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涵盖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后,“一带一路”从“中国倡议”走向了“国际共识”,驱动中国和世界步入全球化的“中国时刻”。
近年来,“一带一路”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的深入结合,快速推动着我国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促进我国制造业逐渐走向制造强国的目标。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企业,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走出了国门,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构建起对外开放新格局,充分展示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实力。
商务部副部长钱克明表示,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同时,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工作,特别是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对外投资,要审慎决策,防范风险。
有记者问:注意到发布会说对外投资的时候,讲到了上半年下降了42.9%,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了有效遏制,请问怎么理解这句话?另外,最近对一些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市场上有一些传言,想请问怎么看,是不是商务部作为对外投资主管部门之一也会对它采取一些措施,具体是什么样的措施?
钱克明称,今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降,有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因素。这个跟我们外贸相反,外贸增长比较快,是前期基数比较低,对外直接投资同比下降是去年基数比较高。除了这个因素之外,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国内的经济状况向好,去年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今年上半年看,各种指标都在趋好,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还超过了预期。简单说,国内的钱好赚了,对外投资的意愿就没有那么强了。
第二,国际上的投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有很多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包括加大了对外资的安全审查等等。
第三,出台了一些调控措施,推动引导企业对外投资更趋理性,特别是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核,引导企业投向实体经济,尽量减少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投资。
钱克明称,从总体看,下降的部分主要是上述点到的这几个领域,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实体经济的对外投资,下降得并不多,现在还比较稳定。
钱克明强调,中国政府鼓励有实力、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走出去”,这个政策没有变,也不会变。今后,将继续推动对外投资便利化,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事中事后的监管,引导对外投资健康有序发展。
钱克明表示,对企业“走出去”,对于符合国内法律法规、国际通行规则,还有市场原则,开展真实、合规的对外投资,都是鼓励的。特别是对“一带一路”,对国际产能合作,对有利于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包括东中西产业梯度发展的对外投资,都是鼓励的。同时,也将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对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工作,确保对外投资健康规范有序发展,特别是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领域的对外投资,建议相关企业还是要审慎决策,防范风险。
隆国强补充到,中国今年上半年对外投资出现42%的下降,特别引人注目,怎么看这个现象?首先要看到,一个国家对外投资的短期波动其实是很常见的,比如说德国,德国2015年对外投资是933亿美元,2016年下降到346亿美元,下降了63%,德国也是大国,但是好像没有太多人关注这个事。中国这些年对外投资一路高歌猛进,增长很快,所以大家习惯于增长,而不习惯于波动,对上半年数据的变动特别敏感。其实看看去年,有一个企业的对外并购项目460亿美元,这么大的金额,占到去年新增对外投资额的82%,今年没有这么一个大项目,统计数据就掉下来了。当然还有刚才钱部长说的三个非常重要的宏观原因。所以,要用平常心来看待对外投资的短期波动。
隆国强表示,中国现在处在这个发展阶段,资本项目还没有实现完全可兑换,所以政府对跨境投资进行适当的管理和规范引导是十分必要的。从宏观上看,任何一个国家都要避免跨境资本流动的“大进大出”。全球经济在战后每十年左右就有一次金融危机,这些金融危机有很多是源于资金跨境流动大进大出。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持金融稳定、避免金融风险至关重要。前些年大量的所谓“热钱”流入,他记得当时市场对中国政府进行适当的管理也提出了问题;前年、去年确实出现了一些非理性的对外资金流出,所以进行适当的管理从宏观上来说是有必要的。从微观上来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历史短、经验不足、人才不足,前些年对外投资也是有很多教训的,政府对这些企业适当的提醒、适当的引导,有助于企业能够更加全面地评估和规避对外投资的风险,提高对外投资成功率。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陌生的海外市场充满激烈竞争,诸多不明因素也会导致开拓海外市场的不可预测、不可掌控性,不熟悉的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规范规程、错综复杂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等因素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风险。作为曾经与国内企业合作了20多个海外项目(项目金额累计达5000多万美元)的霍尼韦尔特性材料和技术集团的亚太区领头人,笔者看到了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快速成长,同时,也有一些思考与观察。在此,笔者将自己的一些所想所感做些总结,希望与国内企业共同探讨,给正在“走出去”的企业一些借鉴和启迪。
一是环境因素。海外建设与所在国家经济状况紧密相关,需要对该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当地法律法规、物价水平、税收水平、货币汇率,以及物流和生态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由于每个国家的环境因素都不同,对合作的技术方案、报价编制、质保期、外汇比例等要有严格约定,如何在满足当地法律法规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合法地进行装备制造业建设?管理者对这个问题要深入思考。
二是技术因素。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制造业客户的要求还停留在够用就行的状态,并且习惯了向厂商要求技术支持和服务免费,以降低自己在制造装备上的成本,但此惯性依附关系很难在海外建设上沿袭。以工业自动化厂商为例,“走出去”之后会碰到很多问题:其一这些工业自动化供应商自己体量还不够大,还很难大规模在海外扩张人员和服务;其二因为语言和文化差异,与海外用户沟通会存在大量问题;其三,工业自动化厂商的产品所使用的技术是否具有国际先进性,是否可以满足海外用户的低维护、高品质要求?
