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北京起飞不到2个小时,就到达了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从飞机的舷窗看下去,乌兰巴托被笼罩在一层淡黄的尘雾中。中蒙两国首都距离不到1300公里,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个曾经熟悉的近邻如今显得遥远而陌生。
蒙古国,蒙语原意为“永恒之火”或“永不熄灭的火”。在这里,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和珍珠般的洁白蒙古包,传统与现代观念的交织、东方与西方文化的交融,构成了蒙古国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畜牧业是蒙古国的传统产业,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蒙古国加工业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原料来源。蒙古国领土为156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00万,有牲畜5000万头,现有牧民家庭17.1万户,牧民32.71万人。畜牧业产值占该国农牧业总产值的80%,占出口收入的10%。
蒙古国畜牧业主要靠天吃饭,粗放型经营,没有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水草好的年份,牛羊繁殖数量高。夏天遇到旱灾或冬天遇到雪灾,畜牧业就会受到影响。此外,蒙古国传统的养殖模式制约了畜牧业的发展。在品种改良和疫情防治方面,仍延续过去几百年的做法,导致畜群数量增长缓慢,牲畜防病能力差,羊群感染口蹄疫的事情时有发生。虽然有“畜牧业王国”的美誉,但国家每年仍需要进口大量肉、奶产品。
如今,矿业已成为蒙古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引擎。蒙古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部分储量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且未进行大规模勘探开发。目前,已探明矿产80多种,矿点6000余个,主要包括铁、铜、铀、稀土、石油、油页岩矿等。矿业产值约占蒙古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0%,出口收入的86%,财政收入的37%,外国直接投资的85%都投入矿业领域。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增长前景良好、市场化程度较高,这些使蒙古国拥有吸引外国投资的竞争优势。但由于缺乏专业勘探队伍、技术装备落后,蒙古国地质勘探水平总体较低。随着国际矿产品的升值,蒙古国矿业被广泛看好,矿业成为其经济腾飞的重要支点。
蒙古国提出“矿业兴国”发展战略,使其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况下仍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矿业发展也拉动了相关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2011年,蒙古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7.3%,经济增速前所未有。2012年蒙古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03亿美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3年,蒙古国经济增速仍高达1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3900美元。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蒙古国被誉为21世纪上半叶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
在国际矿产资源价格看好的形势下,2011年3月31日,时任蒙古国总理兼执政党蒙古人民革命党主席的巴特包勒德表示,为让每位蒙古国公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国家丰富的矿产资源,政府决定将该国最大煤矿——塔旺陶勒盖煤矿的15亿股股份平均分配给每位公民。按照规定,所有在2011年3月31日前出生的公民,都有资格免费获得536股矿业公司股票。但在第二年的议会选举中,人民革命党没能获胜,这一全民持股的作法也不了了之。
2012年5月17日,蒙古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外国投资战略领域协调法》,将采矿、银行和金融业、媒体和通信三大行业纳入国家战略领域,有关限制措施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国外投资者的积极性。在此背景下,外国对蒙古国矿业的直接投资锐减,当年投资额仅为18.65亿美元,同比下降45.68%,并连锁性地引发国家外汇储备下降52%。2013年4月,蒙古国修订《协调法》,外国私有企业在蒙古国投资战略领域将不再受该法约束,但外国国有持有企业投资战略领域仍需蒙政府批准,且超过49%股份的,需得到蒙古国议会批准。蒙古国在推进支柱产业发展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吸引外资,是不可回避的挑战。
蓝天、白云、绿草、清水,壮美的原生态风光,为蒙古国旅游业打开了市场,而纯朴的民风和独特的游牧文化,也给游客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早在2007年,蒙古国政府制定的《2007—2021年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将旅游业放在了与畜牧业和矿产业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
