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结婚率、离婚率的话题又刷屏了。来自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结婚率仅有7.2‰,连续第5年出现下滑。此外,权威统计数据还显示,中国的离婚率已经连续15年攀升。从近几年的数据看,2016年415.82万对夫妻离婚,2017年是437.40万对,2018年虽然比2017年有所下降,为380.1万对,但在上半年曾经接近200万对的峰值。
一边是“不婚”,一边是离婚,统计数据一旦印证了民众局部的生活经验,难免让人焦虑,甚至在舆论场呈现出一种放大效应。人们都怎么了?婚姻到底有多可怕?
其实,我们对此大可不必焦虑。一方面,结婚率的数据,来自结婚对数除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年末总人口数,而当下这一波适婚者,不少属于独生子女,适婚人数必定会低一些,以这样的数据来论证现在的青年“不婚”,说服力并不强。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男女不仅经济独立,人格也越来越平等,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或者是否离婚,均属于个人权利。结婚的时间晚一点,婚内感情不谐不愿意将就凑合,都已经十分正常。以往那种附加了家庭甚至家族诉求的婚姻状态,以及女方高度依附于男方的情况,都已不存。个体独立性的增强,自然会削弱家庭稳定性。
对于城市青年而言,婚姻的自主性已经十分高,现在已经鲜有人去打探、“关心”他人的婚姻状况。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可以深入一些、牢固一些,也可以淡漠一些,对于个人私事,无论是热心的大姐,还是“组织上”,都很宽容了。
而农村青年同样如此。这些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大批农村青年进城务工,其对待婚姻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而改变尤其大的是不断提高的离婚率。这固然不排除流动带来的感情变化因素,但也未尝不是独立性的一种呈现。
社会越发展,人格越独立,青年在婚姻上面临的选择也会越多。比如很多青年就很无奈,并不是刻意不婚,而是结婚是两个人的事儿,自个儿着急也没办法。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2018年曾发布过一份《当代青年群体婚恋观调查报告》,调查显示,针对“如果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结婚对象,您会怎样?” 69.53%的青年选择“继续等待,直到找到理想的人才结婚”;15.61%的青年选择“保持单身”;有9.34%的青年愿意“降低择偶标准”;仅5.52%的青年选择“将就结婚”。可见,近七成青年择偶“愿等待不愿将就”,这足以说明,择偶其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等着等着,就老了。
在尊重个人选择和自由的同时,需要关注的是影响婚姻的其他因素。比如,结婚受房子、经济收入、职业预期、发展前景等外部因素影响,很多问题,实际上已经很难完全归结于“个人私事”了。如何降低生活成本,提高发展预期,让每一个人不必为未来担忧,快快乐乐、简简单单地生活,值得有关方面思考。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