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9日上午,中国长江学者西部研讨会在西安交大主楼多功能报告厅盛大开幕。届时14位院士、159位长江学者、55位青年长江学者及丝路沿线大学学者相聚交大,围绕西部科技大发展,立足“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看西部科技发展瓶颈和各方论点,展望中国西部科技更好引领丝路沿线科教发展。
开幕式上,国家民委专职委员,长江学者项目创始人管培俊,清华大学教授,公管学院院长,长江学者薛澜,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亚历山大.莫罗尼可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康震,西安交大校长王树国分别发表主旨报告,分享国家发展战略与个人体会。
19日下午,研讨会分为八个分研讨会,分别在西安交大、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长安大学等高校进行,分别聚焦机械、航天航空、医学、通信、高等教育等等热门问题,开展学术研讨。
“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文化建设要先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认为,丝路沿线国家、民族和地区众多,人文差异较大,且复杂多变,因此实现民心相通是当务之急。
康震表示,促成民心相通的关键在于文化建设。他提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应做到情感沟通、文化互通、价值观会通和愿景融通,丝路沿线国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共同的对话体系。
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亚历山大·莫罗尼可夫建议,建立国际高校间的人才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各国在科学、艺术、法律、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的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人才。”中国教育部人事司副巡视员赵丹龄指出,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应着力构建人才保障体系、培养高层次人才,以期获得更多的智力支撑。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表示,西部人才发展不仅要优化顶层政策设计,还需对教育资源的布局进行战略调整。
“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起到创新驱动作用。”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表示,要促进大学与社会深度融合,力避象牙塔内的自弹自唱。他希望更多的高校加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
学者们还聚焦机械、航天航空、医学、通信、高等教育等主题,就构建国家软实力与科教、人才发展等进行讨论。
1998年,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于共同筹资设立了“长江学者奖励计划”。2011年,教育部推出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经费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2015年,长江计划增设了“青年学者项目”。
据了解,此次会议是为了给长江学者搭建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并进一步显现西部高校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优势,经汇报教育部,西安交大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长安大学,七所西安高校共同发起举办了“长江学者西部研讨会”。
本次会议从海内外邀请著名学者和青年学者263人。其中:院士14人,长江学者159人,青年长江学者55人,其他学者35人(包括两名来自俄罗斯和英国的丝绸之路国家代表)。来自西部十二省区的长江学者和青年长江157人,分布在35所高校。
本次会议分为一个主研讨会和八个分研讨会,邀请了40个重要学术报告。来自全国及俄罗斯、英国的40位著名学者和青年学者,将围绕“汇聚高端人才、服务一带一路”的主题,就国家战略与科教、人才发展,以及各行业的战略发展问题,讲述他们的见解和观点。这些高水平的报告,加上各位与会学者的发言与讨论,不但能为西部高校集聚高端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建言献策,而且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次集中的智力支持。
根据 凤凰陕西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