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将于2022年举办的冬奥会,将邻近北京的河北重要城市张家口推到了世界舞台。张家口赛区的各项建设目前均在预期范围之内推进。张家口市长武卫东表示,此次冬奥会的举办对于张家口而言,既是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必将推动张家口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现在,核心场馆“三场一村”正在着手工程设计,5月份正式开工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充分运用先进环保、节能、智能技术,目前场馆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共76个,已经开工43个,其中京张高铁、崇礼铁路主线工程已完成过半。
京张高铁建成之后,北京至张家口最快车次运行时间将从现在的3个多小时缩短至1小时之内,也将成为世界首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有砟轨道高速铁路。不仅如此,由于京张两地的天气气候条件,京张高铁也成为世界上第一条设计时速达350公里的高寒、大风沙高速铁路。在中国通号自主化民族通信信号技术的助推下,中国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地铁、中低速磁悬浮、货运场站等轨道交通全面进入自动驾驶时代。可以说,无论是线路本身还是对于动车组设计,都开启了中国铁路的2.0时代,这是中国铁路全力推进“智能高铁”重大科技攻关新的历史篇章。
不仅如此,京张铁路的开通更尽显我国铁路科技感。京张高铁列车拥有着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即使在零下40度的冰雪天气也不会影响列车的运行,也就是说,即使在恶劣天气下,也可以保证奥运选手安全到达目的地。来自世界各地的奥运选手、观众和媒体工作者将乘坐定制化的高铁智能动车组往返于两座主办城市之间。车厢内针对冬奥会赛事的特殊需求,设置了科技感十足的媒体专用包厢,可以通过智能显示屏,实时观看赛事直播,记者更是可以利用Wi-Fi随时编辑发送赛事报道。
京张铁路原为詹天佑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全长约200公里,1905年9月开工修建,于1909年建成,它连接北京丰台区,经八达岭、居庸关、沙城、宣化等地至河北张家口。
“中国人民的光荣”京张铁路作为工业文明走进中国的象征,它的发展与变迁映射着中国百年发展的历史年轮。现如今,京张铁路的发展再现百年工程,也将极大地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竖起中国铁路建设发展的又一丰碑。
“在制造业方面,目前已基本开放,保留限制的主要是汽车、船舶、飞机等少数行业,现在这些行业已经具备开放基础,下一步要尽快放宽外资股比限制特别是汽车行业外资限制。”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释放出我国制造业扩大开放的强烈信号。
开放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40年来,正是在不断的开放与创新中,中国制造拥有了面向世界的海量供应能力。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征程中,面临新工业革命机遇,更需敞开怀抱,在开放包容中实现质量、效益、动力变革,增强竞争力,迈向制造强国。
扩大开放,是新时代大国制造的底气与自信。走过长时期工业化进程,中国制造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联合国公布的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完备的产业链条、适应全球标准的品质保障体系、一批核心技术突破,为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打下坚实基础。面向未来,中国绝不会靠封闭来保护竞争力,有底气和信心在扩大开放中找准价值链新坐标。
以汽车为例,多年引进吸收创新让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在产业效率与规模提升的背景下,加大开放力度,突破对自主品牌的“保护期”,不仅不会对国内车企造成较大影响,更有助于鼓励竞争,激发先进技术融合创新,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扩大开放,也是面对时代机遇的必然选择。如果说前几次工业革命催生了生产要素和贸易产业的全球化,那么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则加速了全球协同的创新步伐。
5G的发展集纳了多国智慧,人工智能背后是全球范围的创新生态……越是革命性变革的技术,越诞生于协同演化、动态开放、生机勃勃的创新系统。一个国家要抓住机遇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资金和人才等投入,更要打开大门,融入世界,促进创新要素的互动。中国把握住了历史前进的逻辑,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领域中,将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构建一视同仁的发展机遇等融入其中,致力于在开放融通中实现共赢。
扩大开放,更将拓展中国制造与全球互利共赢的大平台。土耳其安伊高铁、印尼雅万高铁……短短数年,中国高铁合作遍地开花,领先的技术、过硬的品质、优质的服务惠及更多国家。从基本建设到成套装备,从高精尖技术到制造服务,在迈向高质量发展道路中,中国制造带来的发展红利日益为全球共享。
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随着一系列开放创新举措的推出,中国制造必将加快迈向中高端,全球竞争力亦将大幅提升。新华社记者 张辛欣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一重要论断,至少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高质量发展,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个方向,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第二,我国还处在“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过程中,现在还不是真正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我们一定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加倍努力,攻坚克难。
首先,实现高质量发展,基本前提是科学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内涵。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进一步地,我们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理解高质量发展。从宏观上看,高质量发展至少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不存在重大结构性失衡,正常的经济循环流转得以持续进行;二是产业技术前沿边界能够持续向前推进,经济增长的效率源泉来自于创新而不仅仅是规模扩张;三是由于资源在行业、地区之间的错配而带来的效率损失尽可能低。从中观上看,高质量发展就是保持一个动态均衡并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从微观上看,高质量发展就是创造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激励相容的营商环境,使市场真正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其次,实现高质量发展,生产力基础是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经济发展就是技术和产业的不断升级。生产力视角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建设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本质上就是要将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或实体经济发展协同起来,通过每一种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配置结构的优化,提高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使经济发展建立在真正依靠科技进步、资本配置优化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
当前,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缺乏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导致产能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需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新型研发机构,不断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创新贡献率。当前,金融与实体经济失衡问题凸显,导致要素“脱实向虚”过度集聚于金融领域,侵蚀着实体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根基。金融需要坚持回归本源、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着力消除金融与实体经济报酬结构失衡,不断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能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还面临高水平人才短缺、人才培养机制不畅、配置结构不合理、工匠精神相对欠缺等问题的制约。需要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再平衡,抑制人才“脱实向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优化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最后,实现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方面,要完善产权制度,培育合格市场竞争主体,使竞争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另一方面,要推进要素市场化,使价格机制有效发挥作用。推动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制度创新,细化完善党政干部干事有为的容错纠错机制,培育激发企业家精神的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保持足够的企业纵向流动性,形成让企业家心安、让科技人员心宽、让党政干部心热、让创业人员心动的体制机制。要健全市场基础设施,为政府有度且有效的宏观调控提供抓手。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特别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逐步展开,原有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或经济体制可能不再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发展环境。必须合乎时代潮流、顺应人民意愿,勇于改革开放,增强改革开放本领,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经济体制不断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力。
根据人民网、中国山东网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