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品德教育如果要专业化教授,就必须有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课程纲要
品德教育的几个争议焦点:
第一,品德教育是五育之首,但德育教学的专业化程度却是五育之末。内地讲「德、智、体」三育,而香港一般讲「德、智、体、群、美」五育。无论是依照内地,还是依照香港,品德教育都是位列各个教育项目之首。
笔者记得,本身也是大学教育工作者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联办副主任谭铁牛曾经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科普讲座上提到:德才兼备是极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这个德与才的排列组合非常生动地说明了德育在培养人才中的决定性意义,毋庸我再多加解释。
未有相关专业学历与课程
既然品德教育这麽重要,照理来说,应该最受重视,师资教学人员应该得到最多的专业培训。但是,现实中的教育实况却并非如此。智育,也是一般学科知识传授,这是专业化师资培训的重中之重;体育,更是如此,没有受过专业体育科学训练的教师,是不可以随便教体育科的,否则会让同学在体育课上不当锻炼,伤及身体;群育,广义也是属於品德教育之内的人际相处、社交技巧;美育,相对应的就是美术或视觉艺术、音乐等术科,一样需要专业培训的老师,不是随便可以找人代课的。智、体、美育,皆有专业的师资培训,自然有专业的教学技巧,为何居於首位的德育,却几乎在师资培训中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学历与课程?
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中国的教育传统讲究的是老师的言传身教,用当代时髦一点讲法,就是所谓的「以生命影响生命」,因此老师个人的德风仪范,以及日常对同学的言行指导,已经构成了品德教育的具体形式与内涵。这个优良传统当然应当保留和传承,但实事求是地说,当今社会价值观日益多元化,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生活接触可谓千差万别,个中遭遇的价值冲突与取舍,实在需要专业的品德教育辅导人员进行指导,不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而单靠个人有限生活阅历的老师可以充分应对得了的。
缺乏具体情境教育
第二,品德教育的课程设定与当今社会价值多元主张之间的矛盾。品德教育如果要专业化教授,就必须有比较明确而系统的课程纲要,否则杂乱无章。但是,如果要有比较明确的课程纲要的话,那麽里面到底包括哪些德目呢?或者说,应该设定哪些必须传授给学生的价值观念呢?当今社会非常着重价值多元,未必刻意求同,但总是着意存异。那麽课程的明确性与价值的多元性之间,总会产生一定的紧张关系。
不要低估解决这个矛盾紧张关系的困难程度和敏感性。目前在特区教育局的中小学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内容中(非独立成科),一般只胪列诸如培养学生坚毅、同理心等正面价值观。这个没错,但缺乏具体的情境教育──在什麽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下,应该表现出坚毅的品质呢?择善固执与冥顽不灵的区别在哪呢?这不是要作抽象的、哲学思辨式的下定义,而是需要引导同学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味、去涵养这些道德自我醒觉能力,甚至去思考道德抉择。这又回到了上述第一个问题:需要专业的德育老师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
另外,不仅仅是政治性的价值理念充满争议,非政治性的价值冲突一样充满争议,且品德教育是无法绕开的。一个非常尖锐的例子:同性恋平权议题,这肯定是品德教育不可绕开的重大议题,那麽这个品德教育的课程纲要该如何设置呢?或者再深入一些,这个品德教育课程纲要的设计及决策机制、程序,又当如何设计,和包括哪些持份者代表呢?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