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北京12月1日电背景资料:11月份国际大事回顾
日本通过自卫队法修正案
1日,日本国会众议院召开全体会议,表决通过关于自卫队可以陆路运送在海外遭遇紧急事态日本人的自卫队法修正案。15日,日本国会参议院通过了这一修正案,自卫队法修正案正式生效。
穆尔西首次出庭受审
4日,埃及前总统穆尔西首次在开罗警察学院出庭,接受其涉嫌在去年总统府门前示威中煽动暴力和谋杀示威者一案的审判。法庭将于明年1月8日再次审理。
印度发射火星探测器
5日,印度“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发射升空,成功完成变轨并进入预定轨道。探测器预计明年9月抵达火星轨道。
阿拉法特可能死于钋中毒
7日,参与调查巴勒斯坦前领导人亚西尔·阿拉法特死因的瑞士研究人员说,不能排除阿拉法特之死与钋元素中毒有关的可能性。8日,巴勒斯坦在收到检测报告后,首次正式宣布阿拉法特为“非自然死亡”,并将矛头直接指向以色列。
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
8日,第30号台风“海燕”在菲律宾中部东萨马省登陆,由东到西横扫菲中部,中心最大风力达每小时314公里。截至27日,“海燕”在该国造成至少5500人死亡,1757人失踪,近3万人受伤。
华沙气候大会取得三项成果
11日至2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9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9次缔约方会议在波兰首都华沙举行。本次会议主要取得三项成果:一是德班增强行动平台基本体现“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二是发达国家再次承认应出资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三是就损失损害补偿机制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同意开启有关谈判。
伊朗核问题达成第一阶段协议
24日,伊朗核问题六国(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中国和德国)与伊朗在日内瓦就解决伊朗核问题第一阶段措施达成协议。这一协议的达成,不仅是美国和伊朗双方相互妥协的结果,更是国际社会共同推动的产物,标志着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伊核问题迈出了重要一步。
上合组织总理会议就经贸和人文合作议题达成共识
29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十二次会议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与会各方就世界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广泛议题,以及发展上合组织框架内的经贸和人文合作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共识。会议结束后,上合组织成员国签署了多项重要文件。(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