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07年,国务院发佈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提出並实施的古籍保护方案。
一般来说,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不过,一些以古籍的內容为考证依据的专业人士,例如考古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文字学家等等。他们会把古籍称之为古典文献,而这所涉及的领域有四库学、丛书、类书、歷代出版、古代印刷、图书馆史、金石学、方志学、考据学、辨偽学、辑佚学、传注学等等。种类之多,繁多复杂。
普遍来说,古籍是用文字、图画和其他符號,在一定材料上记录各种知识,並且作者应该以一种清晰的方法去表达思想,並且制作成卷册的著作物。
具体来说,从孔子认识到古典文献对于瞭解过去、鉴往知来以及垂训鉴戒的作用,因而重视文献以后,因而我们中国人自古而来就在对古籍的认知中,怀有一种亲切的歷史感,但是隨著学术化、圈子化,因而这种歷史感就在国人的认知中逐渐消失。
无论如何,孔子曾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在这里,孔子所说的“文献”就是指古典文献。孔子认为文献所论述的內容是正确瞭解过去的关键。而孔子在研究夏商周的时侯,深感文献不足,所见现存文献缺遗或“不知而作”之处又不少。
因此,孔子对文献不足及文献缺佚与穿凿妄作现象的深切忧虑。在面对各国文献有散佚、妄作之虞,孔子不得以將文献存亡继绝的歷史重任担当起来,因而编《诗》、《书》,定《礼》、正《乐》,赞《周易》,作《春秋》。
回顾现今,书史学家钱存训指出:书籍的起源,当追溯到竹简木牘,编以书绳,聚简成篇,如同今日的书籍册页一般,“古籍”是古书的雅称。作者在前几篇文章中就曾借用古书《白虎通义》、《新语》、《盗蹠》和《缮性》中的观点。 《专题:炎帝文化与黄帝文化在「物质」上的差別」》
除此之外,根据考古学的研究,古籍最早起源于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不过它们只是一些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不过,这並未构成书籍的定义,也更不用说古籍了。
在商周时的青铜器上有记载一些铭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但根本也不能算是书籍。
而在殷商时期有发现古人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同时,在古书《尚书》里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而所谓就是“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手持册或將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殷商时仍不是书,这些也只是詔令之类的文字。
不过,到了西周、春秋时期,有不少的「四言诗」草擬了贵族在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四言诗是古代中国诗歌体裁的一种。「四言」是指四字组成的诗句,在上古歌谣和《周易》的韵语中,已有所见 。此外,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此外,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是「春秋」或「史记」。不过,这些也只能为勉强称之为文献。
最后,只有直至到春秋末战国初期, 在孔子以及战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把过去积累的文献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並通过实践的方式去讲解它们,因而形成普遍的思想体系,中国的古典文献才续渐形成。
一般来言,我们会把这些教材叫做「经」,而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而在「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则叫做「记」。
同时,在战国各个不同学派,亦即我们常说的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並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先秦诸子论著和自然科学的科技著作才是中国最早的书籍,同时也是最早的古籍,因为作者以一种较为清晰的方法去表达思想。
此外,在《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籍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朝公私书目录中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被公认为古籍的起源和源流。
作者在这一篇文章只是简单地论述何为古籍。事实上,古籍文化博大精深。因此,要进入古籍文化还需多花一些文笔。在下一篇,我们来探討古籍的「价值」。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