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70|回复: 0

最会喝茶的中国人,生活在宋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30 05:25: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宋哲宗想送给苏东坡一件神秘“礼物”。

他派出的使者从开封抵达杭州,等到众人都退去后,使者这才神神秘秘地掏出“宝贝”对苏东坡说,这是官家(宋代近臣对皇帝的称呼)密嘱我赐予你的一斤龙团凤饼茶,数量稀少,封条都是官家御笔所题,官家还嘱咐“赐与苏轼,不得令人知。”

宋哲宗下令千里赐送的茶叶龙凤团饼,来自于宋太宗时期兴起的皇家茶园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瓯市东峰镇),建安北苑当时出产一种皇家御用的茶饼,因为茶饼上面印制有龙凤图形的纹饰,因此也称为“龙凤团饼”或“龙凤团茶”,当时,这种皇家贡茶每斤共有二十饼,其在黑市的交易价格,每饼“值金二两”,也就是说,宋哲宗送给苏东坡的这件神秘礼物,在黑市的交易价格可以达到40两黄金。

1.png

▲北宋龙凤团饼茶图纹样式。


多年后,苏东坡将这件事私下告诉了好友王巩,王巩又将其写入了《随手杂录》。但少年聪明登科进士的苏东坡,其实在此之前也曾经品尝过龙凤团饼茶,就在宋哲宗的父亲宋神宗时期的熙宁六年(1073年),苏东坡还曾经带着龙凤团饼茶登顶无锡的惠山远眺太湖,与一名姓钱的道士好友共同品茗龙凤团茶。

惠山上有一口惠山泉,号称“天下第二泉”(天下第一泉是济南趵突泉),就在这里,苏东坡和钱道士一起品茗皇家贡茶,写下了那句千古名诗: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作为闻名千古的超级吃货,苏东坡对于品茗好茶情有独钟,多年后,他在《望江南(超然台作)》中写道: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01
与吃货苏东坡一样,宋徽宗对于品茶也是情有独钟。

苏东坡去世六年后(1107年),爱茶如痴的宋徽宗亲笔写下了《茶论》一书,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由皇帝专著的茶叶研究著作,因为成书于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因此该书也被称为《大观茶论》。

治国昏聩的宋徽宗,对于艺术和生活享受却颇具天赋,他的书法、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自成一格,是千古闻名的艺术家皇帝,不仅如此,宋徽宗还是顶级品茗高手,权臣蔡京就曾经回忆说,宣和二年(1120年),宋徽宗与大臣们宴饮,会上宋徽宗还亲自表演了如今已经失传的点茶技艺,然后,宋徽宗亲自将茶汤分给各位近臣,还说,“这可是朕亲手施予的茶。”

2.jpeg

▲宋徽宗赵佶《文会图》,前方的几个人正在制茶。


中国人喝茶由来已久,国内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就曾经记载说,早在周武王时期,巴蜀古国地区就曾经向周武王进献过茶叶,这也是国内有关茶叶的最早记载。到了汉代,茶叶开始作为商品广泛流通,早在西汉时期的公元前59年,四川人王褒就在他买卖家奴的文书《僮约》中留下了“烹茶尽具”以及“武阳买茶”的记载。

到了魏晋时期,文人与茶开始相互结合,鉴于长期纵酒的危害,当时许多玄学家、清谈家从好酒转向好茶。唐代时,吃茶已经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书于唐代大中十年(856年)的《膳夫经手录》就记载说,当时唐帝国境内“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不得一日无茶”。

尽管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茶叶真正的流行却是从唐代开始,中唐时期,被后世称为“茶圣”的陆羽(约733—约804)更是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

到了宋代,饮茶开始更广泛地深入平民百姓家庭,当时人记载说:“茶非古也,源于江左,流于天下,浸淫于近代。君子小人靡不嗜也,富贵贫贱靡不用也。”

由于茶在宋代开始广泛流行,因此宋人自己也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也正是从宋代才开始出现。

从赵匡胤开始,宋朝历代皇帝都是爱茶之人,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当时,在北宋首都开封,甚至在冬天的雪夜里,都有专门的卖茶人“提茶瓶人”在卖茶,以方便那些上夜班的官吏或是市民食用。

因此,宋徽宗甚至说:“(本朝)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薰套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3.jpeg

▲南宋·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局部,描绘了南宋时期市民在街头斗茶的情景。


宋代的茶叶分为散茶、片茶两种,其中片茶以作为皇家贡品的龙团凤饼茶最为出名,尽管有皇家茶园建安北苑,但龙团凤饼的产量仍然非常稀少,为了迎合宋徽宗的喜好,就在宋徽宗亲自表演分茶的宣和二年(1120年),漕臣郑可简创制了一种以“银丝水芽”制成的“方寸新”茶,这种团茶色如白雪,故名为“龙园胜雪”,创制新品种的郑可简因此得到宋徽宗宠幸,被升官至福建路转运使。

