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911|回复: 0

倘若生活在明代,你能考上“大学”,并顺利毕业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9-9 07:4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正是各高校新生的入学季,有关“高等教育”的问题又被裹挟着,推到了大众舆论的风口浪尖。笔者便听得很多人在讲,“现代大学体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是直到晚清,才被引进到国内的。这样讲得多了,就容易使大家忽略,我们自己古代的高等教育。

在我们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里,其实从来都不乏“高等教育”的身影,与之相映生辉,推动着文明历史的发展进程。只是未曾使用“大学”这一称谓而已。而称其为“太学”、“国学”、“国子学”、“国子监”等等,称谓时有变迁,然其始终都是我们高等教育的主体,这一本质特征,却始终未曾变过。

至此,似乎有人要说:你这个小编未免太搞乐,封建社会的太学,能跟现在的大学是一回事么?倒是笔者要提醒一下那些质疑的诸君,达芬奇不可能生来便是画家,任何一种成熟的事物,都是经历过长期的发展与演变,才最终出现的。

接下来,笔者将以明朝的国子监为例,与大家一起聊一聊,我们古代的“大学”。

国子监的“办学规模”

笔者现在要说了,明朝的国子监便是我们古代的大学。那得先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力才行。茅草屋三两间,学童六七个,还称什么大学?就未免忒儿戏了。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很重视培养人才的。他以为“治天下以人才为本,人才以教导为先”。(据黄佐,《南雍志》)所以早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天下未定的时候,他已经在元集庆路(今南京)儒学的基础上,去筹建中央国子学了。到洪武六年,也就是朱元璋称帝的那一年,他便“责令政府各机构遣品官子弟和民之俊秀者入国子学就读”。

洪武十四年,扩建国子学,并于次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又在“北平国子学”的基础上,建立起北京国子监来,称其为“北雍”;原南京国子监,称为“南雍”(此时中都凤阳府的中都国子监已经并入南京国子监)。

明代的南、北两监,建筑规模十分宏大。其中仅南京国子监,就建有教学用房一百零五间;藏书楼一座,十四间;学生宿舍约二百间,并另有专供琉球留学生宿舍十五间。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建筑。到洪武十四年,由于国子监招生规模扩大,就又在集贤门外增建五百间的“外号房”,作为学生宿舍。

北京国子监在今天北京市东城区成贤街路北,占地也有百余亩,房舍数百间。

据史籍称,洪武二十六年,国子监的在读学生人数已有八千余人。到永乐二十年,更是增加到九千九百余人。而永乐年间的总人口才不过两千两百万有余。这便意味着,每一万人中就至少有五名“大学生”,当时的这一大学录取率,还是很可观的。

取消入学者身份限制

在明代以前,朝廷对“大学生”的入学资格有严格的限制,其父辈必须达到一定的官职品级。如唐代要求不得低于五品,宋代要求不低于七品。到了明代,这一限制就被完全打破,不管什么出身,只要考试合格,都可入太学学习。

其生源主要有以下几类:

其一,会试落地的举人;
其二,由府州县学定期向国子监输送的生员;
其三,还有外国留学生。
记得前些年,有一位“甲骨文考生”,因为在高考的时候用甲骨文作了一篇作文而被重点大学破格录取。可别以为这是多新鲜的事儿。据《南雍志》的记载,在明朝的永乐四年,就有温州瑞安县学训导,黄潮光的儿子,因写得一手好字,而被破格录取入国子监学习。

明代的国子监难免也存在,“品官子弟”可以不经考试即能入国子监学习的现象存在,但此类人数甚少,经过考试入监的优秀考生,才是国子监主要的招生对象。

分班级授课和积分考试法

分班级授课
在明代的国子监里,授课实行“六堂(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三级”制。

学生入国子监后,先修正义、崇志、广业三堂,修期为一年半;经考试合格后入修道、诚心二堂,再修一年半;达到“经史兼通 ,文理俱优”的水平后,升入率性堂。此为学习的“三级”。

积分考试法
“积分之法”最早出现在元代的国子学中,明代以后,得到进一步完善。具体的积分本法是,“ 孟月试本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浩、表、内科一 道,季月试 经、史策一 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者与一分,理优文劣者与半分,纸缪者无分,岁内积八分者及格 , 与 出身。不及格者仍坐堂肄业,如有才学超异者,奏请上裁。 ”(据《 明史·选举志》)

也就是只要能在一年内的所有考试中,累计积八分便可毕业,否则就得留级。尽管国子监的学制没有明确规定,由以上算下来,整个学习的过程应为四年时间。

“毕业实习”制度

任谁可以想象地到,今天仍被国内诸高校所沿用的“毕业实习”制度,早在大明的国子监里,就已经出现了呢。只是那会儿不叫“毕业实习”,而是“监生历事”。其本质倒是一样的。

“监生历事”是朱元璋首创的。在他早年生活的元朝,各衙门的主要官员多是蒙古、 色目人,他们地位高贵,发号施令,却不谙吏事,这就给吏员们钻了空子,瞒过官员,从中舞弊,使得吏治腐败,底层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在朱元璋建立大明后,便在国子监推行其一项极具特色的“监生历事”制度,让国子监的毕业生在正式担任官职以前,先通过个吏治工作训练的过程,也藉此了解下学生的实际吏治才能。“监生历事”也是要进行考核的。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不合格就得继续去“历事”,或者拨回国子监重修。

这在《大明会典》里是有明确记载的,“ 令监生分拨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复引奏。勤谨者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项取用。平常者再历,才力不及者,送监读书,奸懒者发充吏 。”

1.jpg


国子监对古文献的整理与传播

正如我们现在的大学,都有一定的科研属性。明代的国子监,也一样有整理、修补、校正古代典籍的功能。

如在南京国子监创立伊始,就将元代西湖书院及南京九路儒学的许多图籍 、旧版移为监藏;又分别于洪武十五年,永乐二年,前后两次对其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和修补。

嘉靖七年,锦衣卫千户沈麟,上奏皇帝校勘历代的史书,颁布天下。南京国子监祭酒张邦奇受命后,陆续修补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又从吴地购得善本的辽金二史,一同刊刻印刷,挽救了一大批古史典籍。其中也包括农书、医学、天文、历算等方面的书籍。

结语

由此可见,明代的国子监确实已经颇具现代大学的雏型了。这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贸然去讲现代大学体制是西方文明的产物",怕是很不合适的。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8 20: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