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蒂凡尼的早餐》有不少关於纽约街头的场景剧照
纽约曾经是美国文学的摇篮。这儿诞生并驻留过美国最多的作家和诗人。特别是在十九到二十世纪初期,曼哈顿几乎就是大半部美国文学史。
但是,恰如一位评论家说的: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电影外景拍摄成为常规,纽约越来越不属於作家,而属於电影制作者了。虽然美国电影产业在荷里活,但是美国文化的标杆却在纽约。电影不管何种形式的展现都要跟「纽约」沾上边才显得高大上,才能抓住世人眼球。於是,小小曼哈顿就成了一个大大的摄影棚和外景地取景场。
翻开美国近现代电影史,仅以「曼哈顿」「布鲁克林」「纽约客」命名的电影就不下数十部,更不必提还有《教父》《蒂凡尼的早餐》《欲望城市》等等这类暗含着纽约名字且整个场景都在纽约拍摄的影视剧推波助澜了。
因为纽约有魅惑力,所以它是一味有效的作料;它的味道很别致,不管将其添加在什麽样的餐品中,它的效果多少有些独到。哪怕是外国影视公司,也常常到纽约取景。
基於此,在纽约,几乎一年四季都常看到拍电影的团队在紧张工作。
拍电影是个烧钱的活计,它非常招眼。不管在任何地方取景,你都能一眼看出这儿在拍电影。因为,通常电影公司都要先到取景地探路,拍摄开始时会有超长的巨大厢型车停在拍摄地。这些车就是流动工厂车间、流动旅社和流动办公室、剪辑室甚或卫星通信站。此外,它还是大牌影星的休息室、厨房兼卫生间。这样,即使是个中小型的团队也会占据几条街。而大的团队有时候甚至跨越很多街区,短的拍几天,长的有时一两个星期。
更重大些的拍摄有时候还会有警察配合甚至帮助封街。这样就难免扰民,造成大家出行和购物不便甚至噪音等等。有时封街会致周围生意受影响。电影公司当然会赔钱或补偿损失,但商家并不高兴。
按说,在您附近拍电影,会提高此地知名度并且作宣传,居民应该高兴才是。但纽约人大多老神在在早已见惯,对此并不买帐。特别是下城金融区和唐人街等地更是拒绝影视公司进入,这里时常出现对拍电影抵制和游行抗议的新闻。
我们地处上西城大学区,居民相对温婉,鲜少抗议但并不喜欢拍电影。由於居民的容忍和默认,这里拍电影常常扎堆。有时甚至隔几条街就见一家。拍外景不仅占据马路、饭店商场和写字楼,甚至延伸到了大学校园。记得有一天去教课差一点迟到,因为学校一个正常的门被封拍电影,所有人都得绕道好远到一个边门入校。
这难免会激起民怨。其实惹人烦的还不止是绕路,甚至在校园内处处设岗禁止通行。校门旁竖有电影厂大牌子免责声明:他们拍摄电影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如果您不小心被拍入了镜头,电影厂不对此负责,被摄入者自认倒霉——我想,他们是接受了谷歌地图拍入行人或非婚情侣遭告吃官司的教训而出此计策的吧?
电影公司真有办法。他们不止是拍景甚至能改景。他们为了剧情需要或者避免雷同,可以将一处人人皆知的着名景观进行局部调整增增减减使其陌生化成为另一种景致。比如着名影星茱莉娅.罗伯茨《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 Smile)就在我们校园拍的,可是大家看电影却要费点精神才能认出我们走过无数遍的校园。
大家别把拍电影想得太神奇。其实在我家门口拍的外景我真看不出什麽好。就是条极普通的街,电影公司租用的外景饭店也无甚独特处。一拍就封闭好几天,只见人影幢幢也没见什麽大牌影星。时间久了,邻居们连停一下脚或回头看的兴致都没了。可人家各路影视公司仍是乐此不疲、来去匆匆。
前年在不远处中央公园见到拍外景倒是着实美轮美奂。那该是在拍一部大片。公园虽被封但远处高地仍遥见拍电影场面,大约是拍《华尔街之狼》或《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的大片,场面豪华,灯光绚丽,使人看了真的过瘾。
但是拍电影的场面平时还是比较平庸。记得当年在我家旁边汤汉斯等影星拍《电子情缘》(You've Got Mail)拍了很多天,大家後来都见惯了,不再好奇。那次双料奥斯卡影帝汤汉斯在这儿多天,人人都见到了他。他人很和蔼优雅,毫无造作和影帝的狂傲,深得我心。
家门口拍电影,电影公司一般都很自律。从业人员从巨星到跑龙套乃至一般服务人员皆安静、笑脸迎人、极少耍大牌。公司为了避免扰民往往自带饮食自配卫生间;但为了照顾附近街区的生意,他们也很巴结讨好,尽量嘘寒问暖,购买当地的产品。
【来源:大公报】
|
|