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27|回复: 0

这些人在东南亚政经界威名赫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21 00: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古以来”,菲律宾老是喜欢在中国南海搞事。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前不久上台的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祖上是中国人!

  不仅是菲律宾,东南亚好多国家的高层领导,祖籍都是福建人比如说,新加坡现任总统陈庆炎,祖籍厦门马垅小东山村,陈庆炎夫人祖籍在永春,两人都会说闽南话。印度尼西亚第四任总统阿卜杜勒-拉赫曼·瓦希德,祖籍福建晋江市,他曾经派人持亲笔信到福建寻根。

  在政界上,福建人剽悍、机智,游刃有余。在做生意赚钱这件事情上,福建人同样不容忽视,尤其是在东南亚国家,他们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大的惊人。

  据菲龙网报道,福布斯(Forbes)杂志最新发布的年度亿万富豪排行榜中,11名菲律宾人重返名单上。

58706b6d709b803.png

  91岁的购物中心和房地产大亨施至成(Henry Sy)家族,仍然是菲律宾首富。施氏在今年的福布斯亿万富翁俱乐部中,从排名73上升到了71,是排名最高的菲律宾人。

  虽然施氏在全球排名中上升,但他今年的净资产从去年同期的148亿美元下降到133亿美元。

  “许多年前,一个陌生的小男孩从遥远的地方来到这里,身无分文,也不知道英语或他加禄语(菲律宾主要语言之一)为何物。”这是施至成2002年在菲律宾戴拉萨大学演讲时的开场白。

  施至成祖籍中国福建晋江,父母早年去菲律宾做生意。1936年,不满12岁的施至成坐船漂洋过海,到菲律宾找父母。当时,一家人十分困顿,父母用全部积蓄开了间小杂货铺,卖蔬菜、干货和日用品。这种杂货铺被当地华人称为“菜仔店”,十分窄小。每天晚上,施至成必须先清理好柜台才能腾出地方睡觉。

  正当这家小店能够为全家创造微薄稳定收入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整个马尼拉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父亲的杂货铺自然也没能逃脱被日本人烧毁的命运,施至成一家人的生活又陷入困境。无奈之下,父亲选择了回国,而施至成则毅然选择继续留在菲律宾。为了生存和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施至成走进了一家小鞋店当起了学徒。

  应当说这段做学徒工的意义对于施至成来说并不只是解决生计的问题,也从此划定了他的人生轨迹。

  在“二战”炮火停息后,施至成在给客人服务的同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菲律宾的很多人都没有拖鞋,还有许多人更没有鞋穿。于是,施至成与鞋店的老板商量,自己免费打工,而作为交换条件,老板允许施至成在鞋店出售他从美国大兵手中或者其他地方引进来的鞋子,老板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施至成承担起了为人打工和替己卖鞋的两份工作。

  鞋子的销路比施至成预料的要好。大学毕业的那年,施至成已经有了一部分积蓄。而为了专心经营鞋子销售,施至成不仅辞掉了鞋店打工的工作,而且也中断了在远东大学的商科专业学习。1958年,施至成在马尼拉开设了一家鞋子销售商店,取名为Shoe Mart(鞋庄),由此产生了日后赫赫有名的菲律宾SM集团。

  SM经营了三年之后,施至成已经将“鞋庄”门店扩展成了三家,为了能够保证充分的上游货源,更为了更新鞋店的产品种类以满足顾客需求,施至成决定前往美国的波士顿和纽约取经。按照施至成后来的回忆,由于当时只有螺旋桨飞机,去一次美国要颠簸40多个小时,自己因此格外珍惜每一次到美国的机会,除了与当地的鞋子制造企业一起讨论提高鞋子产量和款式之外,他说当时从美国学到了不少的生意经。当时从美国引进的黄铜收银机现在已成为施至成办公室的摆设之一,似乎时时刻刻在提醒他创业的艰辛。也在印证着没有一个人是能随随便便成功的真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开始出现集购物、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超级商场,这种新的经营形式对施至成有很大启发,他逐渐对零售业产生了兴趣。于是,在经营了SM百货商场13年并有了雄厚的财力基础之后,施至成在马尼拉开始建造菲律宾第一座大型购物中心。

