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533|回复: 0

 《流浪地球》的中国式内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2 00: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3《流浪地球》的中國式內核.jpg

  费孝通曾说,我们的民族从土里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很有些飞不上天的样子。却没想到,半个多世纪後我们竟会踩着脚下的泥土飞向太空。电影《流浪地球》在内地上映至今,票房已超过四十亿人民币,与以往常见的西方科幻不同,这部从剧本到特效几乎全部Made By China的科幻大片,有着中国味十足的精神内核,在世界科幻电影中形成一种独特的中国角度与中国叙述。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同名短篇小说,讲述在太阳爆炸前,人类社会为求生存成立联合政府,在地球上建立了一万座发动机,驱动地球逃离太阳系前往新家园的故事。电影上映前并不十分被看好,却凭藉爆炸的口碑一路票房狂飙,成为春节档当之无愧的票房霸主。《流浪地球》中四分之三的特效都是由中国人独立完成,最後呈现出的效果正如导演郭帆所说,尽管与荷里活还有差距,但已经基本赶上韩国的水平。震撼的视觉奇观加流畅的荷里活叙事方式,给中国科幻电影在世界舞台一次惊艳亮相。

  西方:哥伦布式探索

  与西方科幻电影不同的是,《流浪地球》从故事情节到思想内核都十分的「中国」,这种本土性与科幻的形式有机结合,在科幻电影世界中找到了属於中国的角度与叙述。

  同样是对人类与宇宙关系的想像,西方科幻总是不可避免的带有脱胎於大航海精神的太空殖民倾向。从《月球之旅》(A Trip to the Moon)中科学家与月球上的塞勒尼特人的斗争;到《星球大战》(Star Wars)中人类在太空主导建立了银河共和国、银河帝国;《星空奇遇记》(Star Trek)里,人类驾驶的「进取号」联邦星舰在太空中一路开拓探索,不断积极地探索新的文明与未知的疆域;《星际启示录》(Interstellar)中科学家为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向太空寻找新的易居地;《火星任务》(The Martian)中麦迪文(Matt Damon)甚至在火星上种起了薯仔……进取、冒险、扩张、殖民,从海洋文明走来的西方人即便进入太空,依旧是哥伦布式的。

  当他们在人类文明的路上勇往直前,我们的民族却频频习惯性的回头望。《流浪地球》中充满着中国式的故土情怀,当中浓缩了中国几千年的小农社会下人对土地的依恋,几千年大一统国家里人对家园与圆满的希望,几千年文明一脉相承下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和对过去的难割难舍。它笨拙、沉重,也温暖、浪漫。导演郭帆在电影创作初期曾带领团队前往美国光影魔幻工业公司(Industrial Light & Magic)洽谈特效制作,对方十分难以理解人类逃亡还要带走地球的行为。郭帆後来谈到,当时他才意识到,这一个与荷里活传统科幻片灾难片完全不同的故事,那种让西方感到奇怪的对土地的情感,恰恰是他所要寻找的中国科幻的文化内核。

  集体主义vs.英雄主义

  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支撑下,中西方的科幻电影在剧情上表现出迥异的世界观和价值取向。首先,两边对於前往太空的动机通常是不同的。西方在太空的所作所为是内因驱使的结果,人类向往太空是为了探索和冒险,又或者是由於人类自己将地球搞垮了,因此前往太空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在刘慈欣的小说中,人类向太空的迈进总是被动的,无论是人类面对三体人进攻所做出的被动还击,还是由於太阳爆炸而不得不做的地球迁徙,这既反映了农耕文明下安土重迁、稳定保守的生活方式,也是被侵略、被伤害的历史下的伤痕心理。

  此外,中西方在面对困难时做出的应激性行为亦不同。西方往往改变自己,中方常常改变环境。这种不同在东西方传统的神话传奇中亦有出现。面对大洪水,西方通过挪亚方舟逃离,向往新的家园,而中国则是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大陆文明国家的人是靠土而生的,土地是生存的来源。面对困难,去土离乡、重新开荒是下下之策,改造环境、顺势而为才是他们的选择。

  另外,与西方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不同,《流浪地球》表现出一种明显的集体主义观。男主角及其同伴在赶往赤道完成重启发动机的任务的途中,被告知其他国家的救援队伍已经提前赶到并完成了任务。这种「饱和式营救」是典型的集体主义世界观指导下的方法论,危急关头人类团结一心,彼此信任,每个人都以人类共同体的命运为己任。在个人主义的世界观下,个人的一生便是目的;而在集体主义中,个人的生命有时会变成一种手段,去达成集体的某种光荣与幸福:对其而言,种族的存续高於个人的生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哪怕这个计划需要牺牲一百代人的自由,让他们挤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城,吃着蚯蚓,过着与蝼蚁无异的生活,也要将计划执行下去——因为活着才是一切,活着才有文艺复兴,才有百家争鸣,才有丝绸之路,才有文明,才有人性。

  电影里,俄罗斯的宇航员对中国宇航员说,即使到了新家园,也是二千五百年後了,你我早已不在。中国宇航员告诉他:「但我们还有孩子,孩子还有孩子。总有一天,贝加尔湖的冰会化成水,那时候,我们一起去钓鲑鱼。」这段说话不禁让人想起了《愚公移山》中愚公对河曲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种愚公精神的背後不只是信念坚毅、目光长远,更是集体主义和宗法制度下个人与他者间共生的生死观。

  开拓类型却无预言性

  以上种种,让《流浪地球》在文化上成为一部与西方科幻完全不同的中国表达。它之於中国电影工业在技术革新和类型开拓上的意义,以及其为世界科幻电影类型中提供的新视角,都应得到承认和肯定。但也需看到,电影仍然具有诸多的问题。

  作为一部科幻电影,它缺乏预言性且科技含量不足。用发动机驱动地区这个想像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由於地球内软外硬的结构,强力推动的结果是地球会被挤爆,科幻作品尽管不必完全科学,却也需要自圆其说,否则便辜负「科幻」的「科」。刘慈欣曾说他一直在对《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进行模仿,但在《流浪地球》里,我们完全找不到《2001太空漫游》式的预言性。电影除了将地球变成一艘巨大飞船外,对未来的想像力堪称匮乏。地下城里人们的生活与今天别无二致,人们费劲地驾驶着汽车,通向地下城的电梯看上去像上世纪的,一切细节毫无科技感可言。在几乎没有太多技术出现的前提下,科幻电影对人机关系的探讨自然也在本片中不存在了。刘慈欣和《流浪地球》可以说直接打开了中国的科幻市场,但除了脑洞大开的设定和震撼的视觉效果,我们亦希望在今後能有更多更深入的思想性和哲学性的探索与反思。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12-23 13: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