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分享| 关注中国| 逆耳忠言| 不平则鸣| 情感天空| 健康生活| 流行时尚| 保险理财| 讽刺幽默| IT与游戏| 信息交流| 华发移民| 华发工作| 摄影美图

社会聚焦| 旅游天地| 娱乐八卦| 音乐视频| 校友互动| 网络社区| 房屋安家| 教育培训| 中医瑰宝| 专栏作者| 科技文化| 华发留学| 华发红娘| 关于本站

华发网China168.info海外中文门户网站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2557|回复: 0

你是福相还是薄命之相?非常准,不看后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19 20: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平时和友人聊天,他们经常会问我,从我的面相来看我是有福气的人吗?将来会有钱吗?或者要求我看看他们的孩子。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篇古文,陈抟老祖写的《心相篇》,根据你的行为,你对人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你是福旺之相还是福薄之人。

陈抟老祖《心相篇》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行者心之发,观行而祸福可知。

人的面貌有善有恶,相貌的根本在于心,命运的善恶从我们现前的心念就可以知道,而行为是心念的一种反应,所以通过行为来看一个人的祸福。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说话不公道,或者在钱财上不公平,占人便宜,这样的人将来会生败家子,甚至断子绝孙。说话不算数,没有诚信的人,当然没有知心朋友可做依靠,晚景凄凉。

▌消沮闭藏,必是好贪之辈;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对于别人的财物不知爱惜,肆意损耗,而对自己的财物隐蔽得很好,这种人贪心重,会损人利己。大公无私,仗义疏财之士,将来能成为英雄豪杰。

1.jpg

▌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心气平和、仁厚、有耐心,言语轻柔,这种人将来必然会子孙荣贵。有些偏才、怪才,而且性情偏执狂妄,不听劝告,做什么事情即使错的也一意孤行,这种人难免会遭大祸,即使幸免于祸,也是一生奇穷。

▌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薄情薄义,转眼不认人的人,翻脸如同翻书一样快,想说一个人什么也不顾忌,口无遮拦,任自己说的痛快,这样的人肯定贫穷短寿。而常常怀旧念恩的人,必然长寿多福。

▌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嫌贫爱富的人,心地刻薄,怎么能够在外出时把家中妻儿托付给他?能够敬老爱幼,关怀弱者,这样的人将来必定会立身扬名,光耀祖宗,福荫子孙。

▌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说话随便,伤人感情,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特别伤人,口无遮拦,即使自己的配偶也是一样,不懂得恭敬他人,或者口是心非,甚或强词夺理,这样的人短命,子孙也可能不长寿,更严重的会断子绝孙。别人再多的恩德都不感念,稍有一点过错就老记着不忘,这种人不会有功名富贵。

▌小富小贵易盈,刑灾准有;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刚刚得到一点财富、地位或名声,就自以为了不起,这种人会遭到官刑,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富贵降临而能够不动心的人,才会厚福无穷。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暗中造一些坏事、丑事,即使他有荣华富贵,也到不了儿孙那一代。光明正大的人,即使没有子孙,他死了也会永远为世人所怀念、祭祀。

▌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开口就来豪言壮语的人,靠不住!真正靠得住的人,往往少言寡语,忠厚老成,急则可相依。刚认识没多久,就跟人称兄道弟,这种人其实太轻佻,不值得深交。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梁栋之材;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能够不辞劳苦、不避讥嫌的人,可以担当大任,作国之栋梁。不愿意承担一点责任,把面子放在第一位,这样的人就很难把他做为知己,委以大任。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待人有地,无端得福更延年。

常常跟一切人和事物过不去,怨天尤人,这种人会遭横祸而死,而且贻害子孙。处事待人接物都留有余地,懂得包容忍让,这种人往往会福从天降,延年益寿。

▌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生活放荡,寻花问柳,这种人肯定家庭不和睦,妻女也会遭到外人侵犯。损人利己的人,必生败家子。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尊崇师父,定产贤郎。