温暖的夏季,给草原带来无限生机与活力,蒙古国也迎来了黄金旅游季节。成吉思汗广场,位于首都乌兰巴托市区,是当地著名的地标性建筑。1946年,蒙古国人民革命党中央、部长会议决定修建开国元勋苏赫巴托纪念碑,以纪念人民革命胜利25周年,故该广场取名为苏赫巴托广场,2013年7月更名为成吉思汗广场。广场的北面是蒙古国国家宫,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共4层,为总统、议长和总理及76名国家大呼拉尔委员的办公场所。国家宫的南面正中央,矗立着成吉思汗的坐像,其两侧分别是呼必烈汗和窝阔台汗。
博格多汗宫是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夏宫,如今已成为著名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囊括清朝皇帝赐予活佛的各种珍宝,是当年满蒙密切来往的历史见证。乌兰巴托还有蒙古国最大的寺庙——甘登寺以及自然历史博物馆、造型艺术博物馆、乔依金庙等,极具蒙古特色。
来到蒙古国,最不能错过的,是下牧区观看自然风光。虽然汽车在颠簸的草原上行驶看似辛苦,但其中的感叹与满足只有亲历过才能体会。一望无际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洁白的蒙古包,清澈的湖泊,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试想想,草原上出现的瀑布,由火山喷发形成的湖泊,天上飞翔、地上成群奔跑的野生动物,这样的画面,怎能不震撼人心呢。
赏美景,配以蒙古国美食,更是能让人体味到草原的独特味道。蒙古国的牛羊是吃着几十种草药长大的,味道鲜美可口,几乎没有腥膻味。当地人吃羊肉很讲究,绵羊肉适合做罐焖羊肉,而山羊肉适合做石头烤肉。夏季正值马产驹的季节,用马初乳酿制发酵的马奶,更是有强身健体、清理肠道、增加肌体抵抗力的功效。经过马奶蒸馏制成的马奶酒,入口柔和,奶香在嘴中残留,虽然度数很低,但喝多了还是会让人醉的。醉于酒,醉于美食,醉于风景。
6月23日,美丽的“太阳城”塔什干铄石流金。在中俄蒙三国元首共同见证下,三国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建设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上郑重签字。这份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一带一路”首个多边经济合作走廊正式实施,中俄蒙三国互利合作迈入新的历史阶段。
中蒙俄经济走廊是三国相依相邻地缘优势的产物,是三国发展战略有机对接的结晶,更是“一带一路”合作共赢理念的生动体现。三国领导人高瞻远瞩,以宏阔的战略视野和坚定的合作信念擘画走廊的建设大计,从杜尚别首次会晤达成原则共识,到乌法会晤签署谅解备忘录,再到此次塔什干会晤正式签署纲要,三年实现三大步的跨越。三国主管官员穿梭往返,三年间召开数十次磋商,逐一敲定各项细节。各方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汇集众智,博采众长。三国以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为指引,满怀共谋发展的强烈愿望,最终积小成为大成,推动经济走廊建设驶入快车道。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充分体现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原则。规划纲要以对接“一带一路”、欧亚经济联盟、“草原之路”倡议为目标,强调平等、互利和共赢,坚持三方协商一致。三国国情和发展水平各异,对合作的诉求和期待也有所不同,但三方地位平等,目标一致,友好协商,推进各自发展战略和项目规划深度对接。走廊联通三国,涉及项目多样,合作主体多元,但大家心存共同的理念和愿望,那就是通过对接合作,实现共同获益、共同繁荣。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塑造了立足长远、务实进取的合作模式。规划纲要植根于三国共同的发展需求,以拓展合作空间、发挥潜力和优势、促进共同繁荣、提升联合竞争力为愿景,明确了三方合作具体内容、资金来源和实施机制,合作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口岸建设、产能、投资、经贸、人文、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走廊建设重视打造坚实的金融支撑和保障,充分利用国家投资、私营机构、国际金融机构投融资,鼓励公私合作伙伴参与其中。三国还将建立定期会面监督机制,及时完善政策举措。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描绘了深度融合、共同繁荣的美好前景。走廊聚焦基础设施骨干通道建设,打造便捷高效的互联互通网络。这一网络联通沿线重要节点城市,创建产业园区、经济合作区,形成互利合作的重要支撑。三国将以走廊为依托,加快区域合作步伐,提升区域合作水平,培育亚洲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东北亚地区将以崭新的面貌、更强劲的发展势头吸引世界的目光。
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首条正式开建的多边经济走廊,是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国际上保护主义挥之不去的背景下,多边开放合作的成功典范,其重要价值和示范意义将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更广的空间格局中逐步呈现。同时也要看到,“一带一路”建设绝非朝夕之功,中蒙俄经济走廊规划纲要的签署只是开始,未来的前景和成果有赖于三国的共同行动。相信三国将以签署规划纲要为契机,攻坚克难,久久为功,协力打造一条立体联通的经济合作走廊,共建“一带一路”,让互利共赢的美好新蓝图化为现实,造福人民。
根据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