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86|回复: 0

能源电力企业: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5-15 21: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01dba0e351a30bfc49.jpg

  “一带一路”沿线集中了全球GDP增长最快的新兴经济体,电力需求增长迅速,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6年沿线各国电力需求约为94680亿kWh,2015年达到142846亿kWh,十年间增幅达51%。

  但其中还有国家甚至长期处于未通电状态,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14年仍存在未通电人口的带路国家有21个,未通电人口约4.1亿(仅印度就高达2.7亿),其中东帝汶、缅甸、柬埔寨和孟加拉未通电率高达30%以上,未通电率分别是54.6%、48%、43.9%和37.6%

  分地区来看,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和南美的电力需求年均增速分别是4.5%、5.0%、5.5%、4.8%和3.3%,其中年均增速较快的国家有中国(7.3%)、越南(11%)、印度(5.9%)、孟加拉国(7.4%)、沙特(6.1%)、阿联酋(6.4%)、卡塔尔(10.3%)和土库曼斯坦(4.7%)。

  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相关国家的电力建设需求将出现持续增长现象,尤其是未通电国家在基础设施、电源和电网方面的建设。而我国电力技术水平、设备制造能力,电力工程的设计、建设和总承包能力均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完全有能力满足上述国家的电力需求。

  但企业走出去实际合作时,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包括内外部竞争激烈,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在产业链中低端;电力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移民、劳工权益等问题凸显,电力合作经常面临各种争议。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创新电力合作模式,打造“一带一路”电力合作升级版。具体来说,模式创新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从单纯追求项目收益率向互利共赢模式转变。电力项目是典型的民心工程。“一带一路”沿线许多国家面临电力短缺、无电人口比例大等问题,中国电力企业在改进民生、促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中国电力企业不应仅从项目收益率角度进行电力投资决策,应统筹考虑项目经济性和社会效益,从长远角度谋划电力投资与运营,通过电力项目运营促进当地就业,改善当地民生,在解决无电人口、提高供电可靠率、促进基础设施改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电力企业还应在“一带一路”沿线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支持当地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热心参与当地公益事业,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企业只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互利共赢,才能够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

  二,从单打独斗向协同走出去模式转变。由于我国电力行业企业众多、项目分散,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市场恶性竞争问题突出,尤其在电力工程承包、电力装备出口业务领域尤为明显。

  政府应构建国家层面的海外竞争协调中心,负责中国企业海外竞争政策和协调规则的制定、督导和评价,统筹管理行业商会、协会的组织协调活动,通过外汇、税收、融资、考核等手段限制恶性竞争倾向明显的企业参与海外业务。

  通过这些措施,激励我国电力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与其他企业合作,取长补短、抱团出海,实现中国电力企业协同走出去和业务良性发展。

  第三,从单一环节合作向全产业链合作模式转变。目前中国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业务集中在投资、施工、设备供货等环节,在电力规划、运营管理、电力技术和管理咨询等环节参与还相对较少,缺乏提供电力全产业链综合服务的能力。

  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工业基础薄弱、亟需电力规划、电站和电网运行等领域技术咨询的现状,中国电力企业应发挥在特高压、智能电网、大型发电项目开发、新能源、大电网运行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规划设计、运维管理、技术标准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打造具有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能力的跨国电力企业。通过超前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力规划,抓住电力产业链制高点,带动中国电力投资、装备、工程和上下游产业链走出去。

  四,从简单的产品、服务合作向技术、标准合作模式转变。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电力标准领域话语权较低,多为国际电力标准的被动接受者、使用者,主动参与制定、主导制定国际电力标准的机会不多。

  中国电力企业应发挥在国际电力标准制定中的优势和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影响力,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和完善电力标准体系,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针对电力前沿、热点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共同制定国际标准,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际电力标准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共同争夺国际竞争的主导权。

  “一带一路”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洞察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带一路”战略既涉及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产业合作等硬实力建设,更涉及到文化、人才、教育服务等软实力的对外输出。

  一、能源电力企业在一带一路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军和先锋队的实践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作为各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支撑资源,能源电力行业将成为“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组成部分。能源电力建设在国际合作中发挥积极和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国内电力行业在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另一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能源电力建设薄弱有着急切的现实需求。

  从需求方面讲,“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的电力消费水平极低,发展空间巨大。根据2013年的电力消费统计数据来看,“一带一路”沿线非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仅为OECD国家的人均年电力消费量的21%。因此单从电力消费角度,“一带一路”沿线的非OECD国家在未来电力消费水平将会有极大的增长空间,必然会带动这些国家的电力投资,从而带来巨大的电力建设需求,这将使我国的电力行业大幅受益。

