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358|回复: 0

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内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2 21:2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6dd56407613aa7d9.jpg

  为期9天的第19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落下帷幕。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共收到来自114个国家和地区的2403部电影前来报名,再次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最后共有14部作品参加金爵奖主竞赛单元的评奖,其中中国影片有3部入围,分别是《追凶者也》、《德兰》以及《皮绳上的魂》,而德国大导演沃纳·赫尔佐格的新作《盐与火》也是其中之一。

  作为一名香港电影粉丝,我在本届电影节上并未捕捉到太多的兴奋点。金爵奖入围名单里未曾出现香港电影的身影,唯一有看点的香港警匪片《寒战2》,虽然作为开幕式电影赚了眼球,但说到底也只是一部参展片而已。

  香港电影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香港电影一向都较着重满足观众口味的商业片,像无厘头式喜剧同动作片所主导。香港电影有一个发展完善的“明星制度”。

t013579c2bd60233a6a.png

  曾经口碑票房皆佳的香港电影最近几年来似乎渐渐淡出了公众视野,偶尔能看到的也仅仅是洪金宝、周润发、梁家辉、成龙、梁朝伟、王晶等香港电影界的老面孔,电影题材创作方面老调重弹、冷饭重炒的居多。而原汁原味的香港片更是少之又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合拍片的不断涌现。这一切似乎在预示着香港电影的加速衰落。

  曾经,辉煌时期的香港有“东方好莱坞”之称,港片年产量有几百部,片产量高,好电影数不胜数。比如20世纪70年代的《精武门》、《醉拳》;80年代的《英雄本色》、《胭脂扣》、《警察故事》、《僵尸先生》、《倩女幽魂》、《赌神》;90年代的《黄飞鸿》、《古惑仔》、《红番区》、《东邪西毒》、《阿飞正传》、《赌圣》、《唐伯虎点秋香》等等,经典电影数不胜数。

  记得小时候,每每路过录像厅,总会从里面隐约传出打斗声、对白声甚至喘息声;门口总站着几个似乎永远不用工作的时髦男青年,穿喇叭裤烫卷发或中分,白天黑夜都带着黑漆漆的蛤蟆镜,有时还能瞅见一两个烫着大卷的姑娘,他们或搂或抱着腻在一起。我总是很好奇,无数次想进去一探究竟,但总是被大人拒之门外。

  后来,录像带从录像厅进入家庭,香港电影才算真正走入人们的视野,那已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了。也是那个时候,我们终于知道当年被拒之门外的录像厅里放的是什么了。此后随着VCD与DVD的普及,一个叫“古惑仔”的名字风靡大江南北。男同学被为兄弟两肋插刀的义气吸引,女同学则被小结巴与浩男哥的爱情感动。

  可以说,香港电影,在那个年代,是每个青少年的春梦,无论男女。后来,我们入了大学,网吧取代昔年的录像厅,免费观影的潮流势不可挡。有赖网络时代的便利,从明星到导演,我们记住并爱上了更多名字:成龙、周星驰、徐克、吴宇森、许鞍华、关锦鹏、王家卫、陈可辛、尔冬升……当然,还有杜琪峰和他的银河映像——那个在很多人心中代表港片自豪与荣耀的动人名字。

t015ca4a419cff1c9a8.jpg

  记得最后一次港片的集体盛放,是在哥哥(张国荣)死去的日子。再后来,港片产量越来越少,大量的电影人为了寻求突破纷纷北上内地寻找机会淘金,香港导演、香港演员参与内地电影也成为一种常态;与之相反的,还有一部分电影人固守香港本土,制作具有本土特色的电影。“固守”还是“北上”成为香港电影人面临的跋前疐后的选择。

  盛极必衰?还是另有原因?

  曾经盛极一时的香港电影为何衰落?香港电影的未来在哪里?问题的答案似乎隐藏在香港电影兴盛的那段时光里。

  香港电影真正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功夫片、许氏兄弟的喜剧片、袁和平的功夫喜剧、新浪潮电影等涌现的一大批本土电影人制作电影标志着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开始。在随后的八九十年代达到顶峰,这一时期香港电影人才辈出,电影质量上乘、数量可观,文艺片、武侠片、动作片、警匪片等电影类型逐渐成熟。

  当时,香港电影不仅在本土,也在海外市场如日韩、新马泰等国家,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对于当时的这些国家而言,香港影视领先了他们不止五年。庞大的海外市场支撑了香港电影的繁荣,为它带来了资本、人才和题材的百花齐放。比如陈可辛来自泰国、徐克来自越南、杨紫琼来自马来西亚、林青霞来自台湾。没有海外市场的电影消费,就不会有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并由此,香港成为继好莱坞之后,全球第二大电影生产基地。

