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73|回复: 0

两座西塞山 各自白鹭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6 00: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杭州日报


文/驻德清记者 尹江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唐朝名士张志和一曲《渔歌子》,使西塞山闻达于世、名垂至今。


最近,西塞山却遭遇“撞名”困扰:一于浙江湖州,一于湖北黄石,到底哪个才是张志和笔下的那座旷古名山?一直以来,两地政府、学者、百姓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演绎了一出千年未果的“罗生门”。


近日,浙江省旅游局发布的一条“湖州西塞山主题公园亮相”的官方微博,再度牵动了两地的敏感神经。沉寂多年的“西塞山”地名之争,烽烟又起。


一场你来我往的地名保卫战


占地2万平方米的西塞山主题公园位于湖州市西郊杨家埠镇,通过睡莲、白鹭等景致整合,力图再现张志和笔下的渔歌晚景,重振西塞山文化。消息一出,立即引发黄石网友和当地媒体质疑,两地网友隔空打起了“口水仗”。


在原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嵇发根的记忆里,这个“口水仗”已打了好些年。借力报纸、杂志、微博等公共载体,“西塞山”一度成了两地的敏感词。


嵇发根说,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现湖州师范学院教授柯平因兴趣所致,查询古籍文献之余,特意前往两地比较、考察,得出“张志和所写西塞山是其晚年隐居地湖州”的结论,并写成论文《张志和词中西塞山考辨》,发表在1982年01期的《湖州师范学院学报》上。


来自黄石方面的说法是:1984年10月26日,黄石市地名办专家彭汉云等一行4人赴浙江考察吴兴西塞山。多方求证后,乃至认为“无法肯定湖州有个西塞山的地理实体”,同样公开发表在《中国地名知识》杂志上。


这番你来我往的争论尚未熄火,2004年,一本由中青社组织出版的《行游三国》一书又火上浇油。该书作者写道,黄石西塞山无疑是三国时期周瑜破楚的古战场,但《渔歌子》中所写的却是湖州西塞山。黄石有关部门当即发文反驳,而湖州则趁势召开专家座谈会,整理出《唐·张志和与湖州西塞山》考证材料,并编撰进当时最新版的《湖州市志》。


时隔8年,如今,湖州西塞山主题公园的亮相成为又一导火索,掀起新一轮的地名保卫战。


一张千年未果的亲子鉴定书


对于时而复燃、没完没了的媒体交锋,嵇发根直言是老生常谈。“事实上,这是一桩千年历史公案,涉及名人众多,陆游、苏轼、皮日休等赫然在列。”自然,这些名篇或文献亦成了双方“打仗”的压箱底子弹。


在《唐·张志和与湖州西塞山》一文中,湖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从“旧时方志、历史文献、诗词意境、作者生平”四方面着手,列举出大量有力佐证。“首先,此诗是唐774年,张志和应当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宴会邀约而作,出自湖州,已被颜真卿所撰的《浪迹先生元真子碑》以及《新唐书》、《四库全书》证实;诗词的本身意境也与江南的清丽景致和风俗习惯相符合;而且,明、清各个时段的《湖州府志》中提到西塞山,无一例外有‘张志和游钓于此’的记载。”此外,明清以来,包括清代张宗橚所作《词林纪事》在内,许多人注释张志和此诗,常引用《西吴记》的一条:“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云‘西塞山前’也。”这一说法甚至延续到现当代的《辞源》、《新编唐诗三百首》等中小学文学类教辅书中。


对于湖州发出的系列“论断”,黄石方面并不买账。彭汉云曾表示,《渔歌子》仅因诗人首次于湖州公开,导致历史误传,不代表描写的景致是湖州。相反,据《舆地纪胜》、《大明一统志》等古籍证明,张志和词中的西塞山是指湖北大冶县(今黄石),乃其途经洞庭湖所作。南宋诗人陆游的《入蜀记》中也有相关记载。针对意境一说,黄石市文史研究员乔长安曾表示,时移境迁,黄石西塞山因加快工业建设进程,白鹭和鳜鱼等应景风物的确有所减少,但因此而得出的“黄石西塞山名不副实”,未免属于“无稽之谈”。


尽管两地各执一词、交手火热,但谁也没有拿到毫无争议的“亲子鉴定书”。更有不少学者和网友认为,天下二西塞,“未知孰是”。


一场名气背后的资源博弈论


答案不明,并不影响两地争相“开发”张志和、大打文化牌发展旅游景区的动力。


据了解,1985年,黄石市园林部门即着手建设西塞山公园,建设或维修了桃花古洞、古钓鱼台等景点设施,其中的“桃花古洞”号称是张志和隐居钓鱼时避雨躲风的地方,还建有“张志和宗祠”。至今,已成为国家3A级景区,每年吸引游客7万多人次。


湖州西塞山区域在过去20多年里一直是当地的石矿开采区,旅游开发相对较晚。近两年,周围多个村庄正“抱团”发力,抓紧保护和修复西塞山的生态系统,以贴合《渔歌子》中的文化元素。比如,樊漾湖村依托相传是当年张志和垂钓处的百亩樊漾湖,建起张志和纪念堂;芦山村则开展西塞山文化研讨会,挂牌成立“西塞山文化研究院”;戚家村正广种桃树、放养鳜鱼,打造西塞山主题公园。


“由此可见,地名之争归根到底是名气之争,是名气背后的资源和经济博弈,反映了当下地方文化在迷惘状态下的‘符号焦虑’。”旅游学专家、原湖州市旅游协会会长唐永昌说,借古代名人提高知名度进而发展旅游和经济,被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看做是发展“捷径”,这原本无可厚非。问题在于,或因史料不详,或因传说纷纭,即使单从学术角度也很难“追本溯源”,更何况设置了地方利益前提的所谓“考证”了。


唐永昌呼吁,与其煞有介事、引经据典地纠结已逝的文化符号,不如在良性竞争基础上静待时间的证明,同时,各自应利用好本身已有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广开发展思路,探寻生态与经济的平衡点才是硬道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5: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