  我国的中电建集团、中能建集团,五大发电集团及多个电力建设与投资公司已经实施了走出去战略,在过去的五年中在海外投资及建设的发电厂、电网的投资已仅次于高铁成为第二大热点项目。目前国家电网公司已成功运营巴西、葡萄牙、澳大利亚、意大利、菲律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骨干能源网,境外资产达到298亿美元。据报道,2010年以来,中国国有企业在27个国家已完工、开始修建或宣布修建计划的燃煤电厂有92座,中国对海外燃煤电厂的投资已高达380亿美元,还宣布要再开展总价值720亿美元项目的计划。随着亚投行2016年底就要进入运行阶段,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更会掀起海外发电厂、电网、新能源发电企业的进一步投资、建设热潮。然而,电力行业作为走出去主力军和先锋队,经验教训值得其他行业走出去时借鉴。

  二、能源电力行业在走出去实践的显现的问题及思考

  上海电力学院教育培训站在上海这个“一带一路”桥头堡上,以特有的区位优势和行业培训排头兵、行业对外服务先行者的位置“跨前一步”积极思考对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途径,推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2015年以来,学校先期启动的是面向中方外派人员的培训工作,目前我院已为国内一带一路走出去电力企业培养外派人才400余名。2016年2月,学院启动外方人员培训,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已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包含政府电力部门管理、高级电力企业管理、电力专业技术等各类层次在内的人才近300名,涉及国家有印尼、波兰、巴基斯坦、蒙古、老挝、缅甸、俄罗斯、马来西亚、孟加拉国、尼泊尔、越南等11个国家。在与实施海外能源电力项目的近400名一线工作人员交流座谈,以及与来华培训的“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近300名能源电力部门高管、工程技术人员交流中了解到以下问题和应对建议:

  (一)顶层设计,改革创新,提升服务走出去的能力和意识

  一带一路是长期的、跨部门的战略,为进一步高效推进,务必要顶层设计协调建立协调管理机构。建议在国家能源宏观管理部门下设一个专门的协调指导机构,协调有关部委和相关机构和组织。这一机构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战略和规划,推动世界或区域性能源合作框架体系建设、规则和政策的制定实施,统筹安排各国能源合作方案等。发起并设立能源行业国际产能合作联盟,联合企业共同走出去,协调相关资源和市场,有效控制系统风险,发展与各国的政商关系。

  建议对能源国际合作提供特别的金融政策,鼓励能源企业在国际市场投资兼并收购重组、承包建设、引进技术、开展各类合作,发挥金融资本的引领作用和操盘功能。应设立国家级的能源国际合作产业基金,规模可达到1000亿美元,特别支持我国能源企业海外兼并收购和资源类的各项投资。鼓励各类型社会资本设立能源国际合作与投资基金,以支持并引导企业的能源国际合作符合国家总体战略目标,国家级基金应适当给予支持。能源国际合作风险很高,金融机构,特别是信用保险,应该予以风险提示和风险转移支持,保障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的国家利益。

  建议资源整合,合力出海。我国大型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是我国能源国际合作战略实施的主力军和先行者。大型企业的海外战略实施需要有一个高层机构统筹规划、协调和指导,由相关协调机构出面,辅之于金融支持、文化教育配套、安全情报跟进、外交手段配合,这样才会牢固而稳定地扎根周边国家,在能源资源、通道及区域能源市场上占有先机,实现国家利益长期最大化。

  建议加大推进改革,发挥混合制经济优势。大力推动能源体制改革,要继续放开行业投资的准入门槛,海外能源电力等领域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敞开大门,并向他们提供无歧视的综合金融服务,鼓励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并走向世界舞台。民营企业参与国际能源投资不会引起东道国的政治抵制和民众与社会舆论的抵触,能够较为容易的以自己的方式拿到更多、更便宜的能源电力资源,可争取我国在其他国家的能源利益。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可通过多种合作方式,进一步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推动对外合作步伐逐步加大。

