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广州大剧院一隅作者供图
当知道「云门舞集」会在广州大剧院演出,我马上准备前往,吸引我的不止是舞团演出两个我未看过的作品《白水》和《微尘》,还有演出地是已故建筑名家Zaha Hadid设计的大剧院。有「女爵士」之称的Zaha Hadid,作品遍全球,而我却从来未真正走进其中一座,今次「云门」在那里演出,我岂有不立马行动的理由?此行还有一个原因:我亦想亲身了解广州演艺文化水平,看看观演观众的成分。
广州大剧院初落成时,曾有过一阵争议。这大概与北京、上海多栋由世界建筑名家所设计的作品一样,遭遇类似的热议。其实,建筑要经时间考验,多年使用後,情况才真实。当我走进大剧院看表演,便知广州市民如此爱戴这座宏伟建筑,亦能感觉到他们引以为荣。
该晚七时左右,花城广场上行人渐多,大家都朝大剧院方向走去。场外人头涌涌,饮食场所坐满人,热闹忙碌,而剧院大堂内,更显得拥挤,毫无疑问,当晚全场满座。那时我便感觉,广州观众的审美紧贴香港和海外,认同「云门舞集」这个品牌,至於《白水》和《微尘》这两个舞码是否该舞团代表作品,并不计较。「云门」难得来广州演出,机不可失,错过了便要再等几年。
当晚演出的核心观众是上班族,明显感觉不少男女白领从办公地点赶来,仍身穿大方得体的职业装,衬得起大剧院高贵与时尚感。毕竟外来大型表演,在大剧院门票自然不低,收入较高上班族为主要观众不足为奇。可喜的是,少年观众比例超乎我的想像。在香港,虽亦有不少穿校服、由学校老师带来的少年观众,我相信也不会有如此显着的比例。没想到在广州,众多家长亲带十来岁儿女到来,那是亲子教育,具实际意义。
舞团跟随Erik Satie、Albert Roussel、Ahmet Adnan Saygun、Maurice Ohana音乐而表演《白水》,继而创作《微尘》来演绎萧斯塔科维奇《第八号弦乐四重奏》,家长实在不容易向青少年解说,值得我向他们致意。
坐在广州大剧院内看表演,我的位置是D区7排1座,处在右侧区域,整区座位并非正向舞台,而是全区座椅向左斜排,观众舒服安然正坐,却可以打斜看到整个舞台,这样设计其实合理,不像传统剧院观众席死板设计,侧边座位正面对着舞台,与之平行,因此观众便要全晚侧坐,感官不快。Zaha Hadid的设计与别不同,这是其一。广州大剧院还有一点奇异是场内竟然铺木地板,这无疑比较清洁乾净,但弊在声音反射较厉害,我感觉到看表演时,听到後方不时响起杂音。关於音乐厅用上木地板,有待高明来解说。
「云门舞集」作品一向以中华文化元素为本,而《白水》和《微尘》非其代表之作,我感新鲜,反觉趣味。林怀民在这两个作品里多安排群体造型、队型变化,而舞者动作不再突显华夏文化符号,说明他也并非一味食老本。创作者有些作品走国际路线,实在必要。演出上下半场各一个舞蹈,大概一百分钟,观众显然意犹未尽,唯有不停拍掌,舞者鞠躬谢幕十次而掌声仍未绝。舞蹈表演,难有「安可」,舞者最後狠下心,暗示观众离场。
走出大剧院,我仍看到感动场景。晚间大剧院全亮起灯光,玻璃建筑架构全通透,水池现出清楚倒影,与後面数座商业大楼的灯光外墙,组合成壮丽夜景,很多青春少艾都排队等待在最佳位置摆姿势,而男士都急忙举机拍摄。这不难看出多数广州市民还是诚心欣赏这座文化新地标的。
在走路回酒店途中,我踏在花城广场发出彩色亮光地面上,顿感浪漫,心情愉悦。这个快乐广场,四周由美丽建筑包围,「小蛮腰」电视塔、广州大剧院、广州博物馆、广州图书馆及多栋新型商厦,夜间灯光璀璨,比日间更添魅力。这里的夜景,足以与许多国际大城市比肩。这一路散步,眼前华灯下的人与事,正好是我来广州看「云门舞集」的最佳注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