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694|回复: 0

秦国变法革新,为什么会选择了法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16 08: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雄, 百家争鸣, 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文化格局。当时, 儒、道、法、墨、阴阳、纵横等各派思想的代表人物, 往往周游列国, 到处推销自己的学说。而各诸侯国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 接纳贤士, 或委以治国重任, 或任为学官, 让他们专门研究和讲学。这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文化双向选择现象。

地处关中西部的秦国, 为什么选择了法家?这不是简单的偶合, 而是历史的必然。

1.png


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群体或个人, 在进行文化选择时都不是“白板”, 他们原先所具有的文化基础, 会对新的文化选择产生很大影响。这里讲的“文化”, 是广义的, 包括经济、政治体制、观念、习俗等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的文化。

秦国有两大特点, 一是重耕, 二是文化落后。

从炎帝神农氏到西周始祖后稷都是农耕文化的代表。西秦这片土地非常适合农业生产, 秦人有着长期的耕作经验, 把农业视为神圣的职业。从对炎帝和后稷的崇拜中即可看出这一点。周平王东迁以后, 关中由政治中心变为西部边境, 与戎族的战争持续了几百年, 战争成了秦人生存发展过程中仅次于农耕的大事。与戎族的战争产生了两个结果, 一是炎帝和后稷的后裔与戎族的一部分实现民族融合, 使秦人具有了一些狩猎民族的血统。二是秦人在长期的战争中形成刚强尚武的风气。这两点导致秦人既善于农耕, 又勇敢善战。重耕战便成为秦人的特点。

西周初期, 秦人还没有取得诸侯的地位, 东周初才获封侯。当东方的齐、鲁、晋及南方的楚国早已奠定较雄厚的经济基础, 开始重视文化发展时, 秦还在为求得稳定的生存空间而与戎族苦战, 发展经济与增强军事力量是他们生死攸关的大事, 根本无暇顾及文化教育等问题。春秋战国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 齐国有稷下学宫, 培养出了许多学者。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管仲、晏婴, 军事家孙武、孙膑皆为齐人。鲁国有儒家创始人孔子、孟子,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历史学家左丘明等。赵国有慎到、公孙龙、荀子, 韩国有申不害、韩非。楚国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及著名文学家屈原、宋玉等。宋国有另一道家代表人物庄子。而这一切都与秦国无缘。在东方各国眼中, 秦人是野蛮落后的, 与夷狄无异。不但秦国没有一个文化名人, 而且文化名人的足迹也很少印在秦地。“孔子西行不到秦”便说明在孔子看来, 秦是不值得去的, 与野蛮人谈仁义礼智, 不等于对牛弹琴吗?

然而, 正是这一个野蛮落后的秦国, 却被法家看中, 想在这里一试身手。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透过野蛮的外表, 看到秦人强大的原始生命力。秦人文化落后, 受仁义礼智那一套儒家思想的束缚少, 恰好可以实施以耕战为本、以法治国的政治主张。于是, 商鞅、荀子、李斯、韩非先后入秦。商鞅成功地进行了变法革新, 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 也创造了两千年中央集权统治的模式。虽然商鞅、韩非、李斯均死于非命, 但他们开创的事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秦人选择法家, 有两个层面的原因。

其一是下层百姓, 有重农尚武的风气。《诗经·秦风》中的《岂曰无衣》, 是秦人慷慨激昂的战歌。朱熹解释这首诗时说:“秦人之俗, 大抵尚气概, 先勇力, 忘生轻死, 故其见于诗如此。……雍州土厚水深, 其民厚重质直, 无郑卫骄堕浮靡之习”;“以猛驱之, 则其强毅果敢之资, 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成富强之业, 非山东诸国所及也。”这话讲得很有道理。厚重质直的秦人, 既不会钟情于楚人的浪漫主义文学, 也不会接受齐鲁哲人的道德理想主义, 而法家以耕战为本, 以利益驱动、法律制衡为主要手段的治国思路恰合他们的需要。

