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杨晓宇将于今次音乐会担任独奏
帕格尼尼是一位十九世纪初的作曲家,尤其擅于创作以小提琴作为主奏的乐曲,单以小提琴协奏曲而论,就起码有六首,但有乐谱刊行于世的只有两首,即《D大调》(作品六)和《B小调》(作品七),亦即今次音乐会选奏的两首。
帕格尼尼擅于「炫技」
熟悉帕格尼尼的乐迷当必知晓,这位作曲家的小提琴乐曲无疑十分悦耳流畅,而且擅于凸显小提琴的拉奏技巧,也即是音乐界所谓的「炫技」,但客观而论,乐曲绝不深奥难懂。从另一角度看,乐曲欠缺深度,以致听来虽如流水行云,但总难留痕。难怪音乐界普遍认为纵使是《D大调》他最佳的协奏曲,也比不上惯称的「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即孟德尔逊《E小调》、贝多芬《D大调》、柴可夫斯基《D大调》、布拉姆斯《D大调》,甚至连布鲁克《第一号》、西贝流士《D小调》、德伏扎克《A小调》等,都恐有不及。不过,必须说明,尽管帕格尼尼的《D大调》简单而缺乏新鲜感,但绝对有欣赏价值。
《D大调》写于一八一一年,作曲家当时二十九岁。这是一首三乐章而演奏时间约有三十分钟的协奏曲。第一乐章是「庄严的快板」,篇幅很大,约占整首乐曲的五分之三。此乐章予人规模宏大,华丽绚烂的感觉。第二乐章是一个「慢板」,篇幅够不上第一乐章的三分之一,但热情而婉委。第三乐章是一首「回旋曲」,充满跳跃,并且展现着繁复华丽的技巧。
《B小调》终章最受欢迎
至于《B小调第二号》,在音乐界的认受程度,当然不及《D大调第一号》。这首同样是三乐章的协奏曲,板式与《D大调第一号》完全相同,亦依次是「庄严的快板」、「慢板」、「回旋曲」,而三个乐章的篇幅,亦与《D大调第一号》相去不远,只是第三乐章比较长,而且这个乐章是三个乐章之中最受欢迎,很多小提琴家甚至把这个乐章抽出来,在音乐会上独立演奏,甚至灌录唱片。
帕格尼尼以「钟」作为第三乐章的名称,表面上这个乐章似觉与钟毫无关连,但乐曲中後段由小提琴奏出的泛音,或许可以与钟拉上关系,总之,整个乐章以至整首乐曲,都是以炫技作为特色,而这也是帕格尼尼当年走埠登台时的最大卖点。顺带一提,现代小提琴家沙涵(Shaham)、阿卡度(Accardo)、柏尔曼(Perlman)、卡勒(Kaler)等,都有很好的录音传世。
後人写曲向他致敬
二十世纪初,生于乌克兰的美籍犹太裔小提琴家米尔斯坦(Milstein)把帕格尼尼多首乐曲编成一首乐曲,名为Paganinia。另一方面,现代作曲家Schnittke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写了一首小提琴音乐《致帕格尼尼》,目的是向这位意大利音乐家致敬,他以帕格尼尼的《随想曲》(Caprice)作为素材。
由此可见,在今次音乐会担任独奏的杨晓宇,除了分日演奏帕格尼尼前述的两首协奏曲之外,亦会分日演奏上述两首向帕格尼尼本人致意的乐曲。且看杨晓宇这位早年已经在内地崭露头角而後赴欧洲深造的哈尔滨青年小提琴家,如何驾驭这些乐曲,在港留下美好印象。
编者注:本文图片由香港儿童交响乐团提供。「杨晓宇的帕格尼尼」音乐会定于四月二十七及二十八日先後在荃湾大会堂及香港大会堂举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