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69|回复: 0

让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国家生根发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3 23: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86026316.jpg


  9月18日,由甘肃省教育厅主办、甘肃中医药大学承办的首届“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主题论坛“中医药资源本土与国际化发展”论坛将亮相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

  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甘肃将发展中医药作为对外开放的突破口之一。而作为甘肃省内唯一一所中医药类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在发展中医药对外开放方面,优势突出。

  说是优势,其实更应该称为一种基础。甘肃中医药大学拥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一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是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多学科交叉渗透、本硕博各层次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开放性中医药大学。多年来,学校始终立足甘肃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禀赋和中医药历史文化积淀,在西北地区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甘肃道地药材、地方中医药文献挖掘整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正是作为甘肃省乃至西部发展的相关政策智库、医疗卫生及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及中医药学术高地,甘肃中医药大学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义不容辞。

  让中医药在“一带一路”国家生根发芽

  如何落实“一带一路”战略部署,让中医药更好地“走出去”?

  甘肃中医药大学瞄准中医药兼具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多重属性,决定文化先行,诊疗跟进:先搭建“桥梁”,向当地民众展示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再通过诊疗服务充分彰显中医药疗效,以此促进合作国家对中医药的认识、认可和接受,推进中医药服务经贸等多方合作。

  2013年10月,首家“岐黄中医学院”在乌克兰挂牌成立,学校派出中医名家前往开展中医药教育。每次的讲座和培训,教室里都挤满了当地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和医学院校的师生,中医受欢迎的程度超出了授课专家的想象。除了讲授中医药文化和中医药基础知识外,专家们还手把手传授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

  岐黄中医学院作为一个载体,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广传播中医药文化,为外国中医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教学渠道。

  2014年11月,学校在吉尔吉斯斯坦开设“中医中心”,运用中医技术和中医药产品对外开展临床医疗服务,让当地居民切实感受到了中医药的功效。

  如今,在省卫计委的大力支持下,甘肃中医药大学先后在乌克兰、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法国、摩尔多瓦和匈牙利等国家建立了6个“岐黄中医学院”和2个“中医中心”,在积极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同时,已为当地培养了200多名中医人才。当地国家民众崇尚中医、选择中医的气氛日趋浓厚,很多西医久治不愈的患者,甚至踏上了跨国寻求中医之路。

  一名俄罗斯女患者三年前因枪伤导致胸7-9粉碎性骨折,在当地医院手术治疗后,“截瘫,剑突以下感觉消失,双下肢感觉消失伴无力,二便失禁。”出院后接受俄罗斯系列康复、韩医治疗、土耳其特色疗法等均未见明显疗效。后来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半年,情况明显好转。

  患上支气管哮喘疾病的俄罗斯人菲达罗乌娜,在本国接受了一年西医治疗后病情甚至有所加重。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为她进行了刮痧、拔罐、耳穴贴压、针刺、刺络放血、埋线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等多种中医传统特色治疗。治疗第6天,她的哮喘症就再未发作。

  被“引进来”的不光是“洋患者”。

  在甘肃中医药大学的校园内,经常会看到8个“吉尔吉斯面孔”,她们穿着白大褂,和其他学生一样行走在教室和宿舍之间。

  这是首批被吉尔吉斯斯坦选派到甘肃中医药大学接受中医针灸教育的学员,此番来甘肃学中医系此前签订的《中吉中医药合作谅解备忘录》项目之一。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免费培养中医药留学生,是甘肃中医药大学加快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的又一项举措。今年9月,将有更多来自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到这所大学,学习古老的中医。

  除了培养留学生,学校还开设了“中医药国际研修班”,为法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在读学生、专业技术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提供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的学习机会。

  “甘肃是丝绸之路一个重要地段,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希望我们能够学习更多的中医知识,回国后应用好中医。”来自法国传统自由学院的“中医药国际研修班”学员代表伊乌说。

  学校通过各种途径为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培养中医药人才,切合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交流的需要,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供给侧服务。

  在“敞开校门办学,瞅准机会推广中医”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有越来越多的教师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走进学校。前不久,来自美国国家健康科学大学的4名学生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了为期10天的中医针灸进修学习。在学员们纷纷表示不虚此行的同时,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国际影响力也得到进一步提升,甘肃中医药的国际认知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让敦煌医学古为今用

  在8月19日首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系列活动——中医药文化和健康产业国际论坛上,敦煌医学文化馆备受关注,馆中展出了按原比例复制的张仲景《五脏论》《玄感脉经》《食疗本草》等珍贵的敦煌医学卷子,同时治病救人图、柳枝揩齿图、种植草药图、清洁卫生图等按原壁画比例复制的壁画医学内容更是别具一格。

  该馆由甘肃中医药大学参建,学校专家、学生负责讲解。作为甘肃中医药大学的办学特色,敦煌医学与学校“结缘”已久。

  在现存的敦煌经卷中,有大量与医学相关的记载,其中不仅详细记录了《五脏论》《新修本草》《玄感脉经》等中医学经典著作,还记录了包括医学理论、诊断学、本草学、方剂学、针灸学等多方面丰富的内容。

  1983年,甘肃中医药大学开始开展敦煌经卷中医学文献的整理挖掘工作。从对原始文献的搜集、复制、编目和题跋,到对文献资料的辑校、考释,一批具有扎实中医理论、文献学基础和中国传统文化功底的专家依托研究成果,在国内首次提出了“敦煌医学”的概念。

  敦煌医学作为敦煌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整理和研究敦煌藏经、敦煌壁画以及敦煌文物中中医药史料的一门学科。“寻找古老的敦煌医学”成为学校教师的主要课题之一。

