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淑芬
北漂八年後,张淑芬回到河北老家易县,因为易砚生意,来往京城非常频繁。当时,她自备嫁妆万元(人民币,下同),结婚花了6000元,还剩4000元,这是她闯入易砚生意的全部本钱。她带着150块砚台进京参展,展会还没结束,就获得了2000方砚台的订单。全国人大代表、河北易砚有限公司创始人张淑芬,作客大公报财经下午茶,分享一个女代表的易砚生意经。
这次参展还有个意外收获,她为易砚定制了锦盒和红木套装,有机会将九龙砚从街边送进北京国宾馆展台。1990年,三龙砚20元,五龙砚40元。一方九龙砚,过了她的手身价从2百、2千、2万,攀到28万元。
一时间,张淑芬的家门口变成了砚台交易市场,拎篮子、背筐子、赶毛驴的农民成了她的常客。县客运站专门为台坛、尉都、孝村等十余村开通了公交车,每天4班,吸引万余民工回乡参与这一文化「富民工程」。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高中毕业生,突然成为北京西部贫困带上的扶贫带头大姐。
拉先生「下海」做「归砚」
张淑芬的境界被时代推着升级,她注册了河北易水砚有限公司,花5000元从倒闭的国营工艺品厂买下「易水」招牌,为拥有两千年历史的易砚代言。
张淑芬包销了全县80%以上的砚台,且拥有市场定价权。她并未意识到江湖里的霸气,会伤及匠人们的尊严。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给她送货的大爷、大妈和毛驴车越来越少,街头突然冒出百余家专卖店,才心生恐惧,拉先生邹洪利「下海」助阵。
邹洪利「下海」做的第一件事,请国营工艺品厂的4名工匠当老师,办了一个砚台培训班,依靠新生力量开了砚台雕刻厂。邹洪利发现,有农民悄悄进车间偷艺,便顺水推舟把培训班办到村里。推动易砚从个体作坊向产业化发展,一个村砚台创收就接近亿元。
邹洪利「下海」做的第二件事,是把小砚台做成巨砚。不过,第一方巨砚没出村,巨龙就掉了尾巴。第二方巨砚,卸车时伤到了龙头,连工带本损失30余万元,一夜间,邹洪利白发增加了一大片。
转机从1997年敬献祖国的那方《归砚》开始,现在置於人民大会堂南大厅的宝砚,让邹洪利分享到「国际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耀。澳门回归那年,夫妇二人组织「99巨龙下南洋」,4个集装箱的砚台,没到马来西亚和泰国,在新加坡就被抢购一空。
易砚成奢侈品 盛夏入寒宫
《归砚》有9条龙,後来龙越来越多,砚越作越大,最大的一方易砚,长16米、宽4.4米、高1.6米、重110吨,这些作品或赠国外元首,或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或置於华夏名胜。一方巨砚,在易水拿货,不过四五十万元,转至日本和新加坡,价格增加10至50倍。
2014年,易砚从国礼登陆奢侈品名录。起初,张淑芬以为是件好事,直到廉政官员进厂调查产品的去处,这时她才感受到,易砚从盛夏直接进入了寒冬。
易砚和易水一样久远,现在能看到的除了东汉时期的「石墨板」,还有战国时期砚石古巷道。张淑芬说:「砚石也是一种玉,古人采玉相当节制,不像今人动用大型机械开膛破肚,一座矿山被挖得面目皆非。」
初涉易砚时,张淑芬一周有五天住在台坛村,她眼里山上挖出的每块石头都是宝。但当地匠人只选取地层深处的紫翠玉作砚料,地表大块的无名玉被弃置野外,小块的运回村砌成猪舍和羊圈。
张淑芬与北京蟹岛温泉度假村吴老板是多年好友,她们签下3500万吨的建材订单,一吨有20元的利差。北京蟹岛派来的工程师是东北人,生意场上不会拐弯,他见到村边的弃石如获珍宝,激动得语无伦次:「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农民就地涨价,1吨50元涨到120元。这单生意,张淑芬白忙活了半天。
推创意茶海 数龙凤定价
「北京人看不上的巨石,当板材不如大理石坚硬,当装饰材料不如怪石有型。」张淑芬只是喜欢,「1吨50元拣了几卡车,拉回公司大院。」邹洪利发现,这是做茶海的好材料。
她带着先生制作的样品,找到北京马连道茶城的老板,双方一拍即合:张淑芬代理马连道的茶叶,马连道代理张淑芬的茶海。
「易水茶海也仿着易砚的样子,攀龙附凤、花鸟鱼虫各投所好。」张淑芬说:「客人买茶海,不光看茶盘大小和色彩,还要数有几盘龙,几只凤,几条虫。」
【来源:大公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