急于贱卖田园家产,往往都是遇到急难,这时候买主还要趁人之危,把价钱压得更低,这种人肯定会生败家子。能够尊师重道的人,必能养育孝子贤孙。

▌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又愚昧又鲁莽,而且说话尖酸刻薄的人,肯定贫穷短命。天资聪慧,少言寡语,神态悠然,和谐大方,这种人必然一生富贵安康。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艰苦患难的时候还能够坚持道德操守,这种人如果读书,将来可以做朝廷重臣,定国安邦。身在富贵,而不沉溺于安乐,这种人纵然才学比较低,也一定可以金榜题名,平步青云,成为国之良才。

▌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一辈子勤劳节俭的人,能得个小康,会不会得大富,那就要看他是否心胸宽阔、广施恩德。生活奢侈浪费的人,有些是浪荡子弟,但是也有奇才之人,一旦有机会接受正法的薰习,也会大有成就。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有的人因为见识浅薄,只顾眼前利益,不肯行慈善,甚至损人利己,表面上是忠于家道,但是最后难免惹祸破家。有些人自己生活很节俭,但是遇到别人有需要的时候却能够轻财仗义,甚至为朋友倾家荡产都在所不惜,这才是福德之人。

▌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见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遇到问题能够从容镇静、不急不躁,这种人往往大器晚成。临事能够当机立断,但不急于显露,伺机慢慢施展计划,这样的人往往很快就能够走上大任。

▌有能吝教,己无成子亦无成;见过隐规,身可托家亦可托。

有能力而不肯教人,这样的人将来没有成就,子孙也不会有成就。见到别人的过失,暗中规劝,给人留面子,这种人厚道,可以身家相托。

▌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大才与庸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

知足的人,安分守己,谦虚卑下,终能获福。自满的人,自命清高,骄傲自是,会有灾祸。庸才喜欢夸夸其谈,没有实际能力,只会败事。大才之人不讲空话,重视实行,会有成就。



▌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

争强好胜,而又刚愎自用的人,到最后肯定是败局。心怀慈悲仁爱,热心助人,这样的人遇到艰难也会获救。

▌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

对于恩和怨都分不清楚,甚至于只记怨,不记恩,这种人必定不长寿。斤斤计较的人,怎么可能得到大的富贵?

▌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无?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处事太过刚强的人,偶尔也会取得成功,可是怎么能够保证没有灾祸?太软弱的人办事很难成功,不过也能一生平安。

▌乐处生悲,一生辛苦;怒时反笑,至老奸邪。

遇到乐事偏偏生起悲恼,这种人会一生辛苦。遇到令人气愤的事竟然笑起来,这种人城府很深,还有的是老奸巨猾。

▌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喜欢自我吹嘘的人,就不要再指望有所成就了。喜欢揭人短处的人,性命难保。

