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Cleo(中)守住主人的家,她与孩子的关系令人动容
导演艾方素卡朗(Alfonso Cuaron)自千禧年前後的《衰仔失乐园》(Y tu mama tambien),终於回到墨西哥执导新作《罗马》(Roma)。这出作品虽然有影片串流网站Netflix出资,但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没有把它拒诸门外,最後更夺得金狮奖。
《罗马》带有半自传元素,故事发生在一九七○年中至一九七一年中,大约是艾方素卡朗的童年时代。医生Antonio一家是墨西哥城的一个中产家庭,除了他,家庭成员包括其妻Sofia、四个孩子,以及Sofia的母亲,还有一条四处便溺的狗Borras。另外就是两个女仆Cleo及Adela,她们都是来自乡村,两人之间大多是用土话Mixtec交谈,她们的样子看来也接近印第安人。
Antonio经常不在家,这次更说要去加拿大出差几个星期,不过真相并非如此。Cleo及Adela都有男朋友,Cleo的男朋友Fermin是沉醉东方武术的穷小子,Cleo珠胎暗结,Fermin却一走了之。家庭之外,墨西哥正经历动荡,城市有大学生冒着生命危险示威,乡郊则有政府任意侵占土地,游击队肆虐。Cleo看着这个家庭的中产生活面临崩溃,自己的肚皮又一天一天地大。
黑白摄影精湛
这部影片以女仆Cleo的角度,去看一个中产家庭以及当代的墨西哥政局,所以《罗马》的时局描写,存在一点平民的冷眼旁观,除非杀到埋身。不过作为香港人,最近又看了一部以菲佣在香港为题材的电影《沦落人》,很自然就联想到Cleo和这家人,实在颇像菲佣与香港家庭的关系,尤其是这家人是明显的「白」,和Cleo及Adela在外观及身形上都有明显差异。而且笔者也觉得本片写主仆关系,其实是比《沦落人》或《爸妈不在家》更加踏实,另外两部片始终无法避免华人对菲律宾人那种造作的温情及怜悯。
本片在港上画时,是和Netflix同步上架,亦即是当下就可以在Netflix看到《罗马》,而Netflix的最低月费,只不过是一张戏票的价钱,甚至更低。不过正如很多朋友所说,本片在大银幕看肯定较好,笔者在家看了几分钟,便决定要到戏院看。
精湛的黑白摄影是本片一大卖点,亦是值得在戏院看的重要理由。和卡朗合作了二十多年的摄影指导Emmanuel Lubezki和他夹不到期,结果卡朗亲自担任摄影指导,当然,拍摄时会有操作人员去帮他。全片用六十五米厘菲林拍摄,不过转了做数码制式後,笔者所拣的戏院似乎又放映不到高解像菲林的幼细,黑白反差也不算特别抢眼。
场面调度出色
就笔者的口味而言,这部影片的黑白摄影算不上超班,亦难以理解不少影迷对黑白有如斯迷恋。不是说个人喜欢彩色片多过黑白片,就不准人喜欢黑白,也不表示笔者抗拒黑白片。只是发觉有种倾向,就是有人去拍黑白片,便会有人毫无保留地喜欢,中间不能存在任何批评的空间,因为你一批评一部片为什麽用黑白,就彷佛代表你食古不化或没有品味。或者在黑白片复兴的同时,我们更加需要整合一套评论黑白电影摄影的美学标准。
本片的场面调度非常出色,然而笔者想把「场面调度」这个概念延伸,提出微观及宏观的场面调度。微观的场面调度亦即是传统之中,如何铺排一个镜头,这亦与长镜头(时间上的长)几乎是难以分割。没有认真数过,但本片的长镜头颇多,包括高潮的一个(恕不剧透)。本片的「微观」场面调度在於观众不会立刻知道这个镜头有什麽目的,要等一点时间让事情发生,才见到此镜头成就的「大事」。同样,镜头的完结又不会和期望一样。
至於「宏观」上,亦即是笔者想穿凿附会的,就是影片用了很多时间去「入局」,基本上头四十分钟笔者还看不出影片有什麽主题,或者主要的剧情及冲突点是什麽。最多见到的是Cleo每天的日常工作,然而故事到中段逐渐明朗时,你会明白最初四十分钟的铺排不是浪费,好些情节及细节已蕴含其中。假如你在戏院看完一次,也值得回家再看一次,假如影片打动到你的话。
但抽离一点去看,笔者觉得《罗马》余韵颇弱,於观影一刻,会令人专心去看其摄影或场面调度,但看完就没有几多感觉。笔者的解释是,本片不过是一个通俗片的题材,有经过精心重构出来的细腻,但不深刻。或者个人口味真的觉得上世纪七十年代,里普斯坦(Arturo Ripstein)拍了不少更有内涵的彩色片。除了想和意大利新写实主义拉上关系,笔者对本片故意选用黑白摄影不予认同。
这阵子,墨西哥有另一部电影《名媛堕落》(The Good Girls),以一九八二年墨西哥金融危机为题材,人物以贵妇作中心,叙述一个上流家庭蒙难的故事。阶级及时代有些微差别,片子也是用彩色拍摄,将来在港放映时,值得拿来和《罗马》比较。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