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其“低门槛、高收益”的特点吸引着很多90后理财小白进入这个市场。然而,频频发生的互金平台跑路、违约等乱象,也让年轻投资者认识到其中的风险,回归优质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强制储蓄和投资。记者了解到,近来,赴港买保险和定投基金,逐渐成为90后理财新思路。
“身边不少同龄人都热衷去香港买保险,我们对比了国内的同类产品,觉得香港保险在保额、退保条款、返还收益上有相对优势,所以也给自己和妻子各买了一份。”家在深圳、刚工作两年的陈轩(化名)告诉记者。
他说,最初产生购买香港保险的起因是妻子的同事在单位体检中查出重病,治疗花销巨大。由于该同事之前并未购买任何商业保险,因此自己需要承担很大一笔费用。“我们决定买重疾保险后,对比了国内和香港的同类型产品,发现国内重疾保险基本是消费型,即投保者在投保期限内未发生保险范围内的重疾情况,则投保额归属保险公司;少部分有返还型,即投保者在投保期限内未发生保险范围内的重疾情况,保险公司会在指定的时间返还本息的产品,需要在保单到期之后才能返还保费,收益很小,且中途不能退保。”相比之下,他所了解的香港同类型保险基本为返还型、可中途退保、理赔情况更宽泛、未发生理赔情况下投资收益高等优势。
“我们在深圳,去香港投保便利,每年交一笔保费就当定投了,并且我们购买的保险是以美元结算,现在人民币存在贬值压力,这样做可以对冲汇率风险。”他说。
陈轩的例子并非个例,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赴香港购买保险,不仅是为自己购买一份安心保障,也作为一种投资方式。以陈轩购买的产品为例,他每年为自己缴纳保费2250美元,缴纳20年,共4.5万美元,对应的初始投保金额是10万美元,前十年附送35%保额,即13.5万美元,保费固定,保额(赔付的钱)随年纪增长而增加,如65岁时保额增长至24.8万美元,75岁时增长至40.2万美元,如果平平安安,可取钱作为退休费用,如65岁可取出16.4万美元,75岁可取出29.5万美元,而总保费只投入4.5万美元。
公开数据显示,2010年内地访客新造保单保费收入占个人业务总新造保单保费仅为7.5%,而2015年该比重上升至24.2%,助推香港保险全年保费收入达到1313亿港元,同比上升15.1%。2016年以来,这一数字继续增长,一季度内地居民赴港购买个人寿险新单保费达到132亿港元,相当于2013年全年水平,与2015年全年的316亿港元相比,占到41%。
业内人士分析,过去更多是中产人士购买保险,现在年轻人的保障意识和强制储蓄意识越来越强,而香港保险的优势不仅在于种类多、保费相对便宜,另外由于保险机构可投资的标的范围更广、渠道更多,因此提供的保费收益更高。同时,为投保人提供一种门槛更低的对冲汇率风险的办法。
新基民小李,在听完台湾“定投教母”萧碧燕在嘉实基金(博客,微博)组织的几场全国巡讲后,便坚信定投基金能够帮他将择时的风险降到最低。
“刚进入基金市场,没什么投资经验,在挑选基金方面可以通过一些基金材料、历史业绩、银行客户经理推荐进行选择,但择时是大难题,老基民都没法做好。听完嘉实的讲座,觉得定投对基民尤其是新基民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他说。
萧碧燕表示,定投重点在扣完一整个景气循环(指经济景气状况呈周期性循环变动的情况),即高点扣了、低点也扣了,这样可以有效平均成本,进而获利,因此定投在台湾被称为“傻瓜投资术”。小李回忆其在全国巡讲中曾提到,定投操作时的重要的原则是“止盈不止损”,遇到亏损“就此打住”的策略注定失败,定投的精神是平均成本,低点买进才能摊平效果,最终等待“定投微笑曲线”的到来。
泰达宏利基金投资总监王彦杰表示,两类投资者适合关注基金定投:一是因为时间、能力等因素无法做出独立择时判断的投资者;二是对于资金有较为长期规划的投资者。他建议投资者选择“高股息、低波动”的基金参与定投,通过观察一只基金长期的风险调整、回报率、净值波动率来判断其是否适合作为定投对象。“长期投资需要重点考察标的的回报率、波动率,比如一只基金先涨10%、后跌10%,跟另外一只基金先涨30%、后跌30%,直觉看差不多,但其实差别很大,经过5轮循环之后,它的回报率相差近40%。因此,借鉴国际经验,一般高股息、波动率小的基金比较适合做长期定投,这类基金容易积累复利,而大涨大跌的基金易侵蚀投资者的获利。”从技巧性层面,他建议投资者选择成长性的量化基金。
“定投最大的好处在于让我的理财变得有计划、有强制性,获得的收益有一定预期性。”小李称,“投资新手要避免的是贪多求大,没有交易纪律,而定投可以帮我克服这些问题。”
陈轩也提到,尽管内地投资者赴港买保险越来越火,但90后投资者应该抱着理性投资心态,对于购买香港保险的优劣势有清晰的了解,要知道其中的一些误区,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例如,香港保单不受内地法律保护。在香港签约的保单适用香港地区法律,若发生纠纷按香港地区法律进行维权诉讼;香港保单以美元或港币购买、结算,汇率的变动是把双刃剑;香港保险只能在香港境内购买,内地代理均为非法,算上来回香港的路费,购买多大保额的保单才真正划算,这些都是需要投资者行动前考虑清楚的。避免盲目从众,是我们在实际投保中总结的经验。”陈轩称。
英国保诚保险公司理财顾问李女士表示,内地人赴港购买保险,是以赴港自由行启动为节点,此后保单数量逐年猛增。如今市场依旧火热,即使香港取消内地投资移民,深圳居民赴港改为一周一行,都没影响内地赴港买保单的热情。
“4年前,内地人在我客户中的比例大概是10%,现在能占到30%-40%,为了更好地跟客户沟通,我跟我的同事都开始努力学说普通话,也经常跟内地的客户在微信上互动。”李女士说。
一个突出现象是,除了为数众多的白领,内地富人也青睐香港保单。有业内人士表示,部分到香港买保险的富人,一方面是看中香港保单性价比高功能齐全,比如生意人通常喜欢买高保额分红型寿险;另一方面是为了配置美元或港元资产,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出国留学或海外置业方便,另外把钱放在香港保险公司,私密性也好。
“费用低、保险范围多、全球理赔”成为香港保险的宣传语,但是在跟风购买香港的同时,请冷静思考一下,你是真的需要吗?
