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20连跳,是香港之殇,深深刺痛人心。连日来,从提升孩子抗逆能力、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援,到对教育制度的追问,已有不少的讨论和建议。在“香江畔的思索”栏目第一期,我想谈谈孩子20连跳背后的经济结构根源。
不时,我们都会听到“求学不是求分数”、“给孩子快乐童年”的呼吁;只是,今时今日,我们难以回答,拥有快乐童年但没有好分数的孩子,未来等待他们的,会是怎样的人生际遇?
过去十多年,楼价坐了火箭,但大部分人的收入蜗步慢爬;而那18%的公立大学录取率,多年来更是坚如磐石,纹丝未动。换句话说,无论香港中小学的教学水准如何提升、无论孩子们拥有怎样的童年,最终,82%的孩子会被拦在大学门外——你进去了,他就会出来;童年结束的那一刻,人人便须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
“上大学并非唯一选择”——这是我们常听到的另一种安慰之辞。可是,其他的选择有哪些?在哪儿?有多少?我们现在的经济结构,有没有为不能升读大学的孩子们提供多样化和有前景的就业选择?
这些年来,香港的经济无疑一直在增长,而且全民就业,表面来看似乎问题不大。但实际上,在结构层面,香港经济已经问题丛生,到了亟待改善的关口。
其一,香港产业结构日趋单一化,不但制造业极度萎缩、经济过度服务化,而且服务业也日益向四个支柱产业集中,政府提出发展的多个新兴产业一直未见明显起色,经济一直未找到新的发展动力。
其二,产业结构单一化的同时,出现高端化和低端化两极分化的现象,尤其以低端化更为严重。中端产业(贸易、物流、专业服务及其他工商业支援服务)的增长,低于高端产业(金融服务等)及低端产业(旅游、零售)的增长;而在四大支柱中,尤其以低端产业增长最快。
产业结构的两极化,自然导致了就业结构的两极化。香港新增中层就业的年均增速,远低于高端及低端新增就业的增速,在香港整体就业人数中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更值得留意的是,这种两极分化更多表现为劣质化,因高端就业增速虽快,但总量有限,且其增速低于低端就业的增速。即是说,社会新增就业以低端职位为主,而中层就业职位正随着企业的跨境投资和本地竞争力弱化而流失,本地年轻人缺乏向上流动的机会——这正是香港诸多深层次矛盾的经济结构根源。
因此,年轻人即使顺利升读大学,就业选择也未见增多。最顶尖的学生纷纷涌往医科、金融,其次是各种专业服务,因为这些是香港经济结构中唯一看得清前景的行业;其他科目的大学生、乃至没有大学学位的人,前路愈走愈窄。而香港至今一直没有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没有产业政策,未来的经济路向在何方,政府固然说不清,学生、家长、老师只会更加迷茫。所以,即便放松18%的大学录取率,让更多孩子挤进大学,他们最终还是要面对前途何在的根本问题。
可以说,在香港这个崇尚“经济理性”的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对孩子学业的催谷,正是建立在香港经济及就业结构之上的不得已的选择。在就业结构单一化、两极化、劣质化的趋势下,社会分层发生的时间大大提前,阶层固化的现象亦趋于明显,是否能上大学、能上哪些科目,就是分层的一个重要关口,而且对未来人生轨迹的影响深远——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经济现实。那些有“远见”的家长和学校,不得不从更早——也就是中小学阶段,就要开始为迎接这个社会分层关口的到来做出准备。
所以,改良经济结构,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多元化与实体化,稳固并增加中层就业,为年轻人提供更为多样化的发展选择,让没有好分数的孩子,都能有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才是拯救孩子的治本之举!
35年前,香港只有2600位会计师、测量师和建筑师,今天这3个专业的总人数是当年的19倍。如果没有内地的改革开放,单靠香港本地需求的增长,不可能吸纳这样多的新增专业人士。
过去35年,香港公司在内地的业务由最初的来料加工,发展到今天的各行各业,包括渔农矿业、重工业、高增值科技业、零售业和服务业,香港企业的所在地也由广东扩展到全国的大江南北。一家香港银行在内地40多个城市设有分行、一家香港地产代理在内地30多个城市有近2000家分行、一家香港珠宝店在内地设有2100家分行。
“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一代人事业发展的引擎。”未来35年,也就是今天青年人的整个工作生涯,除了改革开放这个引擎之外,港人又多一个引擎,就是“一带一路”。
香港是国家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节点。未来,香港必须把握好“一带一路”机遇,使得香港的公司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跨国公司,使得下一代有更大的舞台,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有更高的收入。港人在金融、贸易、物流、旅游、专业服务、制造业、文化创意以至零售业都可以大展身手。
根据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