▌责人重而责己轻,弗与同谋共事;功归人而过归己,尽堪救患扶灾。

遇到问题就把责任推给别人,而不自我批评,这种人不可共事。遇到问题会自责,绝不批评别人,这种人能当大任,救助百姓众生。

▌处家孝弟无亏,簪缨奕世;与世吉凶同患,血食千年。

父慈子孝,家庭和睦,有这样的家风,必会世代显贵。关心人民的疾苦,跟大众患难与共的人,会永远受到世人的爱戴、敬仰。

▌曲意周全知有后,任情激搏必凶亡。

为了顾全大局,能够委曲自己,这种人必有后福,有好儿孙。任性好斗、冥顽不化的人,必会早亡。

▌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

对富贵的人阿谀逢迎,对贫贱的人傲慢轻贱,这种人福薄,何必跟他计较?讲求道义,恩情耐久,这种人才靠得住。

▌好与人争,滋培浅而前程有限;必求自反,蓄积厚而事业能伸。

争功抢利的人,眼光短浅,前程终究有限。遇到问题能自我检讨,这种人会有很大的成就。

陈景元,字太初,号碧虚子。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1025年)。因父陈正擢进士第,任朐山令,遂寓居高邮(今属江苏)。父卒,二兄继夭,乃有方外志。庆历二年(1042年),拜高邮天庆观道士韩知止为师,次年试经,度为道士。已而别其师,游天台山,遇陈抟弟子张无梦,颇得《老》、《庄》微旨。尔后隐居江淮间,以琴书自娱。熙宁元年(1069年),被推荐到汴京,居醴泉观,为众人讲解《道德》、《南华》二经,遂闻名于世,公卿世大夫无不欲争识之。神宗闻其名,诏设普天大醮,命撰青词以进。后又召对天章阁,赐号“真靖大师”。熙宁五年(1072年),进所注《道德经》,神宗批云:“陈景元所进经,剖玄析微,贯穿百氏,厥旨详备,诚可取也。其在辈流,宜为奖论”。于是任命为右街都监同签书教门公事。后累迁至右街副道录。元丰六年(1083年),归隐庐山。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卒,世寿70。1

陈景元著述颇多,其中尤以《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影响最大。而此书对于人性之同异的辨析,更是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

北宋《老子》注家大多认为天下人之性皆是相同的。如王雱说:“天下之众,天道之微,其要同于性。”2宋徽宗说:“天下一性也。”3江澂说:“有生不同,同禀一性。”4

陈景元与他们的观点不同。他将性的本源与性的现实表现作了区分,认为,从性的本源上说,天下之人均是相同的;而从性的现实表现来看,则应分为上中下三等。

性的本源就是道。陈景元说:“夫道降纯精而生物之性,德含和气而生物之形。”5万物包括人的性都是由道所赋予的。

虽然性的本源都是道,但在禀受过程中,则自然产生了差异。陈景元注解《老子》第41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说,之所以有对道的三种不同反应,就是因为他们所禀受的性不同。他说:

“夫上士者,受性清静,恬淡寂漠,虚无无为,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闻乎道也,人观其迹,真以为勤行而实无勤行也。斯所谓天然县解矣。中士者,受性中庸,世所不用也,则就薮泽,处闲旷,吐故纳新,熊经风骞,养形保神而已,及乎为世用也,则语大功,立大名,礼君臣,正上下,为治而已,此之谓若存若亡也。下士者,受性浊辱,目欲视色,耳欲听声,口欲察味,志气欲盈,闻其恬淡无为,则大笑而非之,若不为下士所非笑,则不足以为上道也。”6

这就是说,现实中的人性有上中下三等,分别为清静、中庸和浊辱。

为什么由同一个源泉产生出不同的结果呢?芽陈景元解释说,这是因为在禀受过程中,有气的参与。人由道而有性,由气而有形。由于禀性与赋形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性必然要受到气的影响。他说:“夫圣人禀气纯粹,天性高明……中下之士,受气昏浊,属性刚强。”7这就是说,现实人性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禀受的气不同而造成的。人所禀之气有清、浊、中和三种,现实中的具体人性便相应地有善良、邪恶、善恶相混三种。

陈景元的性论既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的“性三品”说的影响,又在理论上有较大的发展。

董仲舒依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观点,把人分为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圣人生来就是纯善的,斗筲之人即使加以教化也不能为善,中人因为“性有善质”8,所以可以经教化而为善。董仲舒认为,纯善的圣人之性和纯恶的斗筲之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含有“善质”的中人之性才可以叫做性。他做这一强调是为了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他认为,孟子的性善论是表明“性已善”,而实际上性中只是有“善质”而已,要真正成为善,必须经由教化才能实现。他把善比喻为米,把性比喻为禾。“善如米,性如禾。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9

由于董仲舒把性界定为包含善质但尚未表现为善,所以他认为天生为善的圣人之性和没有善质的斗筲之性都不能称之为性。那么,应该称为什么呢?董仲舒没有做出回答。可见,他的体系在逻辑上是不严谨的。

董仲舒之性论的另一个缺陷是他没有探讨人性善恶差别的所以然。他只是作了社会上存在圣人、中人和斗筲之人的事实判断,而没有说明人何以有善有恶。从他的神学目的论思想来看,大概他将其也归结为上天所命定。

