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37|回复: 0

「后妃不得干政」与太后「临朝听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16 07:51: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4「后妃不得干政」與太后「臨朝聽政」.jpg

  近二十多年来,「清宫戏」影视作品长盛不衰,由内地扩散为两岸四地。观众在欣赏娱乐的同时,从中获得不少历史知识。二十多年前,故宫专家朱家溍先生,就对有些清宫戏颇不以为然,说:买个草帽,上头捆一把笤帚疙瘩,就成了清朝「缨帽」,这算什麽道具!再後来清宫戏愈演愈烈,在「历史真实」大方向上也有问题。比如《甄嬛传》,「以人际斗争为纲」,一意罗织「宫斗」戏码,宫中似乎天天勾心斗角,天真无邪的少女终成心术不正的毒妇,传达的是一种扭曲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不但不能发挥文艺作品抑恶扬善、匡扶正义的社会作用,尤其是与历史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笔者拟根据多年来见到的文献史料,就近年来清宫戏涉及到的几个重大历史课题,与读者一同探求下真实的「清宫史」。

  近年来清宫戏大行其道,源自清朝灭亡後人们对清宫史的浓厚兴趣。总结清宫戏一大「卖点」,是清初、清末两太后:孝庄文皇后、慈禧太后。孝庄先後辅佐顺治、康熙父子两代皇帝,从顺利继位到成功处理初政,但并未走到台前类似「太上皇」,於是史家和世人交口称誉;慈禧太后扶植同治、光绪两代皇帝,自己「垂帘听政」,实际执掌晚清政权四十八年,连同此前一八六○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并劫掠焚毁圆明园,一九○○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她的统治祸国殃民。对清朝一前一後两太后的评价,自是差天共地。清宫戏对此往往浓墨重彩。

  太后非后妃,「听政」非「干政」

  慈禧太后的「政绩」固然乏善足陈。但把她当政视作「后妃干政」,却并不科学及实事求是。「后妃干政」是中外历史上重要课题,一直以来人们讨论此问题时,往往把皇帝年幼因而太后当政,与皇帝年长但却太后当政,甚至成年皇帝而有后妃干政,混为一谈。对太后当政问题理解的偏差,是因为把「太后」等同於「后妃」;把太后当政,当成後妃干政。而在中国人传统正统观念里,后妃干政是不得人心的。

  其实在皇权专制登峰造极的明清,后妃干政或外戚擅权已无可能。明清两朝、特别是清朝,非常强调后妃不得干政,但并没有说太后不得干政。太后的地位仅次於皇帝的父亲太上皇,不论具体实行上什麽样子,在以孝为先的封建时代,哪个皇帝敢教训自己的母亲,说「太后不得干政」?以自我感觉最良好、「内外庶政悉出亲断」的乾隆帝为例,太后的权利也毋庸置疑。历史文化学者、雍正帝第十世孙启功先生指出:「太后在清朝有很大权力,甚至有废立大权。」(《启功口述历史》第十三页,香港中华书局,二○○五年)

  嘉庆皇帝在木兰围场(今赛罕坝)遭遇雷击猝死,仓促之间就是他的遗孀孝和睿皇后,放弃已经成年的自己亲生儿子皇三子和皇四子,而拥立非亲生的皇次子旻甯,即道光皇帝。後来她对朝政偶尔也有建言,包括鸦片战争期间,反对「割让香港」:「太后厉声曰:『祖宗创业,尺土、一民,皆艰难缔造,何今(为什麽今天)轻弃之耶?』上(道光帝)长跪引咎。」(道光皇七子奕譞忆述,《翁同龢日记》同治五年四月十六日)

  封建两千年,女主廿一人

  历史上,每当少年天子继位,新君年幼不能独立理政,身兼先帝遗孀和幼主之母双重身份,能够兼顾两代皇帝利益的,非太后莫属。在家天下的封建时代,这时太后发挥作用,是天经地义的。至於是走到台前「临朝听政」,还是在幕後操纵,则是由於当时历史环境和太后本人个性,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如果太后没有这个能力,就会造成大权旁落。或者强臣专政,甚至奸臣当道,例如近年考古发掘的海昏侯墓所在西汉,大臣霍光主导废立新君;或者「外戚擅权」,例如西汉王莽;或者是宦官弄权,例如东汉末年「十常侍」。在封建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这些情形於国於民都不利,於是就有格言:「国有长君,社稷之福。」

