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735|回复: 0

中菜英译展现的文化自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0 23: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jpg


2017年12月1日起,相关部门研议多年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以下略作“英译规范”)正式实施。这份涵盖交通、旅游、文化、教育等13个领域的英文译写标准,提供了常用的3500余条规范译文。

新闻发布后,不久即刷爆微信朋友圈,新闻媒体、微博网站也都争相报导,“永别了,神翻译”“别了,神翻译!麻辣烫、拉面都有了规范英文名了,好有趣”“今日起,麻辣烫、拉面、烤串有国家标准的英文名啦!再见,夫妻lung slice”,纷纷现身标题,显示这个议题众所关切。

2017年6月20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联合发布了“英译规范”,多名研究专家一致推荐,以汉语拼音译写源自中国、深具中国特色的词汇,如“围棋”(weiqi)、“豆腐”(doufu)、“拉面”(lamian noodles)、“馄饨”(huntun)等。这则新闻当时就已经红遍了大半的微信微博和媒体网站,其纸质版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指南》,也于发布会前数月就由外研社出版。

我出身词典学,研究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多年,发表过一些相关的学术论文与科普文章,长年来主张的,就是这样一种向“异化”倾斜、朝我们语言靠拢、展现本族文化自信的翻译策略。

讲得浅白一点,在把中国特色的词语翻成英文时,我们无须过度迁就英语人士的接受程度,可以尽量顺应我们中文的语言特点,具体操作的方法,就是通过音译(汉语拼音)与借译(逐字翻译),来传达汉语词汇的原汁原味。

这样的做法,并不是盲目的自我膨胀,更非唯我独尊,而是客观地体察语言现状之后,所得致的通则与规律。

先以“春节”为例。春节是个深具中国特色的节日,传统上,英语世界用得最多、最广的翻译,是采取“归化”策略的Chinese New Year(中国新年)。所谓归化,就是向他们靠拢,以他们的语言为主要依归,译文要尽可能地英文地道。英语世界本来就有New Year(新年)的说法,冠以Chinese(中国的)修饰,新构成的词组Chinese New Year(中国的新年;中国新年),对英语人士而言,就是一个几乎感觉不到外国味的归化词。

然而,“春节”的英译在国内的标准答案却并非如此,而是个“中度异化”的借译词Spring Festival(春天的节日)。“春”的英文是spring,“节”的英文是festival,“春节”逐字翻译而成Spring Festival。英文的Spring Festival借译自中文的“春节”,此即中度异化的展现。也就是说,个别的单词,都是英文既有的词语,全新的组合,却因向我们中文的概念结构倾斜,对英语人士而言,可能存在着些许(中度)的异质感(异化)。

至于重度异化的“春节”英译,就是以汉语拼音转写的音译词Chunjie了。绝大多数的英语人士看到Chunjie,都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Chunjie给了他们明显(重度)的异质感(异化)。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外国词语,非得查阅词典或上网搜索,否则无法了解其义。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看到了Chunjie,肯定也不免满腹狐疑:“春节”的英译怎么可能直接诉诸语音、采用汉语拼音?答案是肯定的。这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良有所本。英国权威的《柯林斯英语词典》(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就以主词条(main entry)收录了Chunjie,并以26个单词的篇幅,给Chunjie做了精简翔实的定义。

回到甫于日前正式公告施行的“英译规范”。一些汉语文化特色词的英译,采取的就是如Chunjie(春节)般、重度异化的音译策略,如“围棋”(weiqi)、“豆腐”(doufu)、“拉面”(lamian noodles)、“馄饨”(huntun)。

这样的做法,赞成者有之,质疑者相信也不在少数。我们不妨先看一组数据。

近些年来,英语世界最大、最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即OED)新收录了不少中国文化特色词,词典还附上了实际使用的丰富例证,如jiaozi(饺子)、wuxia(武侠)、tui na(推拿)、qipao(旗袍)、guanxi(关系)、goji berry(枸杞)、char siu(叉烧)、siu mei(烧味)、yum cha(饮茶)、milk tea(奶茶)、dai pai dong(大排档)等。除了少数是中度异化的借译词之外(如milk tea “奶茶”),大部分都是重度异化的音译词(多源自普通话与广东话)。

针对“英译规范”里的这些围棋、豆腐、拉面、馄饨的翻译,或曰,“围棋”的英文,不是源自日文的go吗?怎么会是汉语拼音的weiqi呢?“豆腐”的英文,不是源自日文的tofu、或行之有年的bean curd(豆制凝乳)吗?怎么另创了一个汉语拼音的doufu?“拉面”的英文,不是源自日文的ramen、或是英译的hand-pulled noodles(手拉面条)吗?怎么可能是汉语拼音的lamian?“馄饨”的英文,不是早有源自粤语的wonton,为何还用汉语拼音的huntun?

的确,围棋、豆腐、拉面、馄饨这几个文化特色词,原本就已经有了固定、常见的英译,“英译规范”的作法,除了延续主流的音译策略之外,还更进一步,把文化主体性列入考虑,藉此正本清源。围棋、豆腐、拉面均源自中国,其常用的英译go、tofu、ramen也最终源自中文,当代中国视角的围棋、豆腐、拉面,用的理当是汉语拼音的weiqi、doufu、lamian。至于馄饨的英译,源自粤语的wonton或可保留给“云吞”,汉语拼音的huntun就用来指称一般的“馄饨”。

或论,这些概念事物,英文已有现成的词汇,何苦另起炉灶,徒增困扰?非也。英文海纳百川,包容性极强,即使现成的词汇能表达相关的概念事物,英文还是乐于接受新的同义词。兹举一例。英文里表“少量、些微”的字眼相当多,但它还是向日文借了一个skosh(“少し”,日文罗马字作sukoshi),这还是个用得颇为普遍的词语。

OED和“英译规范”这样的作法,事实上再正常不过。鉴往知来,放眼世界,诉诸音译,是翻译文化特色词常见的策略。文化特色词有其特殊性,在翻成英文时,国际惯例的首选就是音译。音译不仅自然直觉,又能最大限度保留原汁原味。

不过国人对音译的反应,似乎是质疑强过认可,批评多于肯定。许多人认为音译谁都会,简单直白,毫无学问可言,而且音译出来的全新说法,外籍人士不会懂。即使众多证据摆在眼前,迟疑否定之声,依旧挥之不去。

文化自信并不是文化自大。过去的我们,因种种原因在欧美面前或许自信不足,现在咱们中国的国力日强,文化自信也随之而来,但这并不是文化自大,而是回归平常心,是个本该就有的态度。

我们正视自己的价值,在汉英词汇的翻译上依循语言的规律,顺天应地,不卑不亢。见微知著,在“英译规范”的这件事情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可长可久的方向。

来源:南方周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6: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