后来,郑可简又让手下四处寻访名茶珍品,并让儿子郑待问向宋徽宗进贡了一种名为“朱草”的名茶,郑待问也因贡茶有功得了官职,以致当时有人讽刺说“父贵因茶白,儿荣为草朱。”

但北宋的品茶盛世即将戛然而止,1127年,随着金兵的铁蹄南下,开封城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3000多名皇室宗亲、后宫妃嫔和朝臣一起被金兵俘虏北上,北宋灭亡,是为靖康之变。

艺术才华横溢和一生爱茶的宋徽宗被俘北上,为此成书于明代的《华夷花木鸟兽珍玩考》记载了一个野史传说,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在北上途中,有一日路过一个寺庙,一位胡僧特地让童子给他们点茶,然后胡僧和童子就退往后堂,宋徽宗父子喝完觉得非常美味还想再喝,却发现胡僧和童子都已不见踪影,于是宋徽宗步入后堂寻觅,才发现里面竟然有一尊胡僧的塑像,旁边立着一位塑像童子,仔细分辨,竟然就是刚才献茶的二人。

这则故事显然属于神话传说,但却彰显了后世人对于宋徽宗一生爱茶的同情、叹息和讽刺,北宋的品茶盛世突然陨落,自然与宋徽宗的爱好风雅和昏庸治国脱不了干系。

02
宋徽宗父子被俘虏北上之时,闻知天下巨变的李清照,在接到丈夫赵明诚的书信后,立刻从山东青州南下江宁(南京),不久,与李清照夫妻恩爱的赵明诚病逝,李清照为了躲避金兵南下,此后辗转于杭州、越州(绍兴)和金华等地,而赵明诚与李清照所共同收藏的金石书画等历代文物,也在动荡流离中或遗失、或被盗,损耗殆尽。

家国动荡、至亲逝世、一生所藏尽失、个人无奈飘零,这使得李清照陷入了无尽的惆怅,她时常回忆起婚后和丈夫定居山东青州时,一起饭后赌茶的场景: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

但靖康之变的烽火,使得无数北方士民逃难南下,在仓皇的流离生涯中,李清照时常回忆起和丈夫赵明诚在青州的美好日子,她写下《莫分茶》,来回忆那些靖康之变前饮茶读书的美好时光: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流落江南的日子,故国光复无望,李清照只能在《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哀叹: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很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优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隨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面对东篱秋菊,她只有在品茗一杯团茶的时光里,才能淡忘漂泊之苦。李清照流落江南的日子,宋高宗与秦桧合谋杀死岳飞后,偏安江南不思进取,到了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72岁的李清照最终在江南凄凉离世。

李清照死后七年,厌倦了战争动荡的宋高宗最终决定禅位给养子赵眘[shèn],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赵眘即位,是为宋孝宗。

作为南宋最有作为的皇帝,宋孝宗在即位后不久就发起了隆兴北伐,但由于仓皇出兵和前线将帅不和,宋军很快就被金兵击败,北伐所光复州县不久又相继沦陷。

北伐遇挫,宋孝宗无奈只能在厉兵秣马之时,加紧治理内政,而经过靖康之变后长期的动荡,此时的南宋帝国尽管不能光复北方国土,但在南方,社会生产开始稳步恢复,这使得日本僧人开始再次渡海东来。

早在隋唐和北宋时期,日本僧人就和遣唐使一起,经常前往中华帝国境内学习佛法,尽管靖康之变使得这种文化交流中断多年,但随着南宋社会日趋稳定,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28岁的日本僧人荣西为了深入学习佛法渡海入宋,荣西回国时,将中国茶籽带回日本,这也成了日本种植茶树的发源,因为早在隋唐和北宋时期,尽管日本的遣唐使和僧人也会带回一些茶叶回到日本,但真正开始带回茶籽和推广茶叶种植,却是从荣西开始。

到了1187年,荣西再次渡海入宋,四年后(1191年)荣西返回日本,并在次年写成了《吃茶养生记》,这也是日本第一部茶书。由于首次将中国佛教禅宗系统性的传回日本,荣西因此也被称为日本“禅祖”,而在“禅祖”之外,他也被称为日本的“茶祖”。