(一)法律风险
按照我国现行的保险监管政策,香港保险业务员和保险经纪人均不可在内地直接销售香港保险。宣称与香港保险经纪公司或保险公司有合作关系的内地公司或个人,他们所开展的业务尚属两边法律监控缺失的灰色地带。
(二)前期成本高
如果在香港银行开设了账户,要激活银行卡真是麻烦,好不容易打电话激活了,往银行卡里存钱,要兑换成美元或港元,手续费自然是不低的,不过每家银行有差异。用现金缴费,保险公司一次最多收取10 万港币或相当于10 万港币的美金,超出部分需本人到香港银行缴费;通过境外刷卡付费,香港保险公司没有具体规定。在签下保单后,应及时与保险公司联系,确认保单是否生效。交保费时,如果不是通过银行转账,应与保险公司确认,保费是否到账。也就是从购买签字到确认保单生效的过程是十分麻烦的,也很耗时间。
(三)要提前预约
投保人在确定要买哪类保险之后,要提前一两天跟香港的保险公司预约。当投保人把所需要的材料准备齐全,资料通过了认证、审核后才能投保,换句话说,资料没准备齐,体检通不过,那就白跑一趟了。
(四)体检严格
香港保险要求体检的,体检项目也比内地多,而且某些项目的体检很多医院都无法做检查,要么去香港体检,要么就去内地昂贵医院吧,以我姐夫的体检为例,体检项目中要让他查尿液中尼古丁的含量(即是否吸烟),三级甲等的体检科都咨询了,都无法做,最后只有昂贵医院能做,检查该项就花了3千多,最后香港保险公司还不给报销。
(五)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将伴随着保单缴费期及受益期长期存在。香港保单通常以港币或美元计价,在10 年或20年的缴费期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如何,港币会不会改变联系汇率制度一直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六)理赔风险
香港医疗险,一方面出险后的理赔手续较繁琐,另一方面涉及两地对医疗诊断、凭证的互认。大陆居民购买香港保险,若选择在大陆就医,只有就医于香港保险公司指定的医院才能获赔。若在此范围外就医,那就得自费。由于境内外医疗判断标准存在差异,因此可能出现赔付困难。香港的医疗保险中区分普通病房,私家病房,半私家病房,且以物理治疗偏多,而国内主要是以药费为主的治疗,分社保用药和非社保用药。
(七)合同保护风险
赴港投保,是与当地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如果没有特别约定,此类保单适用海外保险公司营业所在地港澳地区的法律,其权益受香港当地法律的支持,但不受内地法律的保护。当发生纠纷时,内地投保人可以向香港保险索偿投诉局申请,如果协调无果,必须在香港找律师打官司,香港地区的律师等费用高昂,若陷入持久的纠纷或诉讼状态,花费可能会比较惊人,需要投保人承担经济费用和时间损失。
保险作为一个重要的资产配置工具,其本身具有风险防范、现金流管理、财富保全和增值、资产定向传承等综合功能。保险这一金融工具自诞生以来,从来不是用于规避监管、转移财富而被异化的产物。
内地和香港保险作为资产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如果内地居民长期居住在大陆,本身并不具有强烈的海外配置需求的,作为财富保全和传承的工具,内地保险配置无法缺少。如果部分内地居民需要在全球进行资产配置规避风险,或在海外已有部分资产配置的,购买香港保单亦是不可缺少的资产组合途径。
从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角度而言,最大的风险绝不是哪种资产选择的对与错,以及进场的时间好与坏,真正的风险恰恰是过度集中带来的风险。任何一项工具都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集合所有的优点,所以内地和香港的保险配置并不冲突,不应迷信香港保险,也不要过度轻视内地保险,以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才能为客户提供最好的财富管理方案。
根据人民网、凤凰理财、中国证券报、理财吧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