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869|回复: 0

立秋后养生方向需改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8-7 01: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20430000733_SFkfZ.jpeg


8月7日是“立秋”。中医专家提醒,虽然时至立秋,但天气仍处于二伏之中,而且要到8月13日才进入最热的三伏。因此立秋过后,防暑和除湿仍是养生保健的主题,同时要注意养护脾胃,別急著贴秋膘。

立秋养护脾胃是关键

虽然立秋意味著秋天的开始,但天气刚过小暑、大暑,气温上还没进入秋天,桑拿天、雷雨天气依然较多,天气闷热,因此近期还要注意防暑除湿,养护脾胃、预防胃肠疾病。

经过一个夏天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对较弱,因此饮食上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也不要暴饮暴食,少吃过凉的食物以及不好消化的食物。比较適合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莲子、扁豆、冬瓜等。

凉席预备“下岗”

专家指出,人们常说“春困秋乏夏打盹”,秋乏主要是夏天的困乏延续到秋天而导致的。要消除秋乏,最好的方法是適当运动 。立秋后虽然三伏天在即,闷热的天气依然比较多,但热浪有所消退,早晚气温相对低,因此可以在早晚適当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游泳等,注意不要过度运动,否则更容易感到困乏。

立秋后不要贪凉,长时间吹空调、风扇,或是在比较凉的夜间睡凉席,都可能导致局部酸疼、腹泻等问题。而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很容易因受凉而復发。

注意做好四方面调养

精神调养:宜安养神气,寧神定志,忌抑鬱恼怒,保持愉快的心情,以使肺气清肃,顺应秋季容平的气候特徵。

起居调养:宜早臥早起,早臥以顺应阳气的收敛,早起以使肺气得以舒展,防止收敛太过。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降水较多,天气也会转凉,此时要根据天气的变化適当添加衣服,以防感冒。

运动调养:立秋过后可逐渐增大运动量,可选择慢跑、散步、球类运动等,但仍应避免过度出汗,同时还可多做“鸣天鼓”等保健运动。

饮食调养:立秋节气因降水较多,湿气较重,饮食宜增咸减辛,助气补筋,以养脾胃。可適当少吃薑、葱、辣椒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咸味食物,如大麦、黑豆、豇豆等,多吃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小米、苡米、扁豆、砂仁等。

春捂秋冻需遵循

1、秋季天气骤然变凉,这时候人们的第一感觉就是寒冷,于是就有一些人急急忙忙地將厚衣服穿在身上,其实这种方式並不是好的养生之道。我们大家都经常听到一句谚语“春捂秋冻”。秋季穿衣也要顺应“阴津內蓄,阳气內收”的需要,適当地冻一冻。

2、因为微寒的刺激,可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增加皮肤的血流量,使皮肤代谢加快,机体耐寒能力增强。另外,晚秋天气较凉,也不要一下子穿得太多,捂得太严,避免过多出汗,使阴精耗伤、阳气外泄。但也不能冻得打寒战,这样不但不能增强抵抗力,反而会被冻出病来。

3、保健专家建议,在秋装的选择上,不能只著眼于实用、美观、得体,还应从有利于活动和健康的角度,充分考虑到舒適、保健、防护等方面的因素。否则,不仅会造成不便,甚至会危及健康。秋季服装款式以宽鬆为好,衣料以柔软下垂或棉布料为好。穿薄而多层套装的,比穿厚而单层的衣服保暖性能更好,而最外层的衣服应选用轻而能容纳大量气体的衣料。

4、“秋冻”也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在进入深秋时就要注意保暖。保健专家表示,“秋冻”不仅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上,还可引申为秋季的一种养生法则。例如睡觉时不要盖得太多,以免导致出汗。尤其是冷水浴,是符合“秋冻”的养生法则,应长期坚持。

立秋艾灸培补元气

现在的天气虽然有了些凉意,但还有些"暑气"没散,暑热中人的毛孔是张开的,皮肤的纹理比较疏鬆,容易受外界的邪气侵袭,出现头痛、恶寒、关节酸痛、腹痛腹泻等"阴暑"症状。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加大,脾胃容易在这种冷热刺激中发生不適。中医养生理念认为,这段时期不要贪饮凉食,多灸在大椎,关元,神闕,足三里等,不但有助于调理脾胃,也有利于阳气提升。减少秋燥的症状,初秋晚上睡觉时不要通宵吹空调和电扇,腹部和膝盖最好加盖薄被或者毛毯。

1、大椎穴

《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大椎穴又称“督阳之海”,能主宰全身,更是保健要穴。所以按摩、艾灸等可以起到提高人体免疫力,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取穴: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2、太白穴

太白是脾经的原穴,健脾补脾效果比其他穴位都强。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气不足、血有余,所以脾经常出现脾气虚的症状,我们常说的黄脸婆就是脾虚的象,每天按摩这个穴位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为脾经经气的供养之源。

取穴:在足內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蹠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3、关元穴

关元是小肠的募穴。意味著它是小肠的气积聚在腹部的穴位。《扁鹊心书》里面的,“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柱,久久不畏寒暑”,艾灸关元,不但可以疏通脉络、强壮腰脊,还可以很好地理气和血,补虚益损。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是元气出入的关卡。

有的人在艾灸的过程中,往往会大汗淋漓,湿透床单,艾灸一次出一次大汗,有许多顾客很顾虑,如此出汗身体是否会虚脱?会不会对身体有害?这种现象是艾灸改善体质、扶正祛邪、祛病疗疾的效果反应,无需顾虑继续施灸,隨著施灸的药力不断增强,排出的浊水、浊气、废血越来越多,臟腑逐渐恢復功能,许多顾客伴隨疲劳、头晕、失眠、旧病復发、疼痛、上火、长痘、起泡、全身长红疹、肌肤瘙痒、发烧、长时间类似感冒症状、怕冷、全身浮肿、脾气越来越急躁,等许多不舒服的难受症状。

这是艾灸之火力、药力使隱藏在臟腑深处疾患,功拔到体表,但还没有完全排出体外的表现症状,是非常好的效果体现。正所谓《扁鹊新书》所说:“温养阳气,禁戒寒凉。以灼艾为第一。”用艾之火力艾灸,能透入到肝臟、脾臟、肾臟、心臟、肺臟,能温通人体十二经络,经络通畅,气血运行,病邪自然退去,身体康復如同反手掌一样简单。

艾灸疗法使人体大量出汗,排出的是臟腑、血液和细胞里的浊水,与桑拿、烤电、运动…等发热出汗完全不同,排出的汗水深度位置完全不同。

根据搜狐、99健康网等综合采编

【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6-16 13: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