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58|回复: 0

药攻邪气 食养正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28 09: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药攻邪气 食养正气

药攻邪气 食养正气


一、食物与药物均有四气五味


四气: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寒、热、温、凉等四种性质。如果寒、热、温、凉都表现不明显,就叫做气平。平,即平和之意。许多食物,尤其是谷物类食物,大多是气平的。一些性质平和的食物或药物,比较适宜长期食用。

五味:指药物或饮食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等五种味道。还有淡、涩、滑等比较特殊的味道,由于这类味道的食物或药物都比较少见,所以通常就用五味来概括所有的味道。

中医历来重视药物的四气五味,要求学医的人必须首先分清每一种药物的气味,掌握药物的药性和功效,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组方用药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不懂药性,不管临床诊断水平如何高明,辨证分析如何准确,也是很难做到正确用药治疗的,最终会直接影响到治病的效果,更难以实现药到病除的至高水平。饮食物也是一样,如果不了解某种食物的性味,就无法做到“食有所宜”,不知道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应该吃什么、怎么吃。也不懂得如何根据体质、时节进行饮食搭配,更谈不上指导人们食疗养生了。

《内经》认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水具有寒凉的性质,有润泽和向下流动的特点,属于阴;火具有炎热的性质,有蒸腾和向上燃烧的特点,属于阳。用阴阳区分药物和饮食物的气味,那么无形质的气为阳,有形质的味为阴。

药物和饮食物的味能够滋养形体,给身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物质基础;药物和饮食物的气能够激发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使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活动维持正常。举个例子说,甜味或酸味的药食,多有滋补身体的作用,如米、面等谷物,各种水果等。温热的药食,可补充身体热能;寒凉性的药食,能降温清热。比如在受寒的时候喝点热姜汤、热辣汤、白酒等这些气属温热性的饮食物,就能有效祛除体内的寒气;夏季炎热,喝些绿豆粥、冰糖银耳汤、西瓜汁、冰红茶等气属寒凉性的饮品,就可散去体内郁热。

如有人过多食用荔枝,导致身体燥热,面部潮红,口鼻干燥,流鼻血,这是吃荔枝过多引起了内热。吃清热凉血的药物,才消除上述症状。如果不了解荔枝是属于味甘性温的水果,结果就会吃出病来。无论是甘温的药物还是甘温的食物,都能够起到温补阳气的作用。如果身体健康强壮、阳气充足的人,食用甘温的食物或药物过多,就会导致身体阳气偏盛,滋生内热,引发疾病。

因此,要想运用食物调养身体,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辨别食物的气味,然后才能进一步了解它的功效和作用。

二、四气五味决定药食功效

《内经》认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所说的阴阳气味,不仅指药物而言,同样也包括饮食物在内。

一般而论,药食各自所具的功效,及其所能发挥的多种治疗作用,取决于其气味。

气味有厚薄之分、阴阳之别。五味表现鲜明、比较浓厚的,比如咖啡、酸枣、辣椒、海带等属于味厚之品;不太明显的,如微苦、微酸、微辣类就属于味薄之品。四气当中,温、热属于阳性,寒、凉属于阴性;热或寒属于气厚之品,气温或气凉属于气薄之品。

五味当中,辛、甘之味属于阳性,能够温补、升散;酸味、苦味和咸味,都是属于阴性,酸味能够上涌,苦味能够泻火,咸味能够软坚。在五味之外,还有淡味,具有渗湿利水的作用。

由此可知,薄荷(辛凉)、菊花(甘平)可以清利头目,荷叶(辛凉)可升清益胃,生姜(辛温)可温中养胃;而茗茶(微苦寒)可消食清热、祛痰利肠,白芍(酸寒)可养阴生津,莲子(苦寒)能清心降火,海带(咸寒)能够消痰散结,西瓜(甘淡寒)能够益气生津,清暑利尿。

《内经》中的药食气味理论是中国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般规律,它是中药学和食疗养生学的理论基础,也是“药食同源”理论的根本所在。

中医治病,历来遵循两个重要原则:一是“食养正气”,即在身体无病的情况下,或日常养生,或身体虚弱需要补养的时候,要尽量用调整饮食的方法来扶持正气。二是“药以攻邪”,即在身体有病的时候,要用各种气味比较明显、功力比较大的药物来配伍组方,以祛除病邪。

无论是通过饮食调理还是用药物治疗,都必须首先了解饮食和药物的性味功能,才能正确运用,取得显著效果。

如果不分身体状况、疾病特点,无视体质类型、气候地域等差异,跟风似的听说什么好就一味地大吃特吃,时间长了,势必会吃出问题,也容易因为偏食某味而引起新的疾病发生。

多了解一些中医养生知识,就能增加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避免盲目跟风、盲从食疗,上当受骗。

来源:中华中医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3 0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