与董仲舒只将中人之性名为性不同,东汉王充明确肯定存在着三种人性。他认为“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10,王充对人性论的贡献不在于明确三种人性,而在于他首次探讨了人性善恶之所以然。他从元气论出发,认为人性所以有上中下之差别,是由于禀受有多有少的缘故。他说:“禀气有厚薄,故性有善恶也。”11气厚薄决定性的善恶,如同曲蘖多少决定酒味好坏一样:“酒之厚薄,同一曲蘖;人之善恶,共一元气。气有多少,故性有贤愚。”12

唐代韩愈也主张“性三品说”,但他除了将性中包含仁义礼智信“五德”的多少作为判定性之上品、中品、下品的根据外,与董仲舒、王充相比,在理论上并没有什么新的发展。

就陈景元也将人性分为三等来说,他无疑是受到了董仲舒、王充、韩愈等人的影响。而他以禀气不同来说明人性有善有恶的原因,也与王充相似。但是,王充只是以禀气的多少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而陈景元则以禀气的清浊来说明人性善恶的原因。气之多少只是数量上的差别。而气之清浊则是性质上的不同。用数量的差别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其实是说不过去的。身材高大的人自然禀气多,身体矮小的人自然禀气少,但能以身材的高矮大小来判断性之善恶吗?显然不能。用气之性质的不同来说明人性的不同,在理论上是完全讲得通的。这就是陈景元比王充高明之处。

陈景元以气之清浊来说明人性之善恶,是对道教传统观点的继承和发展。就笔者见到的材料来看,早在唐代,道士们就已经根据所禀之气的不同性质来说明人之善恶的原因。如吴筠即认为,人的善恶决定于其出生时所禀受的阴阳之气。他说:

“阳以明而正,其粹为真灵;阴以晦而邪,其精为魔魅。故禀阳灵生者为睿哲,资阴魅育者为顽凶。睿哲惠和,阳好生也;顽凶悖戾,阴好杀也。或善或否,二气均和而生中人。……睿哲不教而自知,顽凶虽教而不移,此皆受阴阳之纯气者也,亦犹火可灭而不能使之寒,冰可消而不能使之热,理固然也。”13

这就是说,禀受纯阳之气则为睿哲,禀受纯阴之气则为顽凶,禀受阴阳中和之气则为中人。

陈景元与吴筠之观点的最大不同在于吴筠认为“顽凶虽教而不移”,陈景元则认为恶人也可因教而从善。陈景元说:“其性本善者,圣人固以上善辅之,使必成其善。苟有不善之心,圣人亦以善待之,感上善之德,而自迁其心为善矣。”14“有不善之心”者,即是所谓的“顽凶”。陈景元认为,即使是“顽凶”,也可因圣人之感召而“自迁其心为善”。

陈景元提出的人性本源相同而现实表现相异的观点,是对以往各种人性论的总结和超越,在中国人性论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先秦时期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其实是各以部分经验事实作为立论依据的。而二者赖以立论的经验事实正好相反,这也就明显地揭示了二者的片面性。王安石对二者的批评就很能说明问题。他说:“孟子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因以谓人之性无不仁。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怨毒忿戾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人之性无不善,而人果皆无之乎?……荀子曰:‘其为善者伪也。’就所谓性者如其说,必也恻隐之心人皆无之,然后可以言善者伪也,而人果皆无之乎?芽”15这就是说,孟子只看到了人心中善的因素,而事实上恶的因素也是存在的;荀子只看到了人心中恶的因素,而事实上善的因素也是存在的。可见,验之以全部经验事实,二者都是非常偏颇的。

发端于董仲舒的性三品论可以说是克服了孟、荀二者的片面性,而建立在全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任何人都可归入善、恶、中三类中的一类。但是,董仲舒把“斗筲之性”视为纯恶而不可更改的观点,则等于把一部分人排除在儒家教化范围之外。这就不太符合儒家的理想。虽然孔子也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话,但事实上儒家还是希望秉承博爱胸怀,“有教无类”的。特别是在魏晋以后,由于佛教和道教分别宣传“一阐提人皆可成佛”、“一切众生,皆含道性”,人皆有善根的思想深入人心。儒家再坚持“斗筲之性”只能恶到底的观点,在社会上就没有什么市场了。

