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920|回复: 0

中国企业“走出去”急需金融资本护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1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华社记者 何欣荣 刘雪


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比较缓慢,局部地区政治动荡和债务危机的警报仍未解除,但这并不能阻挡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热情——只不过,这一次它们热切期盼金融资本的“护航”。

根据中国央行的数据,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由于自然资源比较匮乏,中国不得不忍受大宗商品上涨带来的输入型通胀风险。

“在中国持续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同时,也将逐渐加大资本输出的规模。并且,我们的钱也不能仅仅买美国国债,而需要把它配置到全球的实体经济中去。”中国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表示。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金融危机爆发后,这一进程明显加快,但也遭遇了更多的挫败。按照安永的一份报告,2010年中国企业的海外矿业并购额约45亿美元,已经被印度所超过。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坎坷,一定程度上与缺乏金融资本的“护航”有关。按照上海交通大学高级金融学院院长王江的看法,金融在企业“走出去”中大致可起到以下作用:融资、风险管理和并购服务。在这三方面,中国的金融机构都有较大提高空间。

中国最大食品企业之一的光明食品集团副总裁庄国蔚,表达了对中国金融机构在“走出去”融资服务上的些许“不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光明食品集团重点操作了6项海外并购案,结果是两项成功,两项退出,两项失败。

“在海外并购的资金问题上,我们大部分是用国际资本。国外机构的嗅觉是很强的,有好项目会蜂拥而至。而我们最终拿到的资金价格,比国内要低一半左右。”庄国蔚称。他建议,中国金融机构可多在海外设立一些私募股权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帮助企业进行并购。

相比于融资,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风险管理需求更加迫切。今年年初的利比亚动荡,迫使中国央企实施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员撤离行动。虽然员工安全撤回来了,但滞留在境外的大量财产和资金如何保全,至今仍是令人头疼的问题。

“利比亚事件给我们的教训,就在于企业在走出去时,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周纪安说。

据分析,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市场化的风险,如资产价格波动,可以通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加以对冲。二是非市场化的风险,如市场准入、法律法规和恐怖袭击等,这需要通过保险加以化解。

遗憾的是,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投保意识并不强,对这一工具的运用也不够熟练。有统计显示,中国企业在利比亚承包的工程项目涉及合同金额188亿美元,但后来获得的保险赔付不足4亿元人民币。

“利比亚动荡发生后,我们听到很多抱怨,说保险公司赔得不够多、不够及时。”周纪安说。但这很大程度上与企业不熟悉保险工具有关:比如,部分企业投了工程险,但战争却是工程险的除外责任。其实大部分企业都没想到,除了商业保险外,还有政策性的保险可以承担战争导致的经济损失。

在为企业并购提供中介服务上,外资投行占据了较大的话语权。参与过多起大型海外并购的投行家、高盛高华证券首席执行官蔡金勇说,在实施海外并购时,一个好的财务顾问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这个顾问要有全球化的网络、很高的信誉度,能为客户做关键决策提供核心信息。而要做到这一点,中国金融机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蔡金勇认为,在投行的帮助下,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时可以更主动一些。“不要等到对方招标你才去竞购,那会相当艰难,因为这多半是一场价格战。要主动接触心仪的对象——只要能为对方股东创造价值,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这种‘一对一’的谈判成功率会高很多。”(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5-4 0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