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出席仪式嘉宾合影留念,左起:林幸谦、锺玲、颜慧、刘庆、杨芷兰、乐美德、钱大康、张乐翔
由香港浸会大学(浸大)文学院主办的第七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以下简称「红楼梦奖」)昨日於尖沙咀举行颁奖仪式,凭藉小说《唇典》获得首奖的作家刘庆抵港领奖。
具史诗般宏大气魄
「我有幸闯入了萨满诗篇这个秘藏的花园和宝库,得以任意地采摘花朵装扮自己的花篮,用那些宝石般的句子照亮我自己的语言。」在颁奖仪式中,内地作家刘庆如是说。刘庆出生於吉林省,现任华商晨报社执行社长、总编辑。他於一九八七年开始发表诗作,一九九八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风过白榆》。是次获得「红楼梦奖」的作品《唇典》是他的第五部长篇小说,曾获东北文学奖、长白山文艺奖、吉林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出席昨日颁奖礼的嘉宾包括康文署署理副署长(文化)杨芷兰、浸大校长钱大康、文学院院长乐美德及「红楼梦奖」创办人锺玲、召集人林幸谦。杨芷兰为刘庆颁发奖座、钱大康为刘庆颁发证书、乐美德为刘庆颁发奖金。
小说《唇典》主要讲述了大萨满李良的大弟子,一个命定的萨满─满斗,用一生来拒绝成为萨满的命运,作者将东北传统的萨满文化与恢宏的历史背景相结合。第七届「红楼梦奖」决策委员会主席、作家锺玲表示:「《唇典》有史诗一般的宏大气魄,描写东北满族乌拉雅族人八十年的艰苦经验。透过七、八位主要人物描写他们在苦难中成长、承受艰辛的勇气,也写民族气节。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解放前东北的多元种族交流情况,也表现了人性的坚忍和光辉。」出席颁奖礼的嘉宾还有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颜慧,「红楼梦奖」赞助人张大朋代表张乐翔。
创作痕迹越少越好
这部小说是刘庆构思五年、写作十年的作品,「唇典引用口口相传之意,在写作中,我希望《唇典》能够因为接引和借助神明和神灵的力量,让小说有新的叙事系统,换一个视角看人生,多一些神性、理性、血性和诗性。」在接受大公报记者访问时,刘庆说:「一部二十万字的小说,最多五万字是激情写就的,另外的十五万字需要有漫长的创作过程。但另一方面,像《唇典》这样的书。在写作到三分之一时,书中的人物均已经有了自己的命运和性格,生活的逻辑和轨迹已经不再受当初预设的控制。我认为作家有时是在提笔下人物完成他们的命运,创作的痕迹则是越少越好。」
作家在写作关於东北的内容时,往往会陷入描写「原住民文化」抑或是「移民文化」的困惑,刘庆亦不例外,他道出了解决这一矛盾的「秘诀」,「我所找到的办法,是将这片土地当成人来写,这就要求土地本身有性格、故事、思想。萨满这个故事就是这样,是以地域为主的思想线。」
浸大文学院於二○○六年创办「红楼梦奖」,每两年举行一次,旨在奖励世界各地出版成书的杰出华文长篇小说创作,藉以提升华文长篇小说创作的水准,首奖奖金三十万港元。除了出席颁奖礼外,刘庆还将主讲两个公开讲座,包括「白山黑水间的圣灵之光」和「灵魂之约─我与《唇典》」,分别於浸会大学逸夫校园行政楼五楼和中央图书馆地下演讲厅开讲,详情请浏览网站redchamber.hkbu.edu.hk。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