扬雄的人性善恶混的说法,因其综合了孟、荀之论而似乎显得比较圆满。但是,儒家长期以来都坚持“天生圣人”的观点,圣人应该是只有善而没有恶的,因此,该说也难已得到普遍的认同。

北宋人在总结了历史上的各种人性论后,找到了一条新路子:既承认现实人性的差异,以符合人有善恶的经验事实;又认为人性中皆有善根,以激励人向善。张载对“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分(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16),程颐对“天命之谓性”与“生之谓性”的区分(程颐说:“‘生之谓性’与‘天命之谓性’同乎?芽性字不可一概而论。‘生之谓性’,止训所禀受也。‘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17),陈景元对人性之本源和人性之现实表现的区分,都是这条新路的尝试。所谓“天地之性”、“天命之谓性”,都是从人性的本源来说的。而“气质之性”、“生之谓性”都是就人禀气成形后的现实人性而言的。本源之性无不善,现实之性则有善有恶。人的主体性就在于能超越后天气禀的局限,而复归本源之性。

学界过去一般认为是宋代理学家的人性论解决了历史上关于人性善恶的争端,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不能忽视道教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至少陈景元也是功不可没。

北宋的儒道两家学者均以性之二分法来解决人性善恶难题,既反映了儒道思想的交融,也反映了时代精神的共性。

注:

1参见薛致玄《道德真经藏室纂微开题科文疏》卷一,《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下同),第730—731页。

2太守张氏《道德真经集注》卷七,《道藏》第13册第65页。

3《宋徽宗御解道德真经》卷二,《道藏》第11册第862页。

4江澂《道德真经疏义》卷七,《道藏》第12册第460页。

5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2页。

6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六,《道藏》第13册第693页。

7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九,《道藏》第13册第719页。

8、9《春秋繁露·实性》。

10、11、12《论衡·本性》。

13《宗玄先生玄纲论·天禀章第四》,《道藏》第23册第675页。

14陈景元《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卷七,《道藏》第13册第700页。

15《临川先生文集》卷六十八《原性》。

16张载《正蒙·诚明篇》。

17《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四,《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册第313页。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民族与宗教研究所)



▌少年飞扬浮动,颜子之限难过;壮岁冒昧昏迷,不惑之期怎免?

年轻人稍有才华就好出风头,受到表扬就飘飘然,恐怕三十岁也难过了,所谓才子红颜多薄命。到壮年了,考虑问题还不周全,做事鲁莽,这种人也过不了四十岁的寿限。

▌喜怒不择轻重,一事无成;笑骂不审是非,知交断绝。

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不分场合,随便讲话,这种人即使智商很高,能力很强,也将一事无成。喜欢拿人开玩笑,随意批评毁骂,这种人不会有知心朋友。

▌济急拯危,亦有时乎贫乏,福自天来;解纷排难,恐亦涉乎囹圄,名扬海内。

遇人有难,尽心尽力的救助,这样的人即使现在困苦,将来肯定福报无穷。能够为人分忧解难,申张冤屈,这种人虽然有时候也有牢狱之灾,但是最后终能盛名远播,后福无穷。

▌饿死岂在纹描,抛衣撒饭;瘟亡不由运数,骂地咒天。

饿死的人,并非命中注定,真正原因在于浪费衣食,暴殄天物。得瘟疫而死的人,也不是命该如此,而是因为常常怨天尤人,指天地,骂鬼神,骂祖宗,骂父母。

▌甘受人欺,有子忽然大发;常思退步,一身终得安闲。

甘心受欺、逆来顺受的人,将来必有大福。常常退让、与人无争、知足常乐的人,必然一生过得安乐自在。

▌举止不失其常,非贵亦须大富,寿可知矣;喜怒不形于色,成名还立大功,奸亦有之。

存心行事能够遵循道德伦常,面对得失能够拿得起放得下,这种人肯定会富贵长寿。城府很深,不轻易表现喜怒情绪,这种人往往能够成大名、立大功,但要当心其中也有奸雄。

▌无事失措仓皇,光如闪电;有难怡然不动,安若泰山。

没有定力,没事都会慌张,这样的人即使偶然有一点好的表现,也会稍纵即逝,没有大成就。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人,则可以扭转不好的局势,得到很大的福报。