  1988年,由学校教师赵健雄主编的《敦煌医粹》一书出版,这是我省关于敦煌医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随后,学校相继出版了《敦煌中医药全书》《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实用敦煌医学》《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等一系列研究专著,复原了“敦煌灸经图”,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研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敦煌医学走出“高阁”,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界的认可。

  这些“传世遗书”的历史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在得到充分挖掘之后,学校的研究人员开始了更深一层的学术价值研究和临床应用转化。

  在与医学相关的敦煌经卷中,研究人员共整理出医方1240余个,其中可应用于临床的医方有100多个:“紫苏煎”可治疗肺病咳嗽,“毗沙门天王奉宣和尚神妙补心丸方”有益气养阴、补心安神的作用,“疗风虚瘦弱方”对治疗气阴两虚为主的失眠效果明显。

  老祖宗留下的古老医学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光有传承还不够。在应用中创新,敦煌医学才有生命力。

  研究人员对经卷中医方的成分进行反复研究,再根据临床经验进行适当的增减,形成了“敦煌紫苏煎”“神妙补心丸方”“敦煌大泻肝汤”“敦煌大补肾汤”等一批药方,研发出了敦煌消肿镇痛贴、敦煌石室大宝胶囊、敦煌萎胃灵胶囊、敦煌二七二腹带、敦煌消痹定痛酊、菩提宝命茶等制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沉睡了千年的敦煌医学遗书,正从古旧的经卷中“复活”,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成为“济世救人”的良方。

  学校很早就意识到敦煌医学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密不可分。1998年,开设了《实用敦煌医学汇讲》选修课;2011年,在中医医史文献学专业增设“敦煌医史文献与临床应用研究”方向,开展敦煌医学特色研究的硕士生培养;今年秋季开学,《实用敦煌医学汇讲》又作为全校中医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正式开设。

  古老的敦煌医学走进了课堂,敦煌医学研究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目前,甘肃中医药大学已拥有“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重点研究基地“敦煌医学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中心”等重要平台,为敦煌医学的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2016年,“敦煌医学特色专科”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立,这是国内首家敦煌医学特色专科。该科室利用敦煌医学中的医方,为患者诊疗血液、脾胃、肝胆、泌尿、呼吸道等多种疾病。

  至此,学校实现了敦煌医学理论研究、教学研究、实验研究、临床应用的全面覆盖。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金田表示,学校的敦煌医学研究将在传承中夯实基础,在创新中打造品牌。借助“一带一路”,让敦煌医学离世界的距离更近一些。

  让陇药产业走得更远更稳

  甘肃中药产业发展区位优势显著,“十二五”期间,甘肃省已将中药产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

  借助“岐黄中医学院”和“中医中心”这样的平台,中医药正“走俏”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而甘肃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下一步战略中,陇药走出国门是重中之重。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提升甘肃中药产业发展水平、推动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甘肃中医药大学积极发挥高校科技支撑能力和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势,充分利用首个国家级“中医药防治慢性病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11西北中藏药协同创新中心的技术优势,让陇药产业在“走出去”的同时,走得更远更稳:

  学校参与制定了《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甘肃)基地建设规划》《甘肃省“十二五”陇药产业发展规划》《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规划》等;建立了甘肃地方药材品种数据库,协助制定了30项中药材地方标准,建立了甘肃省中药材标准体系,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9个,其中岷县当归、陇西黄芪、陇西/渭源白条党参等10个道地药材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其中2个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2012年,作为“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甘肃省试点工作”牵头单位,学校联合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等多家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初步完成了甘肃省58个县区的中药资源调查任务,对调查县区的药材蕴藏量、分布特征等进行了摸底,建立了数据库,建成陇西、宕昌、岷县3个中药资源动态监测站,为保证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原料供应的稳定与优质奠定了基础。

  2013年,甘肃省启动了“国家基本药物所需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学校为指导单位;针对甘肃大宗中药材当归、大黄、黄芪,建成了4000亩的繁育基地、库容1万升的种子保存库和占地200亩的种质资源圃,建立了“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检测中心”和“甘肃省中药材种子种苗良种繁育技术服务中心”,为甘肃中药材生产提供基源准确、生产规范、种性优良的种子种苗。

  2014年,学校牵头实施的“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当归规范化种植基地优化升级及系列产品综合开发研究”通过项目现场验收;项目在甘肃省当归主产区建立核心示范种植区500亩,推广最新的当归种植技术近10万亩,并与制药企业合作开发出了以健康良药——当归为主要成分的丽安康片、保健品黄芪当归胶囊等。

  2015年,学校与镇原县人民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书,利用陇东地区常见的农产品(000061,股吧)黄花菜,研发出了“忘忧口服液”“忘忧滋补片”“忘忧枣仁茶”“忘忧葛花茶”等多种功能食品和保健产品,推动了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而今,“甘肃省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学校,委员会组织开展中医药基础、临床、产业、管理、教育、科研等领域甘肃省地方标准的制订、实施推广和宣传贯彻工作,已成为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助推器、扩音器,甘肃中医药学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孵化器。

  ……

  学校闯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办学的路子,在服务地方行业中求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为陇药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甘肃中医药大学,这个有着38年办学历史的中医药院校,已在“一带一路”中医药领域中打出了一手好牌。

  对于未来的发展,校党委书记王海燕说,学校将抢抓发展机遇,瞄准甘肃需求,发挥特色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能量,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和人民群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  经济参考报等 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15: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