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2015-2019五年规划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LAC)的合作制定了宏伟的目标:达成5000亿美元的贸易规模及2500亿美元直接投资。该承诺是在2015年1月在北京举办的“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上作出的。尽管最终能否达到此种程度的融合仍有待观察,但这一投资目标似乎是可信的,因为中国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成为世界最大的资本提供者。
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者,这是出人意料的现象。在本文中,杜大伟(David Dollar)考察了中国对LAC的投资,并解决了一些出现的重要问题。中国投资与其他外国投资在多大程度上有所不同?中国投资偏离全球规则对LAC意义几何?随着中国投资的增加,这是否会成为典型情况?是否会重塑全球规则?或者,这是否会与全球实践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一致?
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两项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海外投资的看法。这两项战略得到了各国的支持,(前者主要是在亚欧地区,后者则覆盖全球),表明了中国建立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全球化的决心。
中国企业十分重视这些投资契机。据估计,到2020年,中国的海外资产将达到20万亿美元,是目前的3 倍。加大对于海外项目的投资,尽管很有吸引力,但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和高额的债务。如果中国的公司——不管是国有公司还是私营企业——想要从这两项战略中获益,就必须牢记前车之鉴,调整投资优先级,做好长远的打算。
中国正在考虑重新规划其海外投资战略,拉美地区则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地区。近年来,中国积极寻求与该地区重新构建外交和经济关系。2016年11月发布了第二份《中国对拉美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把双边投资置入了一个更强调合作的框架之中,为深化双边投资创造了绝佳的契机,习近平主席也在同月早些时候访问了拉美诸国。而此前,双边合作的方式主要是高风险贷款,有过很多失败的例子,损害了中国投资者的利益。
新政策明确鼓励中国企业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合作的领域包括物流、电力、信息系统,还鼓励双方促进商业、公众、政府领导人等各方面的交流与互动。除此以外,投资者们还能够得到来自中国的的资金、贷款、保险等支持。总的来说,对于中国来说,覆盖全方位的合作模式还是全新的事物。
尽管拉美国家政治局势大多不甚稳定,但各国政府高度认可中国为改革合作模式所作出的努力,作出自我改变,以适应新的合作格局。巴西政府推行了“投资伙伴项目”,协调金融、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投资。阿根廷政府制定了有利于外国投资者的政策,试图在长期的政治、经济孤立之后重拾发展的信心。墨西哥进行了结构改革,增加了电信、电力领域的竞争。该国还试图遏制通货膨胀,使其在应对外部冲击时能更具弹性。此外,墨西哥希望能通过这些政策,使自身实现初级预算盈余。
很多国家都在积极进行改革,拉美可以作为中国海外投资新模式的试验田。但政策文件和双边协定只是中国“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中国的企业必须改变他们对于海外投资的看法,作出新的调整。
传统的海外投资模式——并购、收购——已经不再行之有效:集中的并购、收购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这种风险也在近年内翻了好几倍。在2011年,中国的海外收购、并购只占全球的5%。而截至2016年上半年,这一数据猛涨到了20%,相当于13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非金融类外向直接投资额超过1700亿美元,较2015年相比增长44.1%。
这一势头对于中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在去年,中国首次超越了日本,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海外投资国,仅次于美国。然而,很少有人仔细考虑其后果。最大大的问题在于:如此集中的收购能使得中国提升其影响力,但负债-资产比率也会随之升高,很有可能导致信用评级的下调。从历史上看,近25%的公司在完成并购、收购后,信用评级遭到下调。这种情况将对中国企业造成尤为严重的冲击,因为他们大多缺乏相关经验,无力应对因收购而带来的合并、管理等方面的难题。
考虑到这些风险,对于中国公司来说,在响应中国政府对于海外投资的新战略的同时,最为重要的就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切来说,战略出发点应当着眼于“长期”。
“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战略把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作为其核心要点,并致力于发展各类投资——多年的实际接触也为这两个框架提供了补充。只有当经济基础足够牢固、增长前景可持续、合作已经开展一定年限,投资者们才会支持政府的战略。
根据新华社、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