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姑苏小吃种类繁多,各有考究
据说康熙皇帝第三次南巡时,曾奇怪苏州人「每日必五餐」的习俗,认为是「以口腹累人」。但《清稗类钞》中又纠正说,其实苏州人早、晚两顿吃粥和泡饭,只有中午一顿正儿八经吃饭、吃菜。苏州人究竟一天吃五顿还是一顿?以上迷惑与苏州丰富的小吃文化有关。老苏州朱军以「老凡」为笔名,在《小吃记》一书中将苏州小吃古往今来,一年四季的各种名堂为外人细细道来。
「点心」一词来源为何?民间故事不少,作者从宋代笔记《能改斋漫录》中以「早餐小食」为点心,说到梁红玉亲手下厨,制作糕饼送到战场鼓励抗金将士的传说,将「点心」的词义从「点点心意」衍生到「点饥」—饥肠辘辘时给予一点心理安慰。苏州点心按一日中的时段可分为「早点心」(早餐)、午後三点吃的点心、临睡前的「夜点心」(夜宵),另外还有出门带的「乾点心」,待客品茗时摆的「茶点心」等,五花八门,难怪皇帝搞不清了。
说是「小吃记」,其实作者省略了苏州的糖果糕点、茶点路食和筵席船点,而将笔墨集中到传统点心店和路边摊供应的点心上,很接地气。即便如此,书中从面条,面粉做的点心,米粉做的点心谈到时令点心与「流动的点心」,品种繁多,讲究也繁多。面条部分从面汤、面条、浇头说到面馆风情,面条传说,最後还附上代表性的「十碗面」的简介:枫镇大面、奥灶面、虾蟹两面黄、焖肉面、葱油面、三虾面、双凤羊肉面、卤鸭面、炒肉面、烂糊面。面点部分介绍饼(如蟹壳黄、面衣饼、老虎脚爪)、馒头(包括带馅和不带馅的)、馄饨、饺子等面粉做的点心。[米]粉点部分聚焦糯米粉、粳米粉做的各色糕团。时令点心描绘青团、糉子、八宝饭和酒酿,而「流动的点心」指沿街叫卖的茶叶蛋、豆腐花、豆豆(如笋豆、兰花豆、奶油五香豆)和小吃中的「四大汤王」(油豆腐线粉汤、咖喱牛肉汤、鸡鸭血汤和藏书羊汤)。
身为土生土长的苏州人,作者从小吃着本地小吃长大,「家学渊源」再加上自己钻研,对点心牵扯的风土人情了如指掌,如痴如醉。说到糕团,他说带馅的叫「团」,如「汤团」(普通话中的「汤圆」),不带馅的叫「圆」(如「酒酿圆子」)。虽然糕团并提,但糕一般是甜口,团却馅料丰富,可甜可咸,可荤可素。还有,尽管糕团花样繁多,苏州烹饪传统奉行取材天然,「一色一香」、「不时不食」的原则。红色用红麯米、玫瑰花,黄色用桂花、南瓜、乾炒白芝麻和橘皮,绿色用薄荷、菜汁、青梅等,黑色用黑芝麻和大黑枣染色。近年来,染褐色除了豆沙还用可可,白色用松子、瓜仁。而且一糕一味一种香:红色玫瑰酱,绿色薄荷末,褐色枣泥或豆沙,白色用甜桂花,玉色用咸桂花等。
作者着墨最多的当数汤面。他引经据典,从「皇帝情结」浓厚、和乾隆皇帝挂鈎的「昆山奥灶面」和「枫镇大面」,「鸳鸯蝴蝶派」朱枫隐的《饕餮家言》一直谈到陆文夫《美食家》。其中的风俗人情引人入胜。如,「浇头」其实是「桥头」,因为汤面捞到碗中後,煮面师傅会搭成「拱桥」状,将鱼、肉或其他小菜放到面上,就是「桥头」或盖浇;如果小菜另外盛放,吃面时用筷子夹起进食,就是「过桥」。不带浇头的光面为何称「阳春面」?作者说,「阳春」之下无「白雪」,自然就「光」了。旧时为了顾全顾客的面子,不叫「光面」,而称为「阳春」或「飞浇」面。
苏州曾祖父在世时,曾教导父亲,下午出门小吃,如只叫阳春面,他人问起就该含糊其辞,说「吃点心」就行,因为只吃「光面」是很没面子的事情。太公可谓深谙世情,揭示苏州人精致生活背後的苦衷和小心思。作者称:「於苏州人而言,点心不仅是一种满足视、听、嗅、味、触五觉的吃食,而且还是人际交往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必备之物」。此言诚然。但在肯定苏州人「寓乐於吃,寓文於食,在吃中感受生活情趣」的精神生活的同时,也不必「为亲者讳」,对饮食背後的心理需求避而不谈。
书中不也写到老吃客在面馆能少花钱,不动声色之间占便宜吃饱、吃好的精彩故事吗?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