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剧《盗墓笔记》为何那么火?
2013年,舞台剧《盗墓笔记》在悄然首演时,戏剧圈内没有一个人想到它会创造这么巨大的票房。而今年,耗资将近千万元的《盗墓笔记Ⅱ》则延续了《盗Ⅰ》的火热,让人感叹“粉丝经济”的力量。
2014年7月9日晚,话剧《盗墓笔记Ⅱ》之《怒海潜沙》在人民大舞台举行带装彩排。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人民大舞台门前等待进场的观众 早报记者 高剑平 图
2013年7月17日,当舞台剧《盗墓笔记》在上海的人民大舞台悄然首演的时候,戏剧圈内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部戏会创造这么巨大的票房。仅仅过去了一年,当耗资将近千万元的《盗墓笔记Ⅱ》在同样的舞台登场时,几乎所有人都关注到了这台演出。因为在过去一年时间里,《盗墓笔记》在上海连续演出了三轮,并且在全国15个城市巡演了77场,最后创造了2000多万元的票房。
而眼下,《盗墓笔记Ⅱ》在上海进行首轮演出,一共要演45场。制作方表示,虽然演出场次多,但票房毫无压力。
在这些数字背后,更让人惊叹的是现场观众的反响,当剧中的主角“小哥”登场,几乎所有剧场里的女生都会以高分贝的嗨音尖叫十秒。这不仅让很多传统戏剧观众错愕,甚至于剧组主创,在最初的一周时间里,都感到莫名和意外。而在剧组巡演全国的一年时间里,有热情粉丝甚至打着飞的跟着剧组在全国各地看了50场演出。剧组中曾经默默无闻的年轻演员一下子拥有了大量疯狂粉丝,每天都会受到各种尖叫和礼物,而等待他们签名的长队据说“让人绝望”。
《盗墓笔记》的制作和创作团队,都是传统戏剧圈内人士,但即使出品人孙徐春自己都坦言:这其实不能当一部戏剧作品看。而在“粉丝经济”时代,票房和艺术价值之间似乎没有了任何关联,导演刘方祺也坦言:“粉丝戏剧最重要的是怎么让粉丝满意。《盗墓笔记》能够这么成功,最重要的还是符合了"稻米"(《盗墓笔记》的粉丝)的审美和期待。”
成功不在于粉丝戏剧
而在于符合粉丝期望
在《盗墓笔记》之前,话剧圈针对粉丝群体所做的戏剧早有尝试,阿加莎作品引发的悬疑剧热潮就是代表,《捕鼠器》演了整整9年,《无人生还》至今已经在全国演出了300多场。而根据畅销小说和网络小说改编的话剧作品更是数不胜数,但这些作品的演出现场,几乎没有一个像《盗墓笔记》这样“疯狂火爆”。
导演刘方祺用了“恐怖”形容自己最初的感受,因为剧中的演员刚刚登场,还没开口说话,剧场里的观众就集体爆发了持续十秒的尖叫,这在他以前所有的创作演出经历里都是没有的。他告诉早报记者,直到《盗墓笔记》在人民大舞台演了一个星期之后,他才知道原来这部作品的粉丝如此疯狂。在接触观众之前,他们仅仅知道,南派三叔的这部网络小说很火。
投资出品这部戏的孙徐春一开始更是对这个题材“无感”:“刘方祺和我说起这部戏的时候,我没有看过小说,几天以后我在电视里看了一档《财富人生》的节目,里面讲起了南派三叔和《盗墓笔记》背后的商业价值,当时我就拍板定下了这个项目。”
“当时想做这个剧,只是觉得话剧演出的题材在这几年陷入了一个小的瓶颈,没有太大突破,正好当时有小说《盗墓笔记》的版权方找来,有意向授权,双方一拍即合。”刘方祺说,其实没有人想到这部作品后来会如此火爆。一年以来,很多粉丝现象都让他印象深刻,有很多观众甚至从港澳特地坐飞机赶来看剧。
但是无论是孙徐春还是刘方祺都承认,“这部戏它不是话剧,你不能用传统舞台剧的概念去看它。”
《盗墓笔记》其实更像是一个真人和多媒体结合的现场秀。整个舞台采用了双层投影和大转台,剧场布景很像看三维电影,加上声光电的效果,小说中光怪陆离的世界,在剧场里有比较逼真的再现。而相比《盗Ⅰ》,《盗Ⅱ》制作成本翻了3倍,主要投入都在硬件设备和多媒体上,水幕、全息影像等最新舞台技术,都用来制造更大的感官刺激。
