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何秋兰孙方英昌(左起)、黄美玉、刘博智与何秋兰合照
粤剧并非在本港才能发展蓬勃,早在上世纪中叶,粤剧就曾「远渡」到南美,并催生出两位「古巴伶人花旦」——何秋兰、黄美玉。香港摄影师刘博智日前与大公报记者一席对话,畅谈结识何秋兰、黄美玉的全过程,以及她们如何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发扬粤剧并执着「寻根」之旅。
异国耄耋锺情粤剧
二○○九年,刘博智第一次去古巴,来到当地的唐人街,在唐人街报馆见到了何秋兰。彼时,何秋兰用拣字粒的方式做着报纸的排版工作,刘博智与她攀谈,得知这位年过古稀的白人老婆婆居然会唱粤剧,当下就萌生把她和拍档带到香港的想法,「一个白人婆婆,喜欢唱粤剧,本身就是一件值得仔细挖掘的事情。」刘博智表示。
「其实何秋兰是纯粹的古巴人,全然没有中国人血统,是华侨方标的养女,由於方标锺情粤剧,何秋兰在他的耳濡目染下,四岁学粤剧,八岁就开始登台表演,以花旦为行当;黄美玉父亲为中国人,母亲是古巴人,与何秋兰是同学,她曾观看何秋兰在街头的表演,当时就喜欢上了这门中国艺术,也加入了何秋兰所在的戏班学习大戏,担纲生角。」刘博智忆述道。一向喜欢记录唐人在海外发展情况的刘博智常居美洲,在他的镜头中时常出现不同世代之间的羁绊和传承,因此,他将何秋兰的故事拍成了短片《古巴唐人》,之後在友人罗卡等人的帮助下,去年年初以两姐妹为主角的纪录片《古巴花旦》在香港放映,影片通过何秋兰、黄美玉的经历反映了古巴华侨的历史,亦反映粤剧在古巴的流传历程。
或许,很多人都会问刘博智为何如此执着?对此,他淡然一笑道:「因为她们的坚守,也因为她们虽不是中国人,却有强烈的『寻根』意识,以何秋兰为例,她被广东养父方标收养,却愿意代替养父去广东拜山,而不仅仅是想唱好粤剧这麽简单,正是这种精神,很吸引我,也是我坚持推广她们的原因所在。但反观国人,不少人却忘了来时的路。」
半世纪後香港同台
恐怕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何秋兰和黄美玉作为粤剧花旦和小生,究竟可否在古巴以此为生?刘博智道:「古巴在卡斯特罗革命之前,华人社区曾十分蓬勃,更有剧团巡回演出,何秋兰四岁开始就在古巴哈瓦那国光剧团学艺,八岁登台时曾在古巴唐人谋生聚居的镇埠有演出,演一晚上是三美元。但在这之後,华人社区渐趋凋敝,导致粤剧生存不易。」
刘博智续道:「何秋兰和黄美玉少年时在戏班中相识,虽然受了时代冲击,二人曾一度失去登台机会,何秋兰做了收银员,并因为识字而做起排版员,黄美玉做了外交官,但之後却能重逢,今次以八十七岁、八十九岁的高龄再次同台演出,参演香港艺术节的『名伶花旦展演话当年』,令人动容,在她们身上,既有岁月的痕迹,亦有粤剧在海外落地生根的历史印记。」
第四十七届香港艺术节「粤剧越洋半世纪 名伶花旦展演话当年」将以展演和讲座形式讲述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粤剧在古巴的兴旺历史和何秋兰、黄美玉担纲演出的心路历程,由刘博智主持,於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晚上七时三十分在油麻地戏院举行,票务查询可电:三七六一六六六一。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