  如果按照现代商业选址标准,购物中心应当布局在人口稠密且交通方便的都市中心,然而,施至成却偏偏看中了马尼拉的北部郊区。整个SM购物中心占地17公顷,可出租场地达到了26万平方米。内设百货店、超级市场、电影院、电器店、美食廊、游乐场、百余家精品店与餐馆,犹如一个小城市。对于这种新的零售业态,菲律宾人以前从未见过,在购物中心开业之日,马尼拉市民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

  超乎施至成的想象,自己看到的并不只是购物中心所产生的强大赚钱效应,还有令他狂喜的制度变革红利。伴随着菲律宾前总统马科斯实施了近20年的军事独裁政权的坍塌,施至成强烈地预感到,随着社会生活逐渐开放,零售业将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行动几乎与预判同时发生。施至成开始果断地在全菲各地购置大片土地,并建起了一个又一个购物中心,SM也由此从单纯的零售逐渐转向了房地产开发和购物中心管理。

  亚洲商城是施至成最为看中的SM购物中心之一,该商城位于马尼拉市中心新兴CBD区域,占地40万平方米,总投资达65亿比索(约合人民币10亿元)。为世界第三大和亚洲最大的购物中心。除了酒店之外,人们所需的吃、喝、玩、乐、购在这里应有尽有。值得一提的是,该商城建造了全菲惟一一个符合奥运会冰上运动项目标准的室内真冰场。

  从开业二十余年来,亚洲商城一直被菲律宾人和许多来菲外国人士旅游和购物的首选场所。

  SM在本土的扩张速度一直被视为菲律宾零售业的风向标。除了目前已经拥有43座购物中心且占据了菲律宾零售业的半壁江山外,SM仍计划每年以二至三家的开店速率递增。

  不仅如此,SM集团还拥有菲国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金融银行及其遍布菲律宾的120多家分行。作为一个最新商业动作,施至成已斥巨资在菲国内购买了多家专业型酒店和景区公寓以及若干个生态旅游项目。一个集零售、银行金融、地产开发与旅游业等四大核心板块的商业帝国岿然屹立。

  虽然SM投资股份公司登陆马尼拉股票交易所的火热场景不会从施至成的脑海中抹去,但施至成并不关心自己的财富排名,他最看重的是手中的企业能够一次又一次成为《时代》、《财富》和《商业周刊》这样全球顶级商业媒体歌颂的对象,同时在公共场合对于菲律宾人加封到自己头上“零售大王”的桂冠也欣然领受。其实,施至成还有一个至高无上的荣誉——菲律宾政府授予的终身成就奖。

  SM在菲律宾市场的做强做大,并没有使施至成满足。在菲律宾大举投资的同时,他也把目光投向了中国。

  施至成一直对家乡怀有深厚的感情,至今依然乡音不改,回到故地均是以一口流利的闽南话和大家交谈。他说:“我在中国大陆的投资,一半是基于乡情,另一半才是商业考虑。热爱故里是海外游子的本性,为祖国的富强做一点贡献,是每一位华夏儿女应该做的。”

  因此,迟暮之年的他在中国大陆的第一个项目选在了家乡晋江。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施至成便回到中国,做了一些市场方面的考察,并于90年代初,投入巨额资金,在晋江福埔兴建SM城市广场。

  在他的支持下,晋江市政府从1999年到2006年,连续举办了8届中国国际鞋业博览会,带动鞋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并被命名为“中国鞋都”。2005年11月,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的晋江SM城市广场正式开业后,施至成还在购物中心之外专门盖了约2万平米的地方,继续提供给政府开办鞋业展览使用,支持家乡经济发展。

  晋江SM城市广场兴建的同时,施至成还兴建了厦门SM城市广场。一经开业便成绩突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把一个荒凉的城乡结合部打造成了城市的商业中心,成为厦门商业界的领头羊。

  至今,SM集团已先后在厦门、晋江、成都、苏州、重庆、淄博、天津、新乡等地投资兴建购物中心。

  施至成认为,中国已经进入Mall时代。多年前,他就曾说过,“我不敢保证一定开出中国最大的Mall,但我至少可以做到,让SM成为中国数量最多的Mall。”并且,他信心坚定,要“让中国的市民都能体验SM带来的MALL生活乐趣。”

