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温州7月13日电 题:“温州困境”警示中国经济需“立足实体”加大改革
新华社记者 孟华 张和平
中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温州,这个曾经引领中国改革开放潮头的“制造业之都”,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空心化”严重,随着投机狂欢泡沫破灭,导致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分析人士认为,温州发展教训为中国经济带来警示:立足实业才能强国兴市。
日前,浙江省温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首次公开经济“垫底”数据。数据显示,在16个经济主要指标中,2012年,温州市大多数指标处于全省“倒数”行列,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9项指标倒数第一,另有4项倒数第二,共13项在全省处于“垫底”状况。而多年前,温州发展长期位居浙江省前三名。
不久前,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温州调研时严肃指出,新形势下温州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之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30多年来一直没有摆脱“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而且产业“空心化”严重阻碍了温州发展。
“标兵渐远、追兵逼近。”温州新任市委书记陈一新告诫决策层全体成员,温州到了一个不进即退的重大关口,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推进转型升级,发展提升民营经济。
“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政府能够正视危机和问题,令人欣慰。因为只有勇于面对危机,才能想办法走出危机。”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温州经济起步于家庭工业和加工工业,产业主要集中在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离散度大的“低小散”问题突出。增长方式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产业层次长期得不到提升。
专家认为,温州产业空心化有三个标志:大量资本游离出实体经济转向炒股、炒房、炒煤、炒矿等投机领域;打着实体经济幌子向社会和银行融资;大量亟待转型升级的实体企业被迫外迁。
一位温州企业主说,最近十余年尤其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工贵、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凸显,传统制造企业微利,甚至亏本经营。同时,土地增值和房地产增值等收益远远大于做实体,投资嗅觉灵敏的温州人开始转向“短、平、快”的投机领域。
此外,发展环境不佳、要素供给不足,价格飙升,许多发展壮大后亟需转型升级的企业被迫迁往外地,也导致温州本地产业“空心化”。
周德文表示,目前,在全国各地约有3.5万家工厂和6至7万家贸易企业是由温州企业主外迁后投资的。
各种投机泡沫破裂后,温州经济无奈自食其果。“温州经济失去了发展的十年,但如果经过深刻反思,立足实体经济,倒逼转型升级,相信依然能够迎头赶上。”周德文说。
“温州经济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周德文表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沿地带,温州问题最先显现。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创业和实业精神削减,任由热钱、快钱投机取巧,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危机。
近期出现的所谓“钱荒”现象折射出的正是实体经济不断失血的问题。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刚表示,中国经济转型必须加大改革,合理配置金融资金分布,使其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相适应,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以实体经济为主,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匹配,由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的道路。”
专家关注到,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表现出中国高层正致力于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