  建议建设海外智慧园区智慧能源。按照国家统一规划和部署,执行国家能源合作目标;建设由我国企业主导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或产业园区,由企业主导中央政府机构协助,与对方政府协商谈判,形成有利于我方但不失公平的投资、贸易、海关、税收、法律适用等园区的特殊政策;园区带动产业链企业协同“走出去”共同发展,既降低成本,又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抗各类风险能力大大提高;园区在当地形成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的生产关系,继而对当地经济和政治影响力日增,为稳定与所在国政商关系的重要经济基础。同时在园区建设时同时规划智慧园区智慧能源,充分利用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冷热电三联供分布式能源等技术,把园区能源供应和管理同步规划和管理起来,充分发挥协同创新效应。

  此外还建议商务部等部门对企业有一定指导,一带一路的区域内国家情况各自有特色,需要提供一些简单分类,比如经济发展状况,宗教,与中国的双边关系等等;另外按照国家利益,可能要有侧重;中国企业要有商务部协调,避免自己人恶性竞争,自相残杀。企业要有长远的规划,需要耐心,要有交学费的心理准备。要搞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是只做EPC,还是投资;还是都有区分进行指导。同时有海外项目实际参与人员都谈到,有部分大使馆服务意识缺乏,服务能力上也有欠缺,熟悉商务服务的人员配备也严重不足。不少国内企业缺乏的正是大量海外商务规则,法律规则,尤其是细节的掌握,急需一大批懂专业技术、语言,国际规则的公共服务咨询机构和专家,因此迫切,加大投入,加强对海外政府服务能力的建设完善同时也加强监督巡视!同时建议仿照USAID,JBIC, UK DFID , 建立官方中国援助署China AID,派驻代表随大使馆执行一带一路国家战略。

  (二)务实高效,校企合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中教育文化软实力

  教育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高等教育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交流等多种职能,可以通过其知识优势、智力优势、人才优势为“一带一路”战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探索和建设新的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贡献宝贵智慧。来访外宾也积极希望我国已经在国外项目建设教育反哺项目所在项目国强烈愿望。许多国家对外来投资项目都有本地化的要求,例如上海电建公司在印尼投建玛巴电厂,印尼劳工法明确要求电厂工作人员需要有70%雇用当地人,其他国家都有类似的要求。但据我们了解一带一路国家当地在电力人才的教育培养方面都比较落后,无法胜任所投建电厂的运行维护工作。因此在教育文化服务上有以下建议:

  建议一:教育服务好国内外两支人才队伍建设

  服务国内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时,也面临需要大批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较高的企业管理水平和通晓外语及了解当地社会文化的国际化人才。要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效率,需突破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屏障。特别是国际化人才队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企业海外业务快速拓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国际业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特备是缺少对目标国或地区政治、经济、人文了解,熟悉国际经济运作规则,熟悉海外市场拓展人才,缺少承担项目的“重品德、懂业务、通语言、会管理、善经营”的海外项目经营人才,缺少项目全寿命周期服务的海外售后、运营、维护等技术技能人才。

  同时良好属地化人才培养会帮助企业在别国更好更稳的持续发展下去。一个海外项目的发展不仅需要靠祖国、母公司、项目所属国及地方政府支持更需要融入当地,需要属地人民支持。

  建议二:加强沿线国家电力能源教育培训服务,提升文化软实力。

  我国赴“一带一路”沿线进行战略布局的企业有11000余家,真正能对接境外办学地中国企业需求的学校很少。另一个短板就是双语师资、国际化师资的缺乏,尤其是语言和技术专业都好的人才更为紧缺。企业的成功,人才是最重要的,如何培养从事国际业务的人才,高校可以起重要作用,也可以仿造外国大学来中国合作办学,在国内选定一批特色高校可以在一带一路的区域内与当地高校合作办学,或开办分校,为国企走出去培养当地人才,同时联合建立大学、院系、研究中心,联合培养人才,联合开展科学研究。同时也积极鼓励对外投资的企业可以把员工送到国内相关专业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心进行有效的培训,不仅仅是技术专题培训,同时也是言语和文化等多方面的促进沟通交流。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孔子学院办学经验值得研究,办学模式值得创新,充分发挥各高校对创办海外孔子学院的积极性,根据沿线不同国家的实际迫切地需求,同时开设不同特色的专业技术学院和职业教育学院;技术技能是无国界无文化冲突,在所在国急需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上授之以渔,真正根据急需的技术技能教育服务会更快更深远更高效地落地生根。