  施至成是菲律宾华商领袖,这位原籍福建的菲律宾百货大王依托鞋业在菲律宾白手起家,并通过鞋业进入百货业,通过百货业进入到大型购物中心领域,一路上,他环环紧扣,步步为营,取得一连串的商业辉煌。回顾他几十年的经营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是“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得最好”的精神支撑着他,才有了他今天的成就。

t014adc9f40075eefea.jpg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市盖山,1923年10月6日出生于马来西亚,享有“亚洲糖王”“酒店业巨子”“香格里拉之父”的美誉,他还是马来西亚首富。

  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银行、传媒到粮油,郭鹤年不但建立起庞大的商业王国,更让这个商业王国持续向上。郭鹤年可能是除了政治领袖外,最广为人知的马来西亚人。

  他出生于小康之家,崛起于青年时代,郭鹤年的成功在商界已是一个传奇,而他的低调也为平添很多神秘色彩。

  1949年,对于郭氏家族来说,是家族企业的分水岭。在此之前,郭氏家族第一代人经营粮油食品在当地创下丰厚的家业,但郭家也只是在当地——马来西亚的新山比较知名。1949年之后,郭氏家族企业重新整合,年仅的25岁郭鹤年由家族兄弟推举为掌舵人。此后几十年中,郭氏家族开始名扬海内外,成为东南亚经济界举足轻重的角色。

  马来西亚是上个世纪初许多中国人下南洋的第一站。1909年,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还只是个16岁的少年。为了谋生,他离乡背井来到马来西亚,他的几位哥哥几年前已经在那里站稳了脚跟。他们经营一家名为东升的公司,其实就是一个两层小楼的杂货店,主要做粮、大豆、糖等生意。郭钦鉴就在哥哥的公司里做店员。当年,谁也不想到这个杂货店会成为多年后郭氏商业帝国的第一块基石。

  也许郭氏家族天生的商业基因,十多年后,郭钦鉴竟然由一个小小店员,成长为当地颇具知名的百万富翁。

  1923年10月6日,郭钦鉴的第三个儿子降生,第二代鹤字排辈,他为儿子取名为鹤年,希望他将来承继米粮生意,年年都有好收益。

  郭家的鹤字辈人数众多,关键是他们像父辈一样齐心协力,共同将家业推至一个更高的境界。

  1948年12月,曾为郭家掘到第一桶金的郭钦鉴去世,郭家因此分家。曾和郭钦鉴一起创业的妻子、郭鹤年的母亲郑格如不想家业就此没落,她提议郭氏几房堂兄弟,各拿出一部分财产入股,成立郭氏兄弟有限公司。

  谁来掌舵呢?大家一致推举年仅25岁的郭鹤年。

  此时的郭鹤年已经有了一段创业经历。1947年,他在新加坡创立平生第一家公司——力克务公司,像父亲一样经营米面生意,同时还做船务经纪、船租业以及胶粘剂制造,生意格外红火。因此由他接手郭氏企业,大家心口皆服。

  正当家族兄弟把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之时,1954年郭鹤年突然飞往英国,在那里他参观众多知名大企业,了解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同时他见识了期货的作用。1957年,他满怀热情地回到马来西亚,郭氏兄弟的公司从此翻开新的一页。

  郭家依然做父辈的老营生,米、面、糖还是他们的老业务,不过郭鹤年敏锐地注意到食糖越来越走俏了。他花了两年时间全面考察炼糖业,之后在一次家族董事会提议,全资投入炼糖业。

  当时的马来西亚没有一家炼糖厂,这是一块空白市场,也是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但郭氏家族最终同意了。郭鹤年配合马来亚联邦土地发展局,在靠近槟榔屿的北海创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炼糖厂——马来西亚制糖公司。同时,他看准时机,迅速建立遍布马来西亚全境的销售网,形成“一体化经营”体制。1962年郭鹤年即被人们誉为马来西亚“糖王”。

  这是郭氏兄弟公司成名的第一仗,但这还只是一个开始。郭氏的甘蔗园不断扩大,食粮产量越来越多,1976年,郭鹤年收购了马来西亚糖厂的93.3%股份。据媒体报道,郭氏集团控制了国际糖业市场的10%的份额。郭鹤年也升级为“亚洲糖王”。