其二是上层统治者急功近利, 想使落后的秦国尽快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达到富国强兵, 统一天下的目的。儒家的仁义, 道家的无为, 墨家的兼爱, 都被视为远水不解近渴的迂阔之谈, 独有法家的学说正中下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商鞅初见求贤若渴的秦孝公, 做了一些试探。先对他讲王道, 孝公昏昏欲睡, 听不进去。最后讲到霸道, 孝公就特别有兴致, 几天都听不够。按商鞅的说法,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 而君曰:`久远, 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 各及其身显名天下, 安得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 君大悦之耳。”商鞅先讲的不外儒家那一套理想政治, 秦孝公等不及。后讲的强国之术, 即法家的一套, 实施起来立竿见影, 见效快。秦国想由一个落后的诸侯国很快成为强大的国家, 当然首先是抓经济。法家重耕战的一套无疑深深打动了孝公。另外, 法家还有一种理论, “民愚则知可以王, 世知则力可以王。”“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 师其知也;汤武致强而征诸侯, 服其力也。”文化落后的秦国要对付文化先进的山东诸国, 只能以其力而不能以其智。由于以上各种原因, 秦人势必选择法家,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政治大舞台, 演出了一幕轰轰烈烈、有声有色的悲喜剧。

战国时期, 法家曾在其他国家搞变法革新, 也取得过暂时的局部的成功, 如吴起在楚国的变法, 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只有秦国的变法是彻底的、成功的。为什么会如此呢?大约秦国的社会土壤是最适宜推行法家治国理论的。另一方面, 法家的成功有其理论自身的原因。法家的理论虽然显得冷酷片面、不高尚, 但有其无可否认的合理性和务实性。以下以法家的民众观为例, 试作分析。

首先, 民众的本性是什么?这也就是当时争论不休的人性问题。孟子认为人性善, 荀子认为人性恶, 告子则说人性无善无恶。法家突破性善性恶的简单化、绝对化道德判断, 认为求利求名才是人的本性。《商君书》中对民之性是这样论述的:“民之性, 饥而求食, 劳而求佚, 苦则索乐, 辱则求荣, 此民之情也”。“故民, 生则计利, 死则虑名。”“民之生, 度而取长, 称而取重, 权而取利。”“民之于利也, 若水之于下也, 四交无择也。”“民之欲富贵也, 共阖棺而后止。”“古之民朴以厚, 今之民巧以伪。”

严格说来, 这不是讲笼统的人性, 而是专指处于被统治地位的老百姓, 即民众的本性。法家往往把自己看成超人, 把民众视为工具或群氓, 不屑一顾。《商君书》一开始就明确表示了这种观点;“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 必见訾于民。”“民不可与虑始, 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 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总之, 民众是治国者引导、驾驭的对象, 而不具有参政的能力和权利。治国者要弄清民众的欲望、好恶, 用赏罚作为统治民众的主要手段。“夫人情好爵禄而恶刑罚, 人君设二者以御民之志, 而立所欲也。夫民力尽而爵随之, 功立而赏随之, 人君能使其民信于此如明日月, 则兵无敌矣。” (《商君书·错法》) “民勇则赏之以其所欲, 民怯则杀之以其所恶。故怯民使之以刑则勇, 勇民使之以赏则死。” (《商君书·说民》) 法家相信, 以刑罚和奖赏作为杠杆, 可以驱使民众去为统治者卖命,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怯者变勇, 勇者敢拼命。战争本来是人所厌恶的, 但如果“富贵之门, 必出于兵”, 就会使民众“闻战而相贺也, 起居饮食所歌谣者, 战也”。甚至发展到“民之见战也, 如饿狼之见肉”这样的程度。送士兵上战场时, 父亲对儿子, 兄对弟, 妻对夫的临行赠言都是“不打胜仗就别回来”。

法家教化百姓的准则是:“民之欲利者, 非耕不得;避害者, 非战不免。境内之民, 莫不先务耕战。而后得其所乐。” (《商君书·慎法》) 而且他们的信条是, 以法治国, 不能把民众想得太好。“以良民治, 必乱至削;以奸民治, 必治至强。”制定法律的时候, 要设想人人都有犯罪的可能。执法要严, 处罚要重, 所谓“严刑峻法”。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实践证明, 这种民众观指导下的改革措施, 确实可以在短期内起到富国强兵的作用。

秦人重耕战的传统与法家的主张不谋而合。经过商鞅变法更加强化了这一传统, 并加以制度化。这次文化选择的结果, 是秦人以耕战立国, 以耕战取天下。从而, 耕战又作为一种观念文化深深扎根于秦人心中, 几千年不变, 成为秦人在中国历史上兴衰沉浮的潜在原因。幸与不幸, 难言也。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5 05: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