“当时我做了好几种方案,其中也有比较文艺的,但最终还是用了现在这种。因为发现其他方式有些赖皮,没法表现原著的东西,你如果太强调它的话剧属性,最后做出来的可能不是《盗墓笔记》。”现在想来,刘方祺觉得这也算是一种幸运,“我觉得这个戏之所以市场这么成功,不在于它做了个粉丝戏剧,而在于做了一个符合粉丝期望的《盗墓笔记》。”
舞台剧《盗墓笔记》确实是最大限度地进行了“粉丝营销”。演出对于原著小说的还原度达到了95%,选演员时,最大的要求是符合小说描写。因此,大部分粉丝看完该剧以后,都表示剧中人物“和我想的一样”,感到十分满足。但作为一个非“稻米”的观众,看这个演出的时候,可能是完全无感,甚至无聊的。
《盗墓笔记》的观演
完全是“明星演唱会”
在很多戏剧演出业内人士看来,《盗墓笔记》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也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商业演出,能有这么好的票房,说明在品质上还有吸引观众的地方。但完全没法从艺术范畴评价这个演出。艺术两个字,和这个作品实在没有关系。
刘方祺自己也觉得,如果要概括这个演出,“冒险秀”可能是最为合适的:“这个戏的剧情特色其实是个很典型的儿童剧,就是一群人一起冒险,但从美学和情节人物而言,又相对成人化。但从观演关系看,它又是非常彻底的明星演唱会。”
记者了解到,演出一年来,《盗墓笔记》的观众大部分都是90后,以中学生和大学生为主,基本都是原著读者。目前,盗墓笔记百度贴吧粉丝就达81万,小说作者南派三叔的新浪微博粉丝逾800万,“稻米”遍及全国,小说成为各大高校借书榜前十名,这都为这部舞台剧打下了市场基础。据制作方介绍,观看该剧的观众80%都是第一次走进剧场。
记者采访了几位戏剧制作人,他们都表示,《盗墓笔记》所制造的“粉丝经济”,不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制作方向。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人吴嘉就觉得,这样的商业模式其实以前也经常有,他们的阿加莎悬疑剧就是类似的。但戏剧本质上是不赚钱的,一部作品赚钱,不能改变整个行业整体的状况。“《盗墓笔记》的出品方是个民营公司,他们要追逐商业利润,这是正常的选择。”
上海现代人剧社是最早涉足网络热门小说改编的,在制作人张余看来,《盗墓笔记》和戏剧没有太大关系,“这部戏就像是国外动漫、网络游戏和小说的剧场版,你不能用话剧的标准去看它,对于观众而言,像不像才是第一位的。这些90后的观众之前不看话剧,追完这部戏也不一定会再看话剧。 ”
但他同时也认为,《盗墓笔记》现象是舞台脱离了说教以后,更趋于多样的体现,“它可能更接近于舞台秀的概念,这会成为今后演出里的一个新的品种和门类。就像之前在上海演出的百老汇秀《极限震撼》一样,其实也没有办法从艺术价值的角度评价。但这样的秀在国外是非常成熟的,而在我们这里只是刚刚起步。”
就在《盗墓笔记Ⅱ》每天重复着火爆的粉丝追剧场面的同时,郭敬明的电影《小时代》也以另一种强大的粉丝经济不断刷新着票房纪录。而记者获悉,《盗墓笔记》的制作方在结束这一轮演出之后,明年已经计划排演《小时代》的音乐剧,目前版权已经谈妥,投资会更为巨大,而郭敬明有可能担任这部剧的艺术总监。
不管如何,在这个逐利的年代,“粉丝经济”显然已经成为很多人一路狂奔的方向。唯一能期望的是,经济归经济,艺术还是艺术。
来源:东方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