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潘迪华延续Big Band梦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深受爵士乐影响的「老上海」音乐推动了香港的音乐发展,在其後的数十年间,老上海的格调不仅成了一代人的共同回忆,更奠定了港人对於中国流行音乐的初始认知,并继承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在这个延续进程中,潘迪华在六十年代出版「中曲西词」专辑向国外推广不遗余力。
潘迪华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出道,在乐坛至今已六十载,深受晚辈爱戴,大家喜欢亲昵称她「潘姐姐」。专访当天,潘姐姐优雅坐在窗边,若有所思地望向窗外风景。一刹那彷佛时光倒流,眼前出现了一位来自上海滩风情万种的曼妙女子。
「天涯歌女」独闯伦敦
潘姐姐自称是「天涯歌女」,她曾独闯伦敦,以「中曲西词」将多首中文歌曲配上英文歌词出版专辑,颇受欢迎,因此六十年代中曲西词的唱片开始风行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潘姐姐回顾:「五十年代香港钻石唱片公司成立(现为环球唱片公司)签了一班都是翻唱英文歌为主的歌手。当我加盟钻石公司时,我在外地以中曲西词演唱已薄有名气,因此极力主张相反地用英文歌词配唱我们的中文歌曲出版唱片。」
潘姐姐回忆一九六四年由伦敦EMI发行的唱片,灌录的原创「中曲西词」的作曲人却是当地的英国人,他们凭藉对中国音乐的认识去创作,故此当时有人称这些歌曲是「鬼佬中国歌」。
她说:「其实香港一直都流行着上海四十年代的歌曲,五十年代初《玫玫瑰瑰我爱你》在美国流行,英国舞台剧《苏丝黄的世界》采用由《第二春》改编成英文歌词的《Ding Dong Song》,但也只是昙花一现。随後我将《第二春》在香港以中英文合唱出版唱片,可是并不十分受到关注,在新加坡及马来西亚却是一炮而红,曾荣登流行榜第一位。」
「我所做的一切,就是希望有一日,中文歌曲可在国外飘扬。」潘姐姐如是说。除了「中曲西词」,潘姐姐也很惋惜Big Band在香港的落寞,她感慨自九十年代起已没有Big Band的新歌。对於这个现象她表示理解,因为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风格,尤其是艺术文化的转变,都是跟着大环境转变。
姐姐接着说:「八、九十年代是香港歌坛的黄金时期,虽然大部分的流行曲都是改编自英、美或日本等地的歌曲,但是也培养了不少优秀的歌唱人才呀。」基於对爵士和Big Band音乐的执着,潘迪华在七十四岁时与一班年轻人合作Big Band CD。潘姐姐说:「现在懂得玩Big Band的音乐人太少了,伴奏的乐手更可以说已经断层。Jazz和Big Band都是需要用真乐器的,以前的伴奏乐手大多是菲律宾人,他们天生热爱音乐,愿意花时间慢慢『煲』(培养)。断层的原因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喜欢选用电子音乐,简单又快捷。」
重温60年音乐旅程
潘迪华音乐梦想的延续,就是接下来在文化中心将举办的「致敬潘迪华音乐旅情演唱会」,她希望把当年的中曲西词歌曲带给观众。该场演唱会有一众年轻优秀的歌手参与演绎潘迪华的经典歌曲,如林二汶、岑宁儿、郑欣宜、陈健安(C AllStar 安仔)等,连同音乐总监陈浩然,以及林嘉欣的声音旁白,带领潘姐姐与观众一起重温潘姐姐六十年来的音乐旅程。
在同场演出的晚辈心中,郑欣宜说:「Auntie Rebecca是香港乐坛的一个典范。相信当很多人想起香港的经典,就会想起潘迪华。」陈健安语透敬佩:「潘姐姐富於创意、够胆识,也很喜欢把中西文化去做Fusion。时下年轻人会做的事情,其实潘姐姐早在五六十年前已经在做了,她是Fusion的先行者。」对於岑宁儿来说,「潘姐姐的独立精神和对音乐的使命感,启发并一直提携後辈歌手。」在林嘉欣心中,「潘姐姐是追梦者,一直坚持和努力地走她的艺术文化路。」
演唱会由「进念.二十面体」主办。潘姐姐很感激同乡荣念曾和另一创办人胡恩威对於这个演唱会的大力支持,同时十分赞赏他们不断给年轻人创造展现的机会和平台。这次演唱中,林二汶演唱潘姐姐的嫁妆歌《Ding Dong Song》。郑欣宜演唱的是《I Love You》,这也是她母亲肥肥(沈殿霞)曾翻唱的歌曲,这首歌是潘姐姐对於肥肥的缅怀。岑宁儿演唱的是《Will The Orange Blossom Smile?》。潘姐姐还透露,安仔为了演唱《苏州夜曲》,特别去研究苏州这个城市,因为此曲的情怀是对故乡的眷恋。
时下不少年轻人觉得听怀旧老歌、品上海风华味道,在这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会被视为是「老古董」的行为。但在这个中西文化融合,古今交汇的香港,品尝老歌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活方式。这场音乐会,不只是「怀旧」,还是「鉴古知今」。从这些国语老歌里,品味当年多元化的歌曲为香港流行音乐带来的生命力。身处现场,回望华语流行音乐文化在这时空中来往交错的足迹。
演唱会将於明年一月四日及五日晚,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举办。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