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石家庄12月19日电 题:“金陵十三钗”拯救了谁?
新华社记者 任丽颖 李云路
18日,位于北京西单的电影院售票处人声鼎沸,前来看电影的市民把“观影时刻表”围得水泄不通。看得出,这些人正在两部国内重金打造的贺岁档电影《金陵十三钗》和《龙门飞甲》中抉择。
尽管目前还不知道张艺谋和他的制作团队能否最终收回投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的6亿元人民币,但从现场观众的观影反应及上映5天以来网络上各方评价来看,作为一名导演,张艺谋“讲一个好故事”的任务已算完成。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感动。这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34岁的北京市民王婷婷说。
《金陵十三钗》到底是不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还有待考量,但他的确凭借这部电影一扫过去阴霾,重拾很多民众对他的信心和口碑。
电影改编自著名作家严歌苓的同名作品,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讲述了日军屠城,教会女学生和十三个避难妓女一起被困教堂,“十三钗”最终代女学生赴死的故事。期间还穿插了男主人公“约翰”——原本“浪子”逐渐发现战争的残酷,进而协助女学生们逃过浩劫的情节。
以往的贺岁档电影少见如此悲情,但观众这次似乎比较买账。在新浪微博的专题讨论中,共有120多万条相关留言,其中84%的网友对电影给予高度评价。
事实上,张艺谋这个曾在中国文化领域“点石成金”的市场灵药,一度备受质疑,原因是近十年来他导演的几部大投入、大制作、高调宣传的电影虽赢得票房,但口碑鲜有褒奖。
1987年,电影《红高粱》让张艺谋为人所熟知,该片是中国第一部走出国门并荣获国际A级电影节大奖——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殊荣的影片。在电影票价几毛钱的时代,《红高粱》票价居然炒到5-10元。
延续“红高粱”的风格,张艺谋又拍摄了《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情感真实、风格质朴的本土电影。然而,自《英雄》开始,有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和硬件条件、被誉为“国际重量级导演”的张艺谋却未能交出让观众满意的答卷。
《英雄》《十面埋伏》时代的张艺谋,俨然是中国电影“运动化”娱乐宣传的引领者,票房高涨、评论如潮,当资历和名望给他带来“占据重要资源”并“获取媒体关注”的回报。然而,电影过于注重形式主义、大肆炒作、底蕴不足,从而备受外界诟病。
当然,张艺谋也试图回归,但《千里走单骑》和《山楂树之恋》在票房上,的确无法和骂声依旧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相“媲美”。电影市场如此不景气,张艺谋10多年来却从未因缺少拍片资金而发愁。
“作为一个导演,我一向有个原则,那就是不让投资人赔钱。”张艺谋曾如此说。
正是这样的“不赔钱”原则,似乎让国内很多导演无法安心拍电影。太多的投资方,太多人指手画脚,让一部电影最后出炉时成了“大杂烩”,导演本人的风格已经所剩无几。
然而,在这次《金陵十三钗》的制作过程中,张艺谋只找了一名投资人——他的搭档张伟平。这个和张艺谋合作了十几年的生意人搭上自己全部身家6亿元人民币,为的就是让张艺谋可以在单纯的环境下做电影。
据悉,《金陵十三钗》很快通过了审查,9月19日拿到了公映许可证,3天后,又由国家电影局确定,代表中国参加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评选。
国内电影发行业界人士测算,《金陵十三钗》的票房要达到10亿元才能收回6亿元投资。
此前,制片人张伟平强硬要求提高片方的票房分成比例,在业内掀起风波,最终由电影局调停,定下折中规则:票房在5亿之内,新画面分45%,票房过5亿之后,新画面得41%,院线分得59%。
不过,单纯从目前观众的反应来看,张艺谋在走国际化商业片大制作路线上,的确又重拾了电影本身的精髓——讲一个好故事。“金陵十三钗”不仅拯救了女学生,似乎更拯救了张艺谋。
“其实,大家的愤怒和失望,我都理解,但还是让我保持这种随意感吧,我的作品就是有好有坏。”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