  建议三:建立成体系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

  人才取决于教育,其中人才培养体系对人才的培养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要培养适用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需求的国际化高素质工程人才就必须使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国际化。工程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索,也需要实践的摸索和检验。对人才培养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应用,包含的要素及关系,结构与功能,尤其是进一步探索加强培养工程人才国际化能力的途径。研究形成指导各行业特色高校校内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的人才培养专业和课程计划方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服务一带一路的教学改革方案。形成一套面向一带一路工程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体系,培养课程体系,实践培养的有效模式,总结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教训。形成语言特色,研究特色,技术特色,技能特色等,不同高校合作培养,分工协作,跨校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研究形成国内同类型行业特色高校共享服务面向一带一路工程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的师资和实验室,共享实验科研应用平台,共用人才培养实训基地的机制和合作模式。研究构建互联网+一带一路教育的网上学习平台,进一步促进国内行业教育资源的共享,建立“专业技术数字化学习资源平台”,形成课程体系、教学大纲和初步培养方案。研究规划建设“面向一带一路工程人才国际化能力培养培养实训基地”的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形成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培养计划。研究加强校企合作机制,引入大批一带一路走出去的实践专家进入到培养师资库,基于现场、基于实际的现实现场案例数字化课件计划,并规划急需的培训课程体系,以及相对应的课程课件制作大纲和相关计划。

  正如有国内长期从事电力规划、设计、建设、运行、检修和服务的并主导负责多项海外电力工程的资深工程技术专家建议,对外培训应该建立起一整套教育培训的课程体系,对外输出应该是理念输出、标准体系输出、并让他们看到我国一个完美可靠、清洁低碳的能源互联网是如何才能规划好建设好,最后才能工程咨询输出、电力能源装备和工程输出。

  建议四:校企共建培养教育服务和智力支持平台。

  由国家层面协调,建立丝路基金或可再生能源基金中专门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促进校企通力合作,优势互补,随需而变,构建智力资本共享服务平台。高校有理论培训的优势,而企业有仿真和实习现场学习的优势,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让一带一路建设的电力新能源项目培养好一支过硬的技术和管理队伍,有效提升智力援建的能力和水平!

  建议能源相关政府机构出资,设立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落地的重大课题研究,务必要聘用在超一流国际机构的资深能源专家来中国培训提升国内高校和国企的智库能力加速建设。

  建议五:统一建设援建培训人才标准和基地。

  构建协调统一管理机制,将一带一路电力和新能源项目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基地建设成一个集管理培训、战略发展研究、生产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培训、后备人才培训等功能为一体的科研基地和人才培训中心,着力建设拟定结合我国电力技术行业标准,对跨国投资、建设或运营电力项目(含设备输出)企业的人力资源现状、电力生产建设境内外人员岗位和国际培训与认证需求进行调研,所形成的跨境国际认证行业标准要覆盖电力建设、安装、调试、运行、检修、维护等各相关工种国际标准;充分利用各企业的实训和实践资源,发挥校企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仿真培训优势、实训基地优势、技能鉴定及远程教育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优势,逐步将援建培训基地做大做强,提升服务海外企业的软实力。

  (三)警钟长鸣,强化管理,高度重视国际项目的质量声誉

  外事无小事,质量声誉无价。就在去年发生11.24江西丰城电厂发生74人遇难重大工程安全事故后,丰城电厂及国外项目安全事故质量问题对一带一路的电力项目的巨大影响,和我们熟悉巴基斯坦、印尼、蒙古等国家国际朋友都密切关注此报道,主动联系我们询问事故原因和具体情况。因为正是中国在海外一大批火电工程建设都正处在基建期,中国电力建设企业多年累积下较好工程建设业绩和工程质量口碑,在此事件问题上面临着重大的质疑,因此,急需国内出台相应的应对措施,通过合适途径说明此事故的原因,同时派出国外工程进行巡查,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务必要对部分国内企业在国外项目工程质量的不良影响消除,据了解,电力工程建设因为所在国家政府和广大民众因为缺电,同时巨量资金投入,关注度较高。一个项目的质量问题会深刻的影响我国在该国的声誉,甚至就像一道伤疤长久影响,正如笔者去年到越南时就听到当地电力行业内专家明确提到,国内某大型电力设备买出落地后,后续服务未能跟上,造成项目建成后运行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随着国内电力企业一窝蜂海外抢滩,尤其国资委把海外项目纳入业绩考核,未来海外电力项目遍地开花时,这时国家能源局等国内监管部门对海外项目建设监管力量极其有限,公派出国受到限制,同时国内信息未能及时准确汇总到国内,工程质量问题可能会凸显,希望必须提前考虑和加强海外项目重点安全和质量的监管的人员配备和实施工作规划。

  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网、经济日报等採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08: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