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记者韩淼)一季度低于预期的经济数据和上周发生的芦山地震给中国经济并不明朗的前景又蒙上一层阴影。在各界为中国经济将通向何方争论不休时,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经济工作思路已开始浮出水面。
2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面对新形势,我们要坚持用两点论看待问题,既要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又要清醒看到存在的问题,未雨绸缪,加强研判,宏观政策要稳住,微观政策要放活,社会政策要托底。
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社会的这三记“政策拳”有什么含义?
这三句话的基调实际上与本届政府执政以来体现的发展经济理念一致:政府松绑,市场强化,民生为本。
在中国经济从两位数高增长阶段转入7%-8%的中速增长几乎已成定局的情况下,“稳”字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7%,虽然高于今年全年7.5%的目标,但却低于业界预期的8%,也低于去年四季度和全年的增速。
放眼世界,7%-8%的增长仍能使“中国速度”鹤立鸡群。
“宏观经济政策切忌猛踩油门和猛转方向,以免转方式和调结构目标落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
经济的活力不应主要来源于政府的刺激政策,而应更多来自社会、企业、个人的活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政府和市场的“换手”也是本届政府一直强调的核心理念。
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记者会上说,市场能办的,多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政府管住、管好它应该管的事。
可以预见,民营企业将更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准入门槛曾被人为设高的领域。资本的流向将更多地由市场决定,而非政策来约束。
微观政策要放活,也是简政放权的必然要求。李克强总理在记者会上承诺:“现在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
这个承诺正在逐渐兑现。本月2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第一批先行取消和下放71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重点是投资、生产经营活动项目。
正在推进的营业税改增值税试点,减少了重复纳税环节。这对中国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大利好。
企业的负担减轻了,意味着政府的收入会有所减少。今年一季度全国公共财政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6.9%,为2011年以来最低季度增幅,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0.2%,其中3月份中央财政收入下降5.2%。
在这种阵痛中,中央仍然强调“社会政策托底”,充分显示了坚守民生底线的决心。
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说,实现中国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必须关注中低收入人口基本生活,加强底层群众生活保障,为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夯实基础。
中共最高领导层的“新”经济学,出现了新的提法。但这并非是重起炉灶,而是对稳中求进的新注脚。面对各种矛盾和问题,中国仍需循序渐进地探索。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终归还是要落到实践,而实践正是最大的挑战。(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