  有人统计过,「二十五史」记载的女主当政,共有二十一位。但没有分别是后妃,还是太后;是幼年天子继位情况下太后当政,还是成年皇帝在位情况下太后当政。战国时代秦昭宣王之母宣太后芈氏,是最早的「太后摄政」。这是近年来热播电视剧《芈月传》故事原型。最着名的是唐代武则天和晚清慈禧太后。最为古代传统观念不容的,是成年皇帝能够正常履职,而与后妃分享权力甚至成为傀儡。《汉书.谷永杜邺传》称「妇人不得与事也」;《旧唐书.桓彦范传》指责唐高宗李治「每临朝听政,皇后必施帷幔,坐於殿上,预闻政事」,是阴阳颠倒、牝鸡司晨、不祥之兆。

  归纳起来看,明清没有像汉唐那样,在皇帝能正常履行皇权情况下,却出现后妃主政的情形。但历史巧合的是,明清两朝太后当政,都是出现在前後两段;中间一段是成年皇帝继位,太后实际上或多或少存在「预政」,而非「听政」,更非「干政」现象。

  明清史巧合,太后版彷佛

  明永乐迁都北京之後,第二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炽在位仅一年去世,其遗孀张太后,在明初历史上发挥过重大作用。首先是对朱高炽父子立有大功。《明史》记载朱高炽为太子时,永乐帝几次意欲易储,但由於永乐帝及徐皇后,对这位儿媳颇为锺意,加以喜欢高炽之子瞻基,终使高炽储位得以保住。仁宗死後,张太后扶助儿子宣德皇帝朱瞻基,「宣德初,军国大议多禀听裁决」。明宣宗继位时已经二十八岁,但人们并不认为张太后「干政」。

  如果说宣宗继位,是因为永乐生前已指定其为隔代继承人「皇太孙」,那麽在明宣宗三十八岁英年早逝後,张太后的抉择便至关重要。当时宣宗的太子朱祁镇年方九岁。有传言说太后准备让另一个儿子襄王朱瞻善继位。《明史》记载,张太后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着太子朱祁镇,哭着说道:「此新天子也!」於是君臣山呼万岁,浮言乃息,政局稳定下来。

  明陈建《皇明通纪法传全录》卷十八记载是:「宣庙宾天(逝世),时张太后以『国有长君,社稷之福』,取襄府金符入内,欲召襄王立之。以二杨学士议不谐(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提出异议)而止。」这位张太后以国家安定为第一考虑,接纳内阁大臣意见,依据明朝「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两个传位顺序,与「立嫡立长」相权衡,最後维持第一顺序,决定由孙子继位。受张太后高风亮节感染,大臣们请太后「垂帘听政」,但张太后坚拒不受,说:「毋坏祖宗法。」关键时刻中流砥柱,大事底定之後不恋栈权位,这就是她的个性。这也说明,太后临朝听政不是禁区。

  而且按照《明宣宗实录》所记,宣宗对儿子的遗嘱是「国家重务白太后。」嘱咐儿子,国家大事要报告祖母张太后裁夺。辽宁省博物馆藏明宣宗手绘《万年松图》,呈太后作生日礼物。当时太后住仁寿宫(即今故宫慈宁宫),上书「奉仁寿宫清玩」,而不直呼太后,显示其毕恭毕敬。宣宗的遗孀是孙皇后,但她没有政治才能;张太后此时已经是太皇太后,但当家作主还得靠她。这与清初顺治皇帝死後,孝庄太后做主决定康熙继位,康熙未成年时太皇太后当家作主,完全一样。

  明後期泰昌皇帝遗孀李太后,扶持年仅十岁的万历皇帝继位,当时正是古人所谓「主少国疑」(君主年少,国家没有主心骨)之际,李太后知人善任,选定忠君体国的张居正担任首辅,忠诚正派的冯保为司礼监(相当於皇帝与内阁之间联络人),建立起由她主政,内阁与司礼监协调一致的政权运行体制,稳定了政局。由张居正带培小皇帝,并推行「张居正改革」,开辟了明後期一段辉煌。

  相反,明中期明武宗死後,其母张太后比较软弱,造成内阁首辅杨廷和与少年新君嘉靖皇帝,围绕「大礼议」持续斗争。嘉靖皇帝继承他的堂兄武宗的皇位,上台後欲追尊他的生父兴献王为帝,遭到大臣们强烈抵制,文武群臣一百三十多人在左顺门(故宫太和门东角门昭德门)前哭谏。此时嘉靖帝年方十九,血气方刚,正跃跃欲试,於是下令就地廷杖,当场毙命十七人,另有数十人被皇帝打入狱中。

