集体活动一类,很少有私交。下课回到寄宿家庭后也没有伙伴,这个家里有两个孩子,但都已经上大学了,平时只有代理爸妈在家,除了简单的生活沟通,似乎也没有更多可聊的。蒋维宇每天基本上是学校和寄宿家庭“两点一线”,寒暑假回国。

  王女士的儿子去年秋天去澳大利亚墨尔本读高中,她告诉记者,澳大利亚高中实行跑班制,儿子平时上课没有固定班级,各类社团活动、运动比较丰富,学习能跟上。让她担忧的是,孩子到了澳洲一个多月后就说要换寄宿家庭。“听孩子的‘寄宿爸妈’说,我的儿子和他们之间沟通较少,和他家的孩子也玩不到一起,经常早早一个人回房间。”王女士担心孩子结交不到同龄朋友,孤独郁闷。

  生活圈仍在国内

  洪蕊是美国五大湖附近一所大学的大三学生,她从高一起就到美国读书。据她介绍,多数小留学生都比较用功,成绩也不错,他们最大的“水土不服”是无法融入当地生活。即使在学校,也有一些同学很少主动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项目。他们的业余时间更多地花在和大陆学生聚会、上中文网站,与国内的同学朋友聊QQ或微信上,他们虽然在国外留学,但生活圈却仍然在中国。

  蒋维宇也表示,在美国这两年,他时刻和国内的同学、朋友保持联系,养成了每天晚上睡觉前和早上起来“刷屏”的习惯,看看朋友的微博和微信,留言评论,有的时候感觉自己还生活在国内。

  随着留学大军的不断强大,很多学校里的中国学生也不断增加。这些孩子的家境都较好,大多是独生子女,衣食住行无忧。共同的文化背景、共同的乡愁和相似的生活经历,很容易使他们“扎堆”。不少小留学生就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令自己的国外的生活和学习效果大打折扣。而由于从小生活在家长羽翼下,一直享受着父母的呵护,这些孩子缺乏主动交际、沟通等能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找“同胞”想办法,忽略了学校合理提供的资源、也不知道向当地社区求助。这些“水土不服”现象比较严重的中国孩子,身上的“家长痕迹”大都比较重。此外,有的小留学生则因为英文水平不够好,更愿意用母语沟通而“抱团”。

  根据新浪教育近期对小留学生及其家长的调查发现,有47%的小留学生在国外上学期间会感到焦虑,他们的焦虑主要来自于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和学业等三个方面,其中最大问题是难以融入周围的朋友圈、是孤独。陷入焦虑的小留学生首选向周围的中国朋友寻求帮助,而向父母寻求帮助的只占19%。因为,大多数留学生父母担心的最大问题是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孩子和家长的意识有偏差,家长给与孩子的关心可能未必是孩子最想要的。

  如何摆脱社交烦恼

  在几年的留学生活中,洪蕊与一些美国同学成了好朋友,她主要是通过参加学生社团进入美国学生圈的。比如,她到美国不久,就以在国内业余小提琴9级的水平参加了学校的乐队,经常随乐队一起演唱,借此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交流。她的感触是:语言方面,不要害怕犯错,多开口说,在社交的时候尽量使用英语。即便说得不好、不规范,大多数同学和老师也不会笑话你的英语水平。她说:“同外国学生交往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学会了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也拓展了社交圈,减轻孤独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共同的兴趣往往能把一群人锁定在一起,无论人种、肤色和国籍。因此,有意送孩子留学的父母最好在孩子出国之前,帮助孩子培养起一种爱好,网球、篮球、音乐、舞蹈、表演、集邮等等都可以,集体运动项目更好,他们可以凭借这一特长参加社团或各类活动,这是孩子留学期间结交到朋友的一条捷径。

  父母平时注意多让孩子与不同的人接触,引导他们在适当的场合展现自己,培养他们开朗、勇敢的性格。同时,鼓励孩子在进入一个新环境后,学会观察哪些同学和老师与自己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然后试图主动去了解、接触,和对方交朋友。

  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差异,这一点是初到国外的孩子们不容易适应的。父母要鼓励孩子抱着开放的态度,多接触各类人群,通过观察来了解不一样的文化,通过聊天、主动询问来体验他们的文化,更好与国外学生和平相处、愉快交往,同时,保持自己的个性,做到融入而又独立。

       来源:中国妇女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1 21: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