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达喀尔5月2日电通讯:在黑人文明博物馆工地上过“五一”的人
新华社记者王猛
5月1日,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在中国援建的黑人文明博物馆工地上,木工师傅顾昌凤正指挥着几名当地工人干活。“五一”国际劳动节对他而言,与往常一样,又是一个紧张工作的日子。
工地外面的达喀尔街道上却是另外一个景象,平日的繁闹喧嚣没了踪影,一片宁静,只有稀疏的车辆偶尔开过,还有三三两两锻炼的人沿着马路边从容地跑着步。这一天,对于大部分的塞内加尔人来说,是个休息的日子。
顾昌凤却觉得工期最重要。“保质保量早点完工,我们也可以早点回国,”他说。他的儿子今年读高二,明年就要准备考大学了,顾昌凤也琢磨着在自己的任务完成后回家好好陪陪家人。
今年46岁的顾昌凤从18岁就开始干木工,连续多年在国外的工地上工作,走了不少地方。“英法美德,摩洛哥,毛里塔尼亚都去过,各地有名的景点也都去逛过,”他说。今年春节期间,工地上还组织他们去了达喀尔著名的两个景点——玫瑰湖和奴隶岛。因为语言不通,和大部分同事一样,顾昌凤平时主要还是呆在工地上,努力工作。
黑人文明博物馆是中国政府援助塞内加尔的一个重要项目,于2013年底开工,定于2016年建成。开工以来,工程进展顺利。2014年1月,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访问塞内加尔时,还专程到黑人文明博物馆工地看望慰问紧张施工的工人们,赞赏他们为非洲作出的无私贡献。外长的到来,给工人们带来极大的鼓舞。“家里人都知道外交部长到我们工地参观了,都很骄傲,”顾昌凤兴奋地回忆道。
虽说语言不通,顾昌凤在工作中还要教授当地工人技能,把自己多年的木工经验传授给他们。张不了嘴,就只能比手画脚。一开始沟通吃力点,久而久之,顾昌凤也学会了几句法语,当地工人则掌握了一些中文。“他们学的快,只要不是太难的技术,他们看一遍就基本上掌握得差不多了,”顾昌凤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工作中,顾昌凤也乐于传授自己的经验,觉着对当地人也是作了点贡献。
当地钢筋工姆本巴·西拉以前就有在中国工地上工作的经验,对中国人对质量和效率的要求有着深刻的认识。“中国人对工程质量和效率的要求都高,虽然一开始工作会有点不习惯,但是很快我就适应了,而且我也学到了一些技能,这些都会让我将来更容易找到工作,”西拉说。
虽说已经习惯了在“五一”不休息,但这天顾昌凤还是通过网络跟家里人聊了聊天。“报个平安,让他们放心,我在这边一切都好,”他说。(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