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打仗那就是人海战,成千上万的士兵搅和在一起互相厮杀,不论是战败方还是战胜方都死伤无数、尸横遍野,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没有谁能毫发无损、全身而退,战场上血流成河那都不是一个夸张的形容词,所以如何处理这些死尸就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尸体可能引发瘟疫造成更大的伤亡,尸体处理必须迅速,那么古代士兵尸体是怎么处理的呢? 原创文章,《我要见湿座》授权发布,请勿转载。 有个成语是这样说的,马革裹尸,那么战场上战死是不是真的会用马皮裹起来,送回自己的老家,落叶归根呢?这个大家恐怕就想多了,哪来的那么多马皮,如果都想裹张马皮,马都想骂一句,把皮卖给你行不,这么好的待遇只有那些高级将领才会享受,而且还有一个关键条件,那就是裹的得是获胜一方,不然就由不得你了。而绝大多数的士兵都会被批量运走,在一个地方统一土葬,所以各地都会考古发现各种万人坑,而那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就将战争对士兵、百姓生命的无情摧残体现得淋漓尽致。不过土葬也可能会带来细菌的传播,污染河水和土地,除了土葬,在古代战争中也常常用火葬来处理尸体,这样更加的方便、快速、节省人力,在战国著名的长平之战中,赵国士兵被斩首50多万,大量的尸体焚烧成灰。 无论是掩埋还是焚烧都还算比较人道的做法,至少没有曝尸荒野,杜甫《兵车行》里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这些尸体就无人处理,任由飞禽走兽咬食。除了没人管,其他在古代还有很变态的做法,比如为了嘲讽敌方,也曾盛行一种残忍的“骷髅堆”,也叫“筑京观”,就是将敌方战死士兵的尸体和泥土混杂在一起堆成一个大尸堆,以炫耀战果。比如,隋朝时隋炀帝远征高句丽失败,对方就在战场上筑起了“骷髅堆”,把隋炀帝气得不轻。到了清朝,清政府认为这样的行为过于不尊重死者,于是就其它取消了,毕竟对战死士兵尸体保持尊重是一支军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俗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战乱之中有多少人能够保全自己呢?很多民族讲究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征战沙场客死他乡,尸体又惨遭侮辱,这些伤痛远比战争本身要残酷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