  晚清不同於晚明的是,有强势的慈禧太后。即使不擅长政治的光绪遗孀隆裕太后,也顾大局、识大体,在武昌起义发生後不久,就与革命军达成妥协,率领六岁的宣统皇帝自动逊位,避免国家内战、生灵涂炭,人称「女中尧舜」。人们对这场太后当政也从无异议。

  清宫「潜规则」,亲生不亲养

  清宫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或曰「潜规则」:皇子出生後,交由别的后妃抚养,而不由生母抚养,以免将来他们母子串通一气。可是世间母子之情,往往是在养育之间互动形成的,所以养母与养子女之间,往往比亲生母子感情更深一些。像晚清同治皇帝生母是慈禧,但从小由皇后慈安抚养,长大後与慈安亲近,和生母慈禧太后却有些生分。

  启功先生回忆祖先家史,雍正皇帝的两位妻子:钮祜禄氏、耿佳氏,在康熙五十年(一七一一年)相差不到一个时辰(两小时),先後生下四子、五子,就是後来的乾隆帝弘历、启功先生十世祖和亲王弘昼。

  弘昼自幼是乾隆帝的生母崇庆皇太后抚养长大,这位老太后对弘昼就亲过亲生儿子弘历。比如同是到太后居住的寿康宫请安,乾隆来了就是磕头行礼,寒暄两句,妈妈跟他没有多余的话可说。弘昼来了,行完礼就半跪半坐在养母身边,越说越高兴、越近乎,乾脆盘腿坐在太后的宝座前。还有一位小兄弟,同样不是亲生儿子果亲王弘曕,也照样如此。惹得乾隆皇帝「羡慕嫉妒恨」,於二十八年五月革去弘曕的王爵,弘昼罚俸三年(好比三年不发工资)。宣布他们的过错是:「和亲王与弘曕,恭诣皇太后宫请安,其仪节僭妄,尤非情理所有……直於皇太后宝座之旁,膝席而跪坐。按以尺寸,即朕请安所跪坐之地也。是尚知有天泽之辨哉!」「和亲王於皇太后前跪坐无状,亦着罚王俸三年。」(《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六八六)说这两位小兄弟跪坐的位置是他才配享受的。

  纵然帝王家,难断家务事

  与养子感情深,体现在具体事情上,就是偏袒养子。和亲王府就是现在北京东城区张自忠路的北洋政府国务院(执政府)旧址所在地。当时户部造币局和贮存货币的宝泉局分处王府两端,运送新币的车辆经常从府门口经过。有一天,当车队进入王府大门外两端的卡子门,王爷突然下令关门,命车队进府。运钞车被劫,押运官飞报朝廷,可是谁也不敢管,只有禀报皇上定夺。乾隆帝就要拿问这位御弟。此後太后终日闷闷不乐。乾隆帝听宫女说,太后念叨:没见过金山、银山什麽样。於是马上命户部,送来金山、银山孝敬太后。不料老人家转手就赏给了弘昼,说:都以为皇帝富有四海,皇帝的弟弟竟然穷到拦路抢劫,要不是穷疯了,何至於此啊!

  同样,养子也「亲疏有别」,偏益养母。乾隆帝对养母也就是弘昼的生母,也格外亲近。耿氏在雍正当皇帝後册封为「裕嫔」,雍正八年晋封为「裕妃」。乾隆继位後尊封她为「裕贵太妃」,从「妃」到「贵妃」,升一级;四十三年她九十大寿,乾隆帝为她上尊号「皇贵太妃」,从「贵妃」到「皇贵妃」,又升一级,比太后只差一格了。职称升高,意味着各种待遇提高。这位老人家一直活到九十六岁,死後安葬规格也仅次於太后。

  弘曕对生母谦妃也是感情不深。乾隆二十八年谦妃生日之前,太后嘱咐他,把你给母亲准备的生日礼物,提前摆放在宫殿丹陛上,好让妈妈自豪。但迟迟不见他行动。太后问他,他说皇上都没送,我摆什麽阔,跟皇上斗富。乾隆说,你妈妈能跟裕贵妃比吗?先帝把你过继给府中财产最多的果亲王为嗣,你不但不好好孝敬你亲妈,反而时不时「向母妃多所索取」,当啃老族。你的所作所为像做儿子的吗?

  除却干政还是听政,这些治国理政大事,帝王家原来也跟老百姓差不多,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若非「实录」所载,真难以置信!

  (作者为中国历史文化学者、北京市档案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4-26 05:1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