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璐 北京报道
在不顾环境风险盲目的地方投资潮涌下,刚刚出现松动的煤化工政策闸门再度收紧。
7月22日,国家能源局下发《关于规范煤制天然气产业科学有序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严格能源转化效率、水耗、排放等产业准入要求,禁止建设年产20亿立方米及以下规模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和年产100万吨及以下规模的煤制油项目;并提出,没有列入国家示范的项目,严禁地方擅自违规立项建设。
据透露,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正在研究制定《关于有序推进煤制油示范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稳步推进煤制天然气产业化示范的指导意见》两大产业政策,近期将发布实施。
自2011年4月《关于规范煤化工产业有序发展的通知》发布以来,国内煤化工产业的准入和审批门槛大幅提高,项目审批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而这一切在2013年开始出现松动,多个煤化工项目相继获得“路条”,相关技术也开始逐渐走向商业化。
煤价的不断下行和天然气荒的愈演愈烈则更让企业和地方的投资热情释放出来。包括山西、内蒙在内的各个煤炭大省纷纷将新型煤化工作为战略支柱产业,投资数万亿元于煤制气、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领域。而不少煤炭企业、油气企业甚至电力企业也开始布局,在一些地方,尽管企业还没有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但项目早已开始建设,这一现象在煤炭富集地尤其明显。
据统计,我国处于运行、试车、建设和前期工作阶段的煤制油项目26个、煤(甲醇)制烯烃项目58个、煤制天然气项目67个,如果全部投产,预计2020年可能形成4000万吨/年煤制油产能、4100万吨/年烯烃产能、2800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产能。
“当前煤价特别低,煤化工产品比石油化工产品有很大的价格优势,除了尿素,其他煤化工产品都盈利,而且油价越来越高,能源需求也越来越大,煤化工市场还是很大的。”山东兖矿国拓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技术事业部主任刘进波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对于地方而言,更具吸引力的是动辄上百亿的项目投资。根据公开数据显示,煤制油等均是每万吨需投资亿元,这意味着到2020年,煤化工投资额累计将超过千万亿,甚至万万亿。
但是,煤化工投资热背后隐藏的环保风险不容忽视。“一些地区发展新建项目的积极性很高,也出现了一些不顾环境、水资源现状和技术、经济实力而盲目发展的现象。”《通知》中指出。
自煤化工产业化起步以来,能源转化效率、二氧化碳排放、水耗等方面一直备受诟病。根据公开资料,煤化工生产中转化1吨煤用于煤制油或煤制烯烃,需用水约10-15吨。真正上规模的煤化工企业,每小时的用水量约为2000-3000吨。而且,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量较大,预计2015年达到4.7亿吨。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胡迁林曾如此描述现代煤化工在大规模、高速发展时面临的问题:存在过热风险;关键技术有待突破,产品同质化现象突出;已有技术可靠性和项目经济性有待验证;面临资源和环境制约,综合竞争力受影响;人才、技术规范和标准尚不健全;面临海外低成本产品的竞争压力。
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大唐、中海油等近期频频转让煤化工资产等事件上已暴露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能源局不得不再出《通知》,表示煤制油(气)处于产业化示范阶段,产业政策明确了煤制油(气)“不能停止发展、不宜过热发展、禁止违背规律无序建设”的方针和“坚持量水而行、坚持清洁高效转化、坚持示范先行、坚持科学合理布局、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申报的示范项目必须符合产业政策相关规定,能源转化效率、能耗、水耗、二氧化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必须达到准入值。
此外,《通知》要求强化要素资源配置,严禁在煤炭净调入省发展煤制油(气);严禁挤占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和生态用水,以及利用地下水发展煤制油(气)。对取水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标地区,暂停审批新建煤制油(气)示范项目;对不符合产业政策规定的项目,在资源配置、建设用地、环境评价、贷款融资等方面严格控制。对违反国家政策和煤制油(气)产业政策规定,违规上马新建项目的行为要进行问责。
来源:新浪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