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 “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上的活动,必须依靠地球上的航天人们具体控制。而控制模式的改变,给地面的遥操作控制的准确性、安全性带来了不少挑战。 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遥操作总体主任设计师张辉张辉打了个比方,一次做一件事容易,但把一整天的10件事全部一次性规划好,一次性的进行上行,去执行,并且中间没有任何干预手段,就很难做到完全安全可行,不出任何意外。 “祝融”号火星车模型 要完成一整天的控制,需要通过大量的技术手段来保证控制序列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在上行之前后还有评估和验证的环节,保证行为安全性。 挑战体现在具体实施的方方面面上。 在这一天内,由于对火星车的测控跟踪的弧段很少,意味着火星车主要工作期间地面是没法进行监视。 火星车则是在执行完一天的任务后,把执行过程中的遥测数据,一次性的下传到地面,地面进行数据分析和评估,来确认这台车在过去的24小时内执行情况。对于时效性高效性,以及处理大量数据来讲都有一定难度。 火星 其次,火星的约束月球约束更多。能源束、通信数据量、有限的工时,以及移动行为的约束。对火星车进行控制,必须要满足它的约束情况下,在它可允许范围内工作,超越了这些约束,控制行为肯定会有安全性的风险。在张辉看来,“行为的规划也一定是建立在火星车当前的状态,以及它后续的未来一天的发展趋势上,包括能源的发展、提前通信数据量的发展趋势。这样规划出来的行为准确可行,那么后面一整天的控制才是安全的。” “一个失误极有可能把火星车放到非常危险的环境,没有再推倒重来反悔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做到的是零失误,”张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