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高铁为汕头发展注入新动力 (资料图片)
汕头,是南海之滨一座美丽城市。
她的名字,刻在我的脑中;她的容貌,温暖着我的心。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少年和青年,都在那片土地上度过。而今,虽然已在海外生活了三十多个春秋,但故乡的风景、美食、习俗,仍不时在记忆中呈现。这些年她的发展变化,也不断牵动我的心弦。
当年我们移居加拿大,在汕头乘飞机往广州,再搭火车去深圳,经罗湖口岸到香港,然後乘飞机赴多伦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汕头有飞机场和铁路,可惜都在一九四九年前被炸毁。旧飞机场只剩一条破烂的水泥跑道。我乘搭飞机的地方,是七十年代原外砂军用机场改为民航用的。虽然候机室很简陋,只是几座平房,但也算开通了汕头与外地的空中联系。
到深圳时,一对旧同学夫妇在火车站接我们。他俩是第一批作为「拓荒者」被委派到深圳的。听他们满怀豪情地侃侃而谈,我不大在意。当时的深圳是个不起眼的小地方,要建成一个现代化城市,谈何容易!
通过与内地旧同学、朋友的书信往来和电话交谈,以及报章、电视的报道,我知道祖国经济建设正在起飞。深圳发展迅速,汕头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
相隔二十年,我和内子重新踏上神州大地。那位旧同学特地来香港接我们到深圳。他当时已是一家大企业的副总。而使我十分惊讶的是,深圳已形成了一个现代化城市的雏形。高楼林立,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使这座新兴城市充满朝气和活力。
回到汕头,我感到十分欣慰。故乡以崭新的容颜,迎游子归来。隔天,我特地叫朋友开车,载我们到各处兜风。那些七十年代充斥满街的大字报、大标语早已不见了,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马路和一排排新式的楼房。以前我们住的街区,旧的小洋楼和房子,包括全市最大的电影院,都已拆迁重建。「相见不相识」,恍似走到另一个城市。
陪我们游览的旧同学说,由於特区建设,新城区不断扩大。我问,已过金砂乡?到了旧飞机场?因为在我记忆中,那是郊区和偏远地方。他笑了笑,更远,早过了龙湖,金砂成了热闹繁华的中心区了。真使我大吃一惊。
有一个後辈亲戚,我离开那年,他还是个无固定工作的小青年。那些年,乘改革开放的东风,凭一股大无畏拚劲和灵活的头脑,从小商贩发展到拥有一家颇具规模的食品公司。从住破落的木板房到高尚住宅区,在高楼顶层还拥有一座小花园。听人家称他董事长,我调侃他,如今「鸟枪换炮」了。他嘻嬉笑道,托福!眼神里充满自信。
故乡创建了大学,海湾上架起大桥,街市鱼肉果菜琳琅满目,高档酒店、酒楼随处可见……这些都是以前难以想像的。在我短暂逗留的几天,接触到的人,言谈中都流露着喜悦,不单感慨前所未有的丰富物质生活,对未来也充满期盼。
他们是幸运的一群。我知道,旧城区仍未全面改造,很多人还没有搭上快乐列车。在朋友聚会时,聊到以前在国内名闻遐迩的汕头罐头厂、公元感光化学厂、超声波厂等,大家脸上仍流露着自豪。可是,放眼全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作为最早四个经济特区之一的汕头,似乎跟不上步伐,被深圳超过并抛离了。毫无疑问,深圳速度,是经济建设的标杆。在高科技创新领域,深圳走在前面,值得汕头学习和借鉴。
故乡的人们在继续努力。踏上新世纪以後,好消息依然不断传来。记得那年听到汕头有了高速公路,广汕线畅通无阻,从广州到汕头开车只需五个小时左右,心里特别兴奋。回想年轻时,乘坐俗称「龟壳车」的汽车到广州求学,从早上五时出发,半途下车过几个渡口,一路颠簸,晚上七点多钟才到达,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二○一四年,国务院批准设立「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这是全国唯一以「华侨」冠名的国家级创新发展平台。二○一七年,新版「汕头市城市总体规划」出台,为未来五年发展绘就美丽蓝图。而今,高铁又通到汕头了!
高铁为故乡发展注入新动力。汕头,这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作为粤东中心城市,凭藉优越地理位置和独特侨乡文化,在国家深入改革开放政策感召下,相信前景更加绚丽多彩。
有一首民歌叫《谁不说俺家乡好》,每次听了都感到亲切,引起共鸣。故乡是根,是血脉源头。谁不赞美自己的故乡,期望她明天会更好?
汕头,愿你乘高铁飞奔!
【华发网根据大公报采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