▌积功累仁,百年必报;大出小入,数世其昌。

努力修善积德,虽然眼前不一定享受到福报,但是他的子孙后代福报无穷。与宜多,取宜少,甘愿自己吃亏的人,必然家道数世昌隆。

▌人事可凭,天道不爽。

世间人或许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打拼事业,但是能不能成功,还要看有没有这个福报。福报在哪里?就在自己心念、言行,是否符合道德。

▌如何飧刀饮剑?君子刚愎自用,小人行险侥幸。

为什么一个人最后会自刎、寻短见?如果是君子,正直无私的人,则是刚愎自用,不听劝谏,终至不可收拾。如果是小人,就是损人利己,铤而走险,结果败事。

▌若论妇人,先须静默;从来淑女,不贵才能。

妇女的德行,首要的是能够安静沉稳,少言寡语。真正有教养的女子,并不在于她有多高的才能,更不会自我炫耀。

▌有威严,当膺一品之封;少修饰,准掌万金之重。

有妇德,还带几分威严,这样的女子将来必定家族显贵。生活节俭,不重视打扮,这种女子往往会成为大家族的主妇。

▌多言好胜,纵然有嗣必伤身;尽孝兼慈,不特助夫还旺子。

喜欢讲话,刚强好胜,这样的女子,即使有儿女,也不会过得顺心,身体还不好。能够孝顺长辈、慈爱晚辈,这样的女子便能够相助夫君事业有成,教导儿女成材,子孙兴旺。

▌贫苦中毫无怨詈,两国褒封;富贵时常惜衣粮,满堂荣庆。

生活贫苦而毫无怨言,安分守己,这样的女人,婆家、娘家、大家都会对她赞叹恭敬。身居富贵还能够珍惜衣食,不奢侈浪费,这样的女人会给全家带来幸福美满。

▌奴婢成群,定是宽宏待下;资财盈箧,决然勤俭持家。

一个女主人拥有许多乐意为她服务的佣人,必定是因为她待人温和厚道,不苛刻、不挑剔,有亲和力。一个女人持家,能够让家里财用丰厚,是因为她勤劳节俭。

▌悍妇多因性妒,老后无归;奚婆定是情乖,少年浪走。

女人凶悍,是因为嫉妒心太重的缘故,但她老了必然没有后代,流离失所。一个妇人到了老年还要做人家的佣人,大都是年轻的时候太任性,放荡甚至私奔,不体谅父母。

▌为甚欺夫?显然淫行。缘何无子?暗里伤人。

一个女子为什么竟然敢欺负丈夫?肯定是有外遇,另有所依。一个女人为什么到老了还没有儿女?因为她阴毒谋害过别人。

▌合观前论,历试无差;勉教后来,犹期善变。

总之,从上面种种的相来看心,从心显示的行为来预卜人的祸福,从来没有过一点差错。因此勉励后来的人们,要通过断恶修善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信乎骨格步位,相辅而行;允矣血气精神,由之而显。

从一个人的骨骼的步位、五官、肢体等等,能够看出这个人是富贵相还是贫贱相。血气和精神也属于相,都是反应我们的德行、气质、学识和内心。所以真正要改转命运,还是心地上入手,这才是根本之道。

▌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为,祸转为福!

我们对照「心相篇」来看看,自己是厚福之相,还是薄福之相?如果我们有一些厚福的相,那就要好好的保持,让福报更大更长。如果我们有一些薄福之相,那就要赶快改正,后不再犯,这样,即使是有灾祸的命运,都能够转变成福报。正所谓:相由心生,命从心转,福自我求!

来源:搜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关于我们|联系我们|用户须知|小黑屋|法律申明|隐私通告|华发网海外版china168.info

GMT-6, 2024-3-18 19: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