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47|回复: 0

「高大宜」选曲显心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4 2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61「高大宜」選曲顯心思.jpg

  图:「高大宜」是世界一流的四重奏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邀得国际知名的高大宜弦乐四重奏在十一月下旬来港举行一场音乐会。这个以作曲家兼音乐教育家高大宜(Kodaly)命名的弦乐组合,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成立以来,人事固然屡有变迁,目下资历最深者是一九八○年加入的第一小提琴法瓦伊,而资历最浅者是二○一五年才加入的第二小提琴邦戈。不过,目下这个组合仍然算得上是世界一流的四重奏。

  「高大宜」今次来港,将会演奏三位名家的经典作品,计有:海顿《G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七十七之一)、莫扎特《第十七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K四五八)「狩猎」、贝多芬《E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五十九之二)「拉祖莫夫斯基」。

  《降B大调》与狩猎无关

  「高大宜」的选曲颇显心思。表面看来,这三首乐曲固然是名作,但彼此似乎没有关连。岂不知从弦乐四重奏发展史来看,三者颇有关连。当十八世纪快要结束时,也即是莫扎特(一七五六至九一)英年早逝後,老前辈海顿(一七三二至一八○九)正忙於创作他最後一轮的弦乐四重奏;後起之秀贝多芬(一七七○至一八二七)才开始进入弦乐四重奏的中期创作。一老一少,倒也相映成趣。把这三首乐曲放在同一音乐会演奏,有利於观众理解那段时期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脉络。

  再者,莫扎特的《第十七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K四五八)「狩猎」,就是送给海顿的六首四重奏的第四首,其他依次是《G大调》、《D小调》、《降E大调》、《A大调》、《C大调》。这一套六首乐曲,於一七八二年十二月动笔,至八五年一月全套完成,而中间偶有停顿。至於「高大宜」选奏的《降B大调》,亦即当中的第四首,是在八四年十一月完成。这六首作品初演时虽然得不到一致的赞赏,但确实把弦乐四重奏这个乐种带至新境界,也充分展现了莫扎特的旷世才华。

  单以《降B大调》而言,此曲是首轻快之作。乐曲的副题「狩猎」,并非莫扎特亲提,而是後人附加。其实此曲与狩猎完全无关,将之称作「狩猎」,是因为曲内有常用於狩猎的号角声。切勿奇怪,弦乐四重奏何以有号角声?

  原来不是,曲里是以第一小提琴所拉出的颠音,扮作号角声,藉此凸显欢愉气氛。第一乐章结束前有一段很长的尾声。以莫扎特的创作风格而言,这段尾声长得有点不寻常,相信作用是承接较早前出现的「狩猎」主题。乐曲随後是一首小步舞曲,但以莫扎特所作过的众多小步舞曲来说,这一首不见得是上佳之作,有点繁复而凌乱,一时间不易掌握。反观随之而来的慢乐章,是这套六首四重奏当中唯一真正的慢板,而且是一个具有庄严主题的慢板。到了终章,乐曲马上转回第一乐章时的欢欣情绪。不过,最有趣的地方是在这段乐曲里,莫扎特好像故意模仿海顿的风格,为这套送给海顿的四重奏具备多一点海顿特色。

  《G大调》海顿晚期佳作

  《G大调弦乐四重奏》是海顿晚期两首同类作品之一,编号是「作品七十七之一」;另一首是《F大调》,编号是「作品七十七之二」。如果最後一首四重奏(作品一○八)因未完成而不算在内,《G大调》和《F大调》是海顿一生所作的最後两首四重奏。按照海顿的习惯,他喜欢把每六首四重奏集成一套;为何「作品七十七」只有两首而不是六首?为此,专家大都推论,海顿年迈而事忙,又或神倦形乏,难花心神创作四重奏;但另有专家臆猜,海顿当听过甚至看过贝多芬的四重奏後,觉得後浪推前浪,四重奏的创作,好应留给後辈,不应再与争锋。

  不过,这并不是说,最後的两首即《G大调》和《F大调》,已经变成强弩之末,比海顿的同类前作逊色。反之,两者同属佳作。单以《G大调》而言,此曲织体丰富多元,具有维也纳特色。乐迷欣赏时或可留意曲内一些精彩部分,例如第一乐章既有步操亦有舞蹈感觉的奏鸣曲、第二乐章里恍似合唱、对唱的乐段、略带小步舞曲色彩及稍具匈牙利民谣的谐谑曲、主题归於单一的终曲等。

  至於贝多芬《E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五十九之二)「拉祖莫夫斯基」,更是室乐音乐会的常演曲目。此曲是一八○八年间贝多芬受拉祖莫夫斯基伯爵所约而写就的三首四重奏之一,而这段时间是贝多芬的创作中期,与《英雄交响曲》等名曲同期。此曲当然有不少值得注意的地方,包括第二乐章里令人联想到圣咏的乐句,恍似与随後《A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一三二)里面所浮现的圣咏前後呼应,以及第四乐章里为了顺应伯爵爷的强硬要求,把俄罗斯民谣写於曲内。

  不过,最值得注意之处是学者Joseph Kerman在其权威着作《The Beethoven Quartets》指出,贝多芬似乎致力把人的感悟特质呈现於艺术,而这种感悟是他因失聪及创作的魔力而与世隔绝後所达至的境界。在作曲家本人看来,这种感悟或许就是他所认定的英雄观念的精髓。Kerman甚至认为,呈现眼前的《E小调》,不再是一首乐曲,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是身边一个既有特质又可亲近的人。

  未知观众欣赏「高大宜」演绎此曲时,是否感受到音乐里真有Kerman所指的人吗?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1-21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