三是管理因素。海外投资建设工程承包中,很多国家普遍采用英美等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而国内企业大多数参考国内的技术标准,对于海外的技术标准并不熟悉,缺乏运用国际通行技术标准进行EPC(工程总承包)管理,缺乏海外采购途径和采购经验,更缺少先进的信息管理体系及系统,尤其是化工、造纸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这些都会造成国内企业在海外建设时碰壁。
四是人才因素。国际工程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取决于公司国际化的视野和立足于打造国际化企业的决心。目前,国内公司在相关人才的引进、挖掘、培养和储备方面的情况并不乐观。人才短缺,尤其是既懂技术又懂国际商务的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由于国内公司目前总体上缺少国际工程锻炼的平台,人员“走出去”的机会创造不足,广大员工对于投身海外工作的负面情绪占据主导。这些负面情绪主要集中在对国外工作的人身安全的顾虑,对自身家庭生活、海外生活不适应和沟通交流困难的顾虑,以及海外工作待遇的顾虑等多个方面。
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建设成为海外投资中多方合作的经典案例,在该项目实施中,华为、霍尼韦尔与施工方共同合作,解决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建设中遇到的诸多难题。
针对此四大关键因素,笔者建议国内企业可以从一些成功的海外投资案例中获得经验。比如,已累计输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迄今已使我国25个省份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5亿多人口受益,并在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节能减排、保障国计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A、B、C线的建设过程中,曾面临建设时间紧、协调难度大、人力资源紧张、物料运输困难、标准规范不一致、语言交流不畅通、法律法规不熟悉等典型的海外建设困难和挑战。最后,通过和领先的中国企业及跨国企业通力合作,项目人员才在保障项目长期、平稳、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在重要时间节点之前成功交付项目。
因此,为应对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的挑战,建议尽量与具有丰富经验的EPC公司合作,这些EPC公司具有丰富海外项目建设经验,熟悉当地法律法规,而且,他们都具有一定的海外品牌效应,其优质的全球化合作伙伴也会为海外项目的实施提供保障。
在人才因素和技术因素上,国内企业可以考虑与一些全球化技术和产品企业合作。这里所谈到的全球化企业并不只是特指外企,类似华为、联想这样的国内企业也都拥有全球化布局的能力。无论国内企业建设到哪里,全球化企业都会有技术、服务人员跟到哪里,笔者相信大多数参与过海外项目的国内企业都能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比如国内的杰瑞集团,在海外石油天然气EPC项目建设中,就选择了霍尼韦尔来做合作伙伴,无论他们的EPC项目建设在哪里,霍尼韦尔的技术人员就能服务到哪里。国内的惠生工程,在今年5月份与霍尼韦尔达成一项海外合作协议,以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拓展。据悉,惠生工程的海外EPC业务目前已经占到50%的份额。
可以看到,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的装备业正逐渐走出国门,但面临的挑战还是存在的。挑战即机遇,越来越多国内企业的勇者,正在筹划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如何最大化规避风险,顺利帮助其他国家改善基础制造业建设等问题有清晰的思考。
根据中新网等采编【版权所有,文章观点不代表华发网官方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