  然而,繁荣背后却暗藏危机。

  就在香港电影还在乐此不疲地拍着草根喜剧片、功夫武侠片、热血英雄片,坐享票房收益的时候,却浑然不知美国电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自我改造,涅槃重生了。

  美国电影不同时期主攻内容略有不同:科幻片(1975-1983年),动作片和艺术片(1984-1994年),特效大片的探索和复兴(1995-2000年),幻想大片(2001至今)。从这份数据可以看到,美国电影一直在自我改良,这种改良的名字,叫做“特效数字化”。而香港黄金年代,也就是从1985—1996这十二年间,诞生的电影,几乎与特效数字化没有任何关系。

  等到了1993年,斯皮尔伯格执导的《侏罗纪公园》上映,这意味着,美国电影人已经引领了数字化浪潮。而此时,观众们看腻了香港电影这些老花样,开始追捧美国特效大片了。

  90年代末,好莱坞电影在全球席卷开来,最著名的就是1997年那部《泰坦尼克号》,曾掀起滔天巨浪,创下21亿美元的全球票房纪录,而同年香港市场上的华语片冠军——成龙的《一个好人》票房开始低于前一年,只有4500万元。

  事实上,这一次的失败,并不是偶然。1997年以后,香港电影在海外市场上开始节节败退,本土市场失守,1999年开始票房冠军线几乎都徘徊在3000万元线左右。

  而此时,周边国家、地区的电影产业开始飞速发展,韩国、日本、泰国各有各的风格领域,台湾放开手脚,大陆也逐渐崭露头角,香港迟早被赶上或超越已成必然。

  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时,正是香港回归前后,于是大陆背了黑锅。客观上来看,回归后确实有个不争的事实,就是题材上的受限制。以前的创作可以标新立异,脑洞大开,激发出好的作品,而如今在内地上映的电影都会砍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内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作团队的发挥。

t01ef860e6c7c8aaac8.jpg

  虽然这种制约使香港电影的“港味”变形,但自身的原因不加以正视才会直接导致行业的不景气。

  现在的香港电影导演很少有独特的风格,大多数导演都喜欢追随潮流,随心所欲地拍,要不就是照搬之前的套路不断重复,不去创新,也不注重质量。比如一些贺岁片,没有什么新鲜感,观众看多了,自然会腻,期待值大大下降。

  再加上现在内地市场如此庞大,香港导演们看到无限商机都来凑热闹,导致合拍片越来越多。可他们把心思都用在赚钱上了,根本不在意电影的质量,只要满足了大陆观众的需求,随便拍些内容都会大卖,目的达到就滥加制作,这样下去香港电影怎能不堕落?

  香港是以商业电影立足的,不赚钱的自然不会去拍。在回归之前,台湾曾是香港电影最大的市场,由台湾买下来的电影会在整个东南亚地区发行,而香港回归以后,台湾片商撤出香港市场,这也对香港电影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香港电影还是那些香港电影,草根喜剧片、功夫武侠片、热血英雄片,明星还是老三张,新生代的演员总是欠了一点火候。演技好的老一辈演员们都老了,稍出色一点的演员,有的进军好莱坞,有的转战内地,有的已经淡出影坛,而新晋的演员里又似乎找不到什么优质的接班人,陷入青黄不接的尴尬。

  这和香港专门的演艺、电影学院少有很大关系,很多演员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一般都是通过参加海选再在学习班培训一下就出道了,演技基本都靠在剧组实践中磨练出来。而那些打拼多年攒下经验的老戏骨,少有人肯去好好栽培下一代。不过,老师也不是谁都能当的。

  此外,市场小,人口少,文化根基不深厚,也是香港电影走向衰败不容忽视的原因。所以说,香港电影的衰败不能单方面地埋怨大陆。

  回顾香港电影的兴盛,一方面得力于香港经济的迅速发展,中产阶层的扩大,培育了比较成熟的观影人群,同时还吸引了大量的资本投入电影市场;另一方面,香港本土积累了大量的电影人才,电影制作工业化成熟度较高,相对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为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加之同时期,大陆相对闭塞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处于军管时期的台湾,限制了电影的创作,这些都为香港电影提供了巨大的电影市场。或许正如媒体所说的那样,时势造英雄,香港电影的繁荣是畸形的繁荣,是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机会。


根据界面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8 03: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