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04|回复: 0

青蒿素产业化辛酸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8 19:18: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青蒿素产业化辛酸史

青蒿素产业化辛酸史


       2005年12月19日,一架阿联酋航空公司的运输专机停靠在桂林两江机场。这架飞机的到来,标志着中国的创新药开始走向世界。

  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用来运输桂林南药生产的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抗疟药物的专机,而这种药物的主要成分就是最近被热议的青蒿素。

  直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这一曾背负着“中国发明,外企生产”标识的产业才开始广为人知。事实上,尽管源自中国,但有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处于全球青蒿素产业链的最底端,直到2005年。

  被倒逼的“国际化探路”

  “疟疾的主要发病国家在非洲,所以青蒿类药物可以说是治疗穷人疾病的药物,采购单位也多如政府、世界卫生组织、慈善机构等公立机构,定价不可能高,因此用传统商业化的方式来打开市场成本很高,走私立市场并不是一个特别好的思路。”复星医药内部人士告知记者。由复星医药控股的桂林南药,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通过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抗疟药制剂生产厂商,青蒿素正是这类抗疟药制剂的重要原料。而复星一开始就决定了通过严格的公立市场来进入国际市场。

  桂林南药自主研发成功的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系列药品中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新品种,并在1987年获得了国家卫生部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这是新中国一类新药的001号证书,而紧接其后的青蒿琥酯注射剂则是国家002号新药,注册时间也为1987年。

  “1977年5月21日,桂林南药正式参与了523计划,当时研发的青蒿素特别好,但是有两个美中不足,第一个就是剂量大,希望提高疗效,第二个是不溶于水,对于疟疾的抢救不利,当时的任务就是解决水溶性的问题和提高疗效。我是在1977年6月做的衍生物的研究,当时做了13个衍生物,经过后来的筛选,编号804,就是现在的青蒿琥酯,在13个里面比较起来它最好,既可解决水溶性的问题,而且疗效也提高了5倍,这就是最开始研发出的青蒿琥酯;经过后期不断地完善和临床试验,最终获得成功。”据桂林南药青蒿琥酯研发老科学家刘旭回忆。

  可惜的是,经过数十年研发出的中国第一个创新药物在市场盈利上却并不顺利。众所周知,我国的疟疾病人在六七十年代高发,但在进入80年代后,疟疾发病人数迅速下降:1981年全国疟疾发病人数为305.9万人,1985年减少到56.3万人,到1988年已经下降为13.4万人。

  国内疟疾病人数的急剧下降意味着这种广谱化学药物在国内已经没有特别多的利用价值。事实上,在复星医药并购桂林南药之前,桂林南药所生产的青蒿素类抗疟药并不多。在同一时间,为了企业生存在国内的同类药物市场已经有厂家尝试将青蒿素类药物的专利共享给外资药企。

  1994年,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跨国制药巨头瑞士诺华公司签署专利开发许可协议,后者负责青蒿素类药物复方蒿甲醚在国际上的研究和开发,前者则收取一定的专利使用费。这一协议,帮助复方蒿甲醚在世界多个国家获得专利,但与此同时,也宣告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弃了复方蒿甲醚国际市场的销售权,诺华坐享其成。

  另一些则是向外资药企大量出口青蒿素类原料,始终处于青蒿素制剂产业链的最底层。

  2003年,热衷于国际市场的复星医药收购桂林南药,他们看到了这种药物的国际价值,彼时,非洲市场对抗疟药物依旧有需求,且价格并不便宜,每人份的市场均价在7~8美元。

  如何撬开公立市场大门

  对于疟疾、艾滋病、肺结核等药物国际市场的规则是公立采购,世界卫生组织不仅在药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上会严格把控,并且有15%以内的利润控制要求,因此在当时中国企业探路非洲的私立市场是比较容易走的一条路。

  “因为要走公立路线必须要通过多重认证,政府、机构才会大量采购,中国当时还没有企业可以达到WHO的预认证标准,因此国内的一些企业在做非洲的私立市场,但青蒿类药物毕竟是治疗‘穷人得病’的药物,不可能卖得很贵,而私立市场营销的成本很高,因此传统商业化的模式并不是很好的思路。”复星医药相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在目前由世界卫生组织、政府、慈善机构组成的公立市场占据了抗疟药物总采购量的近80%,私立市场不仅占比小,利润也十分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复星决定还是迎难而上,从公立市场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

  “中国品牌药要走向世界,创新和质量是药品评价的重要标准,复星医药要国际化,必须要达到最高水准。”当时的复星医药总裁(现任复星集团总裁)汪群斌说。

  明确了国际化的思路后,复星花了2~3年的时间对青蒿素类产品进行改造。当时的桂林南药董事长严啸华带领一支队伍参加了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培训,并根据他们的要求对产品的生产标准进行了多方面的提升。

  世界卫生组织(WHO-PQ)认证的过程是艰难的,当时严啸华回忆,“从2004年12月1日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预认证申报材料,到2005年12月21日第一次PQ正式通过,前前后后根据WHO的问题提交了4次补充资料,共回答了146个问题。为了预认证的通过,前后共5次同WHO有关官员进行汇报和沟通。”此前,中国还未有创新药物能够通过这一认证。

  2005年12月21日,桂林制药代表着中国企业实现零的突破,获得世界卫生组织预供应商的资格认证。这是中国制药企业首次从WHO获得预认证供应商资格认证,也是中国真正意义上走向世界的第一个自主研发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独立品牌的化学成品制剂,颠覆了此前诺华等外资药企在抗疟药物的垄断地位。

  “在2004/2005年的时候桂林南药厂长去非洲出差,在当时每人份的抗疟药物市场价约需要7~8美元,其实对于很多非洲穷人来说仍然是不小的支出。后来我们通过了WHO的预认证后,成本比欧美企业更有优势,当时,我们的定价每人份在1美元左右。”复星相关人士告知记者,伴随着桂林南药加入WHO的供应体系,从前独占非洲市场的诺华、赛诺菲在2006、2007年逐渐开始降价。

  在特别讲求“技术”、“质量”的国际市场,桂林南药所产的青蒿素类药物可以说是中国药企“走出去”的典范:相比较价格优势,质量和生产工艺达到国际标准才是竞争的根本。根据国家相关数据统计,复星医药桂林南药是2014年中国西成药出口前十强;抗疟药Artesun单一制剂全国出口创汇最高,创新药品Artesun(注射用青蒿琥酯)为全球首创,已经成为国际治疗重症疟疾的金标准,WHO强烈推荐的重症疟疾治疗首选用药;在全球重症疟疾市场占有率90%以上,截至目前已挽救有70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

  但据了解,虽然复星医药每年青蒿素类药物是过亿的销售额,但中国治疗疟疾成品药在国际市场抗疟药物的占有率仍不是最高。诺华、赛诺菲等企业在非洲当地扎根的时间更长,占有公立市场约80%市场份额;而中国药物在国际上的认可度依旧需要更多的中国企业用质量最优的创新药来塑造。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0 0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