  当初郭氏家族全资投入炼糖业,当丰厚的利润滚滚而来时,郭鹤年又做出多元化国际化的决策,把放到一个篮子的鸡蛋又放回多个篮子里。

  除了继续发展炼糖业,郭鹤年又将企业经营的触角伸到粮食、工业、航运、矿产,地产、国际贸易、保险(放心保)、酒店、建筑等多方面。上世纪90年代,他以巨资收购香港英文报《南华早报》、香港无线电视等香港重要媒体,从而使他多了个“传媒大亨”的美誉。

  在郭鹤年众多的王冠中,除了糖王之外,“香格里拉之父”的称号格外醒目。

  七十年代初,亚洲政局大体稳定,经济发展迅速,经常飞往世界各地的郭鹤年又注意到旅游业将是一个重点发展区域。而酒店则是旅游业的发展工具之一,环太平洋区域拥有促进旅游业成长的最大潜能。

  1971年,郭鹤年在新加坡建立了他的第一家酒店——香格里拉酒店。

  像当年糖业一战一样,定位于高级酒店的香格里拉酒店又是一战成名。郭鹤年趁热打铁,开始在新马泰布局。渐渐地,香格里拉被认为是高级、与众不同的象征。而在郭鹤年创办的酒店中,只有最高档次的五星级宾馆才能命名为“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酒店提供了衡量亚洲酒店服务的一个标尺。比如“亚洲人的待客之道”,就发轫于香格里拉酒店,风行于世界。

  六七十年代是郭鹤年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似乎他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后来他说了历年心得: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本人的经验,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这位商界奇才也历经了几次商业帝国拓展中的失败。

  早年郭鹤年的力克务公司就经营航运业,他的船队后来也成为家族企业的重要部分。七十年代的经济复苏让航运界十分乐观,船只被一艘艘造起来,到了八十年代大家却发现全球贸易虽然繁荣,但一些原产品加工生产已经转移到原料产地,而且飞机也被用来运货,航运生意日渐清淡。

  经过慎重的考虑,郭鹤年决定从航运业中脱身,只保留在新加坡的太平洋船务。据媒体估计,他在航运业的损失高达1亿美金。

  与此同时,曾经给他带来荣耀的酒店业在八十年代中期也陷入了低潮,不过他不再“断腕”。后来他解释道:酒店主人的成功故事,必定促使他人造更多的酒店,最终造成客房过剩,但是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平衡之后,还会有一个盛宴期。因此郭鹤年相信酒店业还会看到“太阳的再度照耀”。

  而曾让他最早成名的糖业在八十年代后期因判断失误,在糖的期货生意上遭遇滑铁卢。几次失误让郭鹤年对“成功是失败之母”有了特别的认识。不过他不会就此泄气。新加坡财经界由此评价郭鹤年不是一个在经济衰退时期会破产的人。

  祖籍中国福建的郭鹤年与中国的结缘却是从一场贸易战开始。1962年还是“马来西亚糖王”的郭鹤年突然发现当地市场白糖数量急剧增加,他调查后才得知,这是来自中国的白糖。中国政府希望能占领这个市场,以赚取外汇。眼见中国糖物美价廉,郭鹤年并未退让,他从印尼调来更廉价的糖,终于夺回了市场,由此奠定他的糖王地位。

  这次与中国的贸易战,却让中国政府对他刮目相看。

  1973年,还在新加坡的郭鹤年被一个神秘电话请到了香港,在那里他见到了中国外经贸部的官员和华润公司的高管。原来中国政府希望他帮助国内搞一批糖,同时也帮做一些期货。在之后的几周时间里,郭鹤年漂亮地实现了承诺,不但帮助中国从巴西买回了优惠价的白糖,还从期货市场赚了四五百万美金,并按要求存入了中国银行伦敦分行。

  这次联手,郭鹤年被定位为“爱国华侨”。改革开放后,他成为各地政府最受欢迎的投资者之一。

  在上海,他参与了虹口区的重建以及闸北不夜城的部分重建;在杭州,他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香格里拉酒店;在北京,他兴建了地标建筑物——国际贸易中心。即使在89年的政治风波后,很多外国投资者相断撤资,郭鹤年反而增加了项目和投资。

