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题:中国继续稳健前行
新华社记者 刘刚 刘劼 任丽颖
走过2011年,中国的脚步依旧稳健,并仍在继续。
即将过去的一年,留给人类一连串动荡和不安:全球经济持续低迷,西亚北非剧烈动荡,欧美国家因债务危机引发的社会骚乱此起彼伏;日本强震、泰国洪水、非洲旱情,不断的天灾更让有些纷乱的世界雪上加霜。
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中国的稳健殊为不易,意义重大。
这一年里,各类观察家们热烈地讨论中国的前途。有人继续预言中国即将“崩溃”,有人警告说中国是一个“威胁”,也有人提议中国应该做“救世主”。
但显然,中国并不需要别人来设计道路。对于这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仍是首要任务。
在中国人自己的发展路线图中,2011年是实施新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是承上启下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从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之年。
从更广的时间维度上来看,这一年中国迈出了21世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按照这一战略部署,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结束时,要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2011年,发展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年初开始实施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今后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这低于近几年经济的实际增速,表明中国的发展理念更趋冷静和理性。
与此同时,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预期目标从“十一五”规划的5%提升至7%以上,并明确提出收入增长按照不低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确定。这被普遍认为是“历史性的一步”,标志着发展的目标从更多追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转向更加重视居民收入的提高。
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是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题中应有之意,也是过去一年中有效抵御各种风险的着力点。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初步抑制了投资过热和通货膨胀,提高个税起征点和扶贫标准等惠民政策向实现藏富于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的脚步。
无论是年初的两会还是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都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以保证经济的平稳增长,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对于仍在低迷中挣扎并仍存诸多不确定性的全球经济来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传递的这一稳健信号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建设在这一年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为根本任务,会议通过的有关决定擎画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蓝图。
居安思危方能长治久安。尽管取得了世界瞩目的经济奇迹,但社会转型期的一些弊病如拜金主义、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在时下中国已经显现,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无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而从长远来看,这进一步完善和明确了中国未来的发展思路,那就是推动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共同繁荣。
中国同样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2011年,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表现更加从容自信。
这一年,胡锦涛主席成功访美,中美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达成重要共识。中俄高层交往频繁,双方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关系稳定发展,双方务实合作和人文交流达到新水平……
中国已是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和越来越多国家的最大出口市场,并继续稳步推动10+1、10+3、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践行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
这一年,无论是大规模从西亚北非撤离本国公民,还是在关乎国家核心利益上的针锋相对,或是德班气候大会上的据理力争,中国用更加灵活和务实的方式展示自己的责任、担当和诚意。
对于中国来说,2011年也是纪念和缅怀的一年。10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9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法租界一座石库门房子内秘密成立。这是两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辛亥革命终结了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而成立之初只有50多名党员的中共,带领人民把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重新带回了世界中心舞台。
回顾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清晰地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是一条迥异于西方的发展道路。
关于这条道路的讨论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但无论外人如何注解,在2011这个纪念节点细细审视来路、回味甘苦之后,中国继续前行的脚步都将更加坚定。(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