在唐代时,中国的喝茶方法主要是煎煮,到了宋代时则流行点茶法。所谓点茶,是指将茶叶碾碎成为茶末放入茶碗,然后再冲入沸水调和饮用,前面所述的宋徽宗点茶,基本手法就是如此。但宋代以后,随着明代开始流行冲泡散茶,中国传统的点茶技艺也逐渐消失,而在日本,由于荣西禅师的学习和传入,宋式的点茶技艺却在日本得到了流传,而今天的日本茶道,正是源自于宋代的点茶等茶艺演变。

由于宋代的点茶涉及到磨茶等复杂工艺,因此宋人的茶器用具相对1000年后的今天显得更为精致和复杂,南宋人董真卿就曾经将当时的茶具用品绘制成《茶具图赞》一书,从而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史料,在《茶具图赞》中,宋人的茶具至少有十二件,也称“十二先生”。

“十二先生”中,

专门用来储存茶饼的焙笼称为“韦鸿胪”,

用于捣茶的茶臼称为“木待制”,

碾茶的茶碾称为“金法曹”,

磨茶用的茶磨称为“石转运”,

用来入茶的是“胡员外”,

筛茶用的茶罗称为“罗枢密”,

清茶用的茶帚称为“宗从事,

盛茶用的盏托称为“漆雕密阁”,

茶盏称为“陶宝文”,

注汤用的汤瓶叫做“汤提点”,

调沸茶汤用的茶筅叫做“竺副帅”,

清洁茶具用的茶巾叫做“司职方”。

宋人的茶艺生活,精致如是。

由于品茶有助于僧人道士坐禅修行、消除困意入定研修,因此从唐宋时期开始,品茶也开始与宗教结合,由此产生了许多禅诗,例如宋代朱敦儒就曾经写道:

“飘然携去,旗亭问酒,萧寺寻茶。恰似黄鹂无定,不知飞到谁家。”

在南渡许久、北伐无望的日子里,词人朱敦儒也在翘首北望中盼白了头,他在词作中哀叹“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无望。浮生若梦。只有茶酒相随、残度余生。

03
如果说北宋与茶相关的诗词,透露的是一种盛世的惬意的话,那么进入南宋后,中国的茶诗、茶词则在表露风月之际,时常透露出一种时代的哀伤。

隆兴北伐失败七年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主战派王炎主政川陕,47岁的陆游成为王炎的幕僚,在驻军南郑前线时,王炎委托陆游草拟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计划,陆游遂写下了《平戎策》。

作为南渡官员的后代,陆游从小就在父辈们激烈讨论如何收复中原的家庭氛围中成长,也因此,陆游也一直期待着能够参与北伐、光复先人故土。在这一时期,陆游经常跟随军队到骆谷口、仙人原、定军山等宋金对峙的前线探视考察,并到大散关巡逻,然而他不会想到的是,王炎很快就被调离前线,幕府解散,陆游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亲临前线、参与北伐的机会由此烟消云散。

第二年(1172年),陆游被调任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是一个闲职,陆游无奈骑着驴,进入了四川。也就是这一年,在回复堂兄陆升之(字仲高)的《渔家傲(寄仲高)》中,陆游写道:

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

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

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在远离南渡后的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的日子里,陆游参与北伐的壮志难酬,又一个人闲居四川,与家乡和亲人相去万里,在“愁无寐”的日子里,他已生白发,时常伴着云烟和清茶度日。

作为诗词界的“茶神”,陆游一生共留下9000多首诗词,其中有300多首与茶有关,是传世茶诗茶词最多的诗人。

但陆游并不能见证北伐的成功,就在陆游去世前三年(1207年),由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也宣告失败,为了与金人议和,南宋朝内的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甚至与杨皇后合作,割下了力主北伐的韩侂胄的人头,与金人进行议和。

后世人常说,南宋一代从始至终,从来不缺忠肝义胆、倾心为国的仁人志士,可惜的是,南宋的主政者却从来愧对英雄、辜负英雄,置身一个军事孱弱、主政者或懦弱、或无能、或昏庸黑暗的时代,这是英雄和仁人志士的悲剧,也是中国历史的悲剧。

但时代并非不曾赋予机会。南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日益崛起的蒙古人相约南宋一起攻灭金国,尽管有着唇亡齿寒的危险,但渴望光复故土的南宋政府还是出师北伐,并收复了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和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等三京故地,实现了岳飞一生都没实现的梦想,但由于粮草不济和兵力孱弱等原因,南宋大军却被继金兵之后的蒙古兵所败,以致取得的失地再次沦陷,史称端平入洛。