  从在中国一系列的投资来看,郭鹤年不仅是一位精明的商人,更是一个出色的观察家。他认定:一名生意人必需保持对时势的敏感与警觉。

  这种政治敏感度从他的父辈就可以看出来。早在郭钦鉴发家之后,他就与当地政府首脑关系很好,战后,他因此担任了米粮统治官的要职,负责采购事务。而郭家的东升公司还经营了政府特许生意,家族企业更赚得盆满钵满了。

  第二代鹤字辈中,郭鹤年的大哥郭鹤举在外交界颇有作为,还曾被委任为马来西亚驻欧洲共同体育首席代表。

  而郭鹤年一直对外声称,“我只是一个商人”。他本人并不热衷政治功名,但却十分注意和政界保持密切的关系。在经济上他对马来西亚的执政党和反对者都提供支持,但他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更不愿接受媒体采访。

t0192994e7a988b1f53.jpg

  林绍良被认为是印度尼西亚最成功的企业家,虽然他被怀疑利用行贿政府官员敛财。在去世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是印度尼西亚最富有的人,而且为华人首富,世界第六富豪。在1995年,林氏集团的总资产就高达184亿美元,营业总额约200亿美元,所属公司640家。

  由于和那时的总统苏哈托良好关系和政府高级官员的合作,他的生意几乎没有竞争者。他垄断了印度尼西亚的水泥和面粉。他拥有一家生产印度尼西亚最受欢迎的方便面公司-IndofoodSuksesMakmur。他曾经拥有印度尼西亚最大的非政府银行-亚洲中心银行(BCA),直到1998年被印度尼西亚政府充公。

  林绍良1916年生于福建福清的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投奔到印尼爪哇的哥哥和叔父,一边学习做生意,一边学语言,生活过得很辛苦。

  林绍良在印尼的创业从贩卖咖啡粉开始,之后又卖过布匹,虽说赚了点钱,也就是够养家糊口。真正的转机,是从日本入侵开始。不过,他可不是发国难财,相反还是为国效力。

  独立战争打响,林绍良毅然的选择了印尼军方,大力支援印尼的抗战。已把印尼混了个门儿清的林绍良,热血沸腾地加入到支援队伍中。

  后来接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军方的一个高级将领哈山为了躲避追捕,在他家窝了一年,结下了过命的交情。还认识了他的女婿,当时上校团长的苏哈托,几乎是无话不谈的好哥们。

  苏哈托的军队缺弹药,林绍良冒着掉脑袋的危险给他筹备弹药,好几次都差点死在途中,好在都是有惊无险的过关,名利双收,和军队的高层领导成了生死之交。

  根据运军火的经验,他还借着苏哈托的军队搞起了烟草的运输,几年时间内,就成了印尼财大气粗的商界大佬。

  但林绍良的黄金时期,还不是这个时候。1967年,他当年的生死之交、铁哥们苏哈托当了大官:印尼总统。

  后面的剧情,也不用小编介绍,大家也能猜到。浑身是胆,还有赚钱眼光的林绍良,事业肯定要井喷。

  鼎盛时期,林绍良的公司控制着印尼绝大多数丁香、食糖、大米贸易生意,占有过印尼90%的方便面市场、85%的面粉市场、35%的牛奶市场、30%以上的食用油市场,60%以上的水泥市场,20%左右的建筑工程及房地产市场,并创办印尼中央亚细亚银行将其发展成东南亚最大民营银行之一,同时还在亚洲及美国拥有多家银行和实业机构。

  早在1995年,林绍良已在印尼及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拥有600多家公司,业务涉及70多种行业,总资产超过180亿美元,年营收近200亿美元。

  庞大的商业体系,让林绍良被誉为“亚洲洛克菲勒”、“华人首富”,以及掌控印尼经济的人,其在世界财富圈层的声望与地位,以及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也远超后来者李嘉诚和王永庆,以及今日之马云与王健林。

  很多人会说都说埋怨如今的生过,房价太高,物价上涨过快,可上面的这3位没几个是家庭富足的公子、千金。所谓财富的分配,不是按照学历,按照知识经验,甚至不是按照“能力”来的,而是按照承担的风险来的。

  根据中网资讯、人物周刊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2 04: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