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众嘉宾出席「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展览开幕礼
在全球化都市中,香港自成其高密度、高土地利用率的都市美学。回应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自由空间」主题,香港展览「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透过一百一十六座高二米、宽三十六公分见方的塔楼模型,再现香港紧凑变化的城市空间,为设计师及艺术家带来有关城市肌理的崭新思考方向。
拓展本港建筑新方向
是次香港回应展为公开巡回展览,共分两个阶段:分别由三月二十日至四月二十二日於中环展城馆、四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二十三日於香港文物探知馆举行,由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香港艺术发展局及香港特区政府规划署共同主办。昨日於中环展城馆举行开幕礼,主礼嘉宾包括:香港中联办教育科技部副部长萧家虹,香港特区政府署理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陈百里、规划署署长李启荣,香港建筑师学会会长李国兴、香港建筑师学会双年展基金会主席余烽立,香港艺发局行政总裁周蕙心等。
余烽立於开幕致辞时表示:「是次香港展览在威尼斯大受国际媒体和游客欢迎,吸引了数万名访客参观。因此於香港举行回应展,与本地市民及国际访客一同分享展览成果。」
李启荣透露,展城馆作为规划署接触公众、向参观人士展示的平台之一,用以展现主要城市规划建议及基建项目。在展期内还将举办一系列配合主题的论坛及工作坊。
香港回应展总策展人王维仁表示:「展览的意义旨在拓展香港高层建筑的可能性,很多人都说,香港是一个密度很高的城市,建筑物越来越高,但这次展览只是想告诉观众,其实我们可以用新方式看待高层建筑。」在他眼中,香港居住空间的高密度性塑造出一座座细长形状的塔楼,也因此形成主导香港都市模式的建筑类型。
「鱼蛋」塔楼诠释寸土寸金
去年第十六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香港展以「垂直肌理:密度的地景」为主题,展示由近一百位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设计的逾一百座1:100的塔楼模型,让观众感受香港高密度城市建筑空间。作为该展览的回应展,除了展示上一次展出的塔楼模型,今次更加入新的模型设计,来自香港、内地、台湾,以及海外八十九个参展建筑团队的塔楼设计模型,分布在中环展城馆外面的爱丁堡广场和展览馆地下及三楼。
每座塔楼模型的设计加入各项建筑元素,各有主题和建筑策略,当中更有不少设计概念皆与香港城市发展息息相关,比如体现住宅的紧张性、环保理念和社区关系。王维仁指出,是次展出塔楼设计理念大胆但具操作性,如楼层中可设置公共休憩空间,在两栋楼之间建造天桥,创造混合式的多用空间。
今次展出设计模型不仅有真实的楼层设计,更有本地艺术家设计「鱼蛋」塔楼,以地道小食─鱼蛋填充进塔楼当中,比喻港人居住环境的拥挤,如同「鱼蛋串」;其中一个模型名为《动物有其屋》,在商业中心构建动物新家园;另一个设计方案《树城》则落力解决居住在「牙签楼」的都市人,如何能在周边空间种植树木。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