不仅如此,蒙古骑兵随后蜂拥南侵,揭开了此后长达46年(1234-1279年)的宋元战争序幕。

作为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的状元,词人吴潜早在端平入洛之前,就曾经忧心忡忡地上书宋理宗说,在军队缺乏充分训练、和后勤供应难以及时保障的情况下,以南宋的步兵贸然北伐与蒙古骑兵作战,在北方平原缺乏优势,但立功心切的宋理宗不顾众多大臣和前线将帅的反对力主出兵,最终功亏一篑。

端平入洛失败后,蒙古骑兵多次南下,试图灭亡南宋,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大军进攻华中重镇武汉,以致京都临安(杭州)震动,危难之际,宋理宗起用吴潜作为左丞相兼枢密使,吴潜则对言说:

“臣年将七十,捐躯致命,所不敢辞。”

面对汹涌南下的蒙古大军,吴潜对属下说:

“我年近七十,鬓发如霜,让我上前线捐躯致命,也在所不辞,感到痛心的是元兵压境,大宋危在旦夕!”

尽管形势危如累卵,南宋的内斗却永不终止,由于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得罪了宋理宗,加上权臣贾似道鼓动谏臣集体攻击,因此拜相仅半年的吴潜旋即被罢免,被贬谪到循州(今广东惠州)。

贾似道则必欲杀死吴潜,以独揽大权,于是贾似道指使手下刘宗申为循州知州,刘宗申于是以宴请的名义,将吴潜用毒酒毒死。

吴潜之死,是在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此时,距离南宋灭亡(1279年),仅有17年时间。

此前,在端平入洛失败后,吴潜曾经在《踏莎行》中写道:

红药将残,绿荷初展。森森竹里闲庭院。

一炉香烬一瓯茶,隔墙听得黄鹂啭。

陌上春归,水边人远。尽将前事思量遍。

流光冉冉为谁忙,小桥伫立斜阳晚。

南宋一代,曾经出过三位状元词人,分别是张孝祥、吴潜和文天祥,其中吴潜和文天祥更是成为状元宰相。这三位状元词人壮怀激烈,但却壮志难酬,其中吴潜是死于南宋奸臣之手,文天祥则是力战不屈最终被俘后殉国。

或许,在“一炉香烬一瓯茶”,“尽将前事思量遍”的时候,明白朝堂凶险,却在元兵入侵时仍然义无反顾、勇担大任的吴潜,就已明白自己的宿命所在,从岳飞到韩侂胄到吴潜,南宋朝政的黑暗,远超英雄所能想象。

吴潜遇害后13年(1275年),在南宋朝堂弄权二十多年的贾似道最终被杀,但此时南宋已危在旦夕,1276年,蒙古大军最终兵临南宋首都临安城下,时任南宋太皇太后的谢道清带着5岁的宋恭帝出降,临安沦陷。

临安陷落后,陆秀夫、张世杰、文天祥等人又继续拥戴宋端宗赵昰力抗元兵,宋端宗死后,陆秀夫等人又拥戴宋帝昺进行抗战,最终在1279年,南宋残余十万军民在崖山海战中兵败,十万军民或战死、或不甘投降元兵跳海自杀,最终集体殉国,南宋至此才宣告灭亡。

南宋已死,但不少遗臣仍在,作为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词人陈著(1214-1297年)则在南宋灭亡后隐匿不仕,清贫度过余生。

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他在元人的统治淫威下,写词表述心怀,在《鹊桥仙(次韵元春兄)》中他写道:

兄年八十,弟今年几,亦是七旬有九。

人生取数已为多,更休问、前程无有。

家贫是苦,算来又好,见得平生操守。

杯茶盏水也风流,莫负了、桂时菊候。

在改朝换代的历史风云中,他在“杯茶盏水也风流”的清贫生活中,默默怀念着南宋往事,以示余生仍然效忠南宋的“平生操守”。

而在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以后,那些曾经发展至巅峰极致的宋代茶艺文化,也逐渐走向消亡,因为入主中原的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不喜欢宋人这种精细的茶艺。

于是,在宋亡以后,曾经精致的龙凤团饼茶逐渐消失,中国的品茶方式,逐渐走向简单化的散茶品茗,曾经发展到巅峰极致的宋茶工艺逐渐趋于消亡。到了1391年,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下令彻底废除龙凤团饼茶的制作,散茶最终定型成为中华帝国朝野上下的品茗主流。

宋人精致生活的风流已逝,那时,时代风云激荡之后,只剩下陈著的“桂时菊候”和一杯清茶,来追思前朝往事了。

宋茶风流,早已烟消云散。

参考文献:

中国茶叶博物馆编著:《话说中国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版

吴钩:《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

[加拿大]贝